王伊丹 王一旺
摘要:让·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是法国洛可可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画家以生活中常见的器皿作为描绘的对象,通过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美,把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静物以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哲学性的思考。本文以夏爾丹的静物绘画作品作为切入点,目的是通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深入研究,结合当代审美意识与价值尺度,从夏尔丹静物绘画中寻找他对生命印记的描绘,揭示画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夏尔丹;静物画;生命哲思
一、夏尔丹带领平民艺术走进大众视野
17世纪初,尼德兰革命成功,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享受。此时的欧洲画家把注意力转向对现实生活和居家环境的描绘,绘画的主题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以荷兰小画派为代表的画家开始对独立的静物主题进行描绘。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将欧洲静物绘画推向了第一个创作高峰,而荷兰静物画影响的法国画家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1699—1779)则把静物画的发展推向了第二个高峰。
1699年,夏尔丹出生于法国的一个“第三等级”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木工,家庭生活环境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描绘贵族奢华生活的画家截然相反,他把视角放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上,把生活中常见的碟盘、刀叉、瓶罐等生活器皿作为描绘的对象,通过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美,赋予静物以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哲学性的思考,把艺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真切地传达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
1728年8月,夏尔丹创作的《鳐鱼》(图一)在皇家美术学院首次展出,成功地吸引了画坛的视线,因为这幅静物画,他被当时权威的法兰西艺术院纳为院士。《鳐鱼》描绘了一幅平民百姓家中厨房的日常景象,画面中心是挂在黯淡墙壁上被开膛破肚的鳐鱼,桌上是凌乱的桌布、撬开的牡蛎、贪腥的小猫。画家把一个普通的后厨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气息。画面色彩沉稳朴素,明暗对比清晰,每一个物件都充满了趣味,都是平淡生活中的点滴。启蒙运动巨匠狄德罗被夏尔丹质朴无华的画面深深吸引,他说:“画家在静物画里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和艺术理念,他所画的静物,不是雕金镂银的茶具和精美的珍馐,而是平民阶层日常普通的食物和简单的器皿,这些平淡无奇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处理竟构成了极具魅力的画面,体现了一种朴实的生活情趣和热烈的情感,从而使这些无生命的东西变得亲切、活跃而富有生活气息。”①夏尔丹把普通市民生活中的美展现出来,使人们恍然知觉,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充满烟火气的下里巴人,对平凡物件的描绘一样可以富有诗意。
二、夏尔丹静物画中的生命印记
夏尔丹通过描绘静物的体量和质感,使其作品形成了独有的生命印记,赋予了静物一种无声的生命力。生命印记是对静物存在于客观世界的肯定,更蕴含着画家的情感;也是自然中各种事物经历岁月流逝留下的痕迹。客观物体的存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夏尔丹把绘画视角放在平凡的锅碗瓢盆上,以斑驳的静物作为证明时间流逝的载体,将生命印记融入其中,赋予静物生命。
夏尔丹笔下的静物大都普通、陈旧,甚至锈迹斑斑,可见充分经受了岁月的洗礼。描绘器皿的多是其使用过程中的某一状态,记录着生活的瞬间。画家截取生活的节点进行描绘,将其作为生命的印记。画作中的器皿如同人一般独立存在,经受岁月变迁,变旧、开裂或是留下使用痕迹,正因为如此,这些使用过的器皿比崭新的更具生命力和活力,将观者带回似乎带有古旧滤镜的回忆之中。在作品《铜壶》(图二)中,夏尔丹真实地再现了反复使用铜壶的痕迹,那是岁月流逝对铜壶产生的难以磨灭的印记。破损的状态给予铜壶生命感,在柔和光线的映照下,铜壶更显庄重,散发着生命的气息。铜壶极其普通,是生活中常见的器皿,正因为它的普通,人们往往会忽视其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通过夏尔丹赋予铜壶生命印记,强调其存在的真实性,并揭示潜藏在物体背后的人的活动。一个真实的世界在他的画作中被构建出来,他把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隐喻在画作之中,这是他对底层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肯定,画作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打破了以往画家在艺术作品中描绘得遥不可及的世界②。夏尔丹静物画中的生命印记即客观物体的真实特性,也是被赋予生命力的时光印痕。
三、生命印记构建共情的桥梁
夏尔丹的艺术是对真实的描绘,“真实”是肉眼所见的,时间的流逝使物件产生自然磨损,留下生命印记,记录着人们生活的痕迹。画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与审美创造相结合,通过画作,在艺术家和观赏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将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传递给欣赏者,达到共情。夏尔丹对静物生命印记细节的深刻描绘,映射出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实际场景,让欣赏者融入其中,与真实世界相对照,从而对画家所传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产生认同感。这些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真实感受和浓厚热烈的情感,被融入简单的物件和温柔的色调之中,呈现在画作中。
夏尔丹所创作的静物画《鲜花》(图三)给人一种宁静、肃穆的美感,画作渲染出岁月静好的气氛,在桌面中央摆放着精致的青花瓷花瓶,花瓶里精心插满的花束,含苞待放的花蕾和灿烂盛开的花朵高低掩映,错落有致。花瓶两侧散落着花瓣,暗示着这束鲜花正处在生命的“进行时”,富有生命力。柔和的光线落在画面的正中间,花朵散发着淡淡的光晕,瓷器花瓶映射的光线也十分柔美。欣赏者沉浸于画面里的安静与美好,这一刻仿佛时间静止,所有的物体都被宁静的气氛所包裹,驻足画前,仿佛还能闻到花的芬芳。画家把情感传递做到了极致,就如夏尔丹所说:“颜色固然重要,但画画还是要靠情感。”夏尔丹对生命印记的生动刻画,是为了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通过画家传递的情感,欣赏者也能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的内在气质和生命力。生命中的美好或许很平凡,但只要留心观察,终会遇见。
四、技巧与思想营造“神性”光辉
夏尔丹将物体真实地再现于画面之上,把握细节刻画,让静物瞬间“活”起来,富有生命。画作中对生命印记的刻画体现了画家高超的油画创作技巧,画家通过精致的笔触、色调和肌理,描绘出不同物体的质感与量感,从而达到“真”的境界。他用艺术语言展现了时光的深度与生命的厚度,赋予冰冷的静物以生命的温度。欣赏者可以对生命重新作审视,以一种从容、淡然的心态去面对时光与生命的联系,体会生命的意义。在夏尔丹静物画《烟斗和水壶》(图四)中,斑驳的暗红色箱子、磨损的金属把手清晰可见,箱子前摆放着白色罐子和陶瓷杯子,也有岁月磨损的痕迹。画面色调深沉而质朴,营造出历经沧桑的年代感。画家在笔触和色彩的运用上都恰如其分,质朴的物件在夏尔丹笔下却有着“神性”的光辉,塑造出宁静与静穆的氛围。时间停留在当下,在这一刻,欣赏者透过画中的生命印记,感受到隐藏在细节之中的时间流逝。
五、结语
绚丽夺目的艺术作品虽然吸引眼球,但往往那些质朴、平凡的作品,更能传递出生命的真谛,令人感同身受。夏尔丹是18世纪法国的优秀画家,他把平民艺术带入大众视野,通过描绘平凡的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作品中流露出对生活的关注,让观者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静态的器皿在他笔下被赋予了“生命的印记”,真实描绘出静物在时间流逝下的变化,使每一个静物都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个性。夏尔丹的画作宛如一股纯净清澈的小溪,流过观者的心田,让观者感受到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向往之情,纯粹且真实。
基金项目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本科教改项目;课题名称:基于0BE理念“油画保护与修复”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I202002070。
作者简介
王伊丹,1998年生,女,汉族,莆田仙游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
*通讯作者:王一旺。
注释
①(法)狄德罗,著;张冠尧,译:《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3页。
②于文慧:《浅谈夏尔丹油画作品中的创作艺术》,《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第18-19页。
参考文献
[1](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张冠尧,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23.
[2]闫书领.解读夏尔丹的静物画[J].美术向导,2012(2):65-66.
[3]曹元.基于现实的夏尔丹的绘画艺术论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3):243-244.
[4]程瑞.夏尔丹静物油画的语言与审美价值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42-143.
[5]吴建青.夏尔丹研究—趋小的描绘[J].美与时代,2014(4):42-44.
[6]王子明.热衷于描绘平民生活的大师—夏尔丹[J].美术大观,2014(11):6-13.
[7]莫雄,李志强.画出心声,静物才能回响—夏尔丹静物艺术研究[J].美苑,2015(2):66-68.
[8]于文慧.浅谈夏尔丹油画作品中的创作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18-19.
[9]徐卫波.夏尔丹的情怀[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2.
[10]董睿.朴素与平凡[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