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德 周杨
摘要: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主要表现为产业成本的节约效应、产业效率的提升效应、农产品质量的变革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效应5个方面。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主要存在基础较薄弱、产业数字化水平不高、数字化信息技术供给不足、人才资源短缺、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与障碍。当前要通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培训、优化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强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关键词: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产业数字化
中圖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10505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J3030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我国乡村产业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正在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新动能。但目前我国乡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矛盾与问题,严重制约了数字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作用的充分发挥。现阶段要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1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
数字经济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量,其影响机理是多重的,主要表现为产业成本的节约效应、产业效率的提升效应、农产品质量的变革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效应等方面。
1.1 产业成本的节约效应
以农业为主体的乡村产业成本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抬升的产业成本是导致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乏力的重要因素。以玉米为例,2018年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的2.21倍[1]。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乡村产业的降本增效。一是节约劳动成本。传统的乡村产业大多是以农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投入大,劳动力成本高,如2018年中国玉米种植的劳动力成本超过美国的19倍。数字技术的融入,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可节约劳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在播种、施肥、喷药、收割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可大大降低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时间和成本。二是规模经济导致的成本降低。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迅猛,拓展了农产品的市场范围,扩大了农产品销售的市场规模,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可大大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三是降低交易成本。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和交易主体较多,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交易流通成本高、效率较低。以乡村电商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连接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各类主体,信息在虚拟空间自由流动,各类主体既能较为便捷地获得诸如农产品价格、质量等方面的信息,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搜寻成本,同时也由于信息沟通更为便捷,能降低交易中的谈判、签约、监督等成本,从而大大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2]。
1.2 产业效率的提升效应
由于农地的碎片化等原因,我国乡村产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信息流通不畅、物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乡村产业的生产和交易效率。数字经济对提升乡村产业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决策效率。数字技术能帮助农业经营者进行农事分析与生产决策,推动农业生产模式从依赖人工经验转为借助数字化技术调控生产,实现由人决策到数据决策,改变了以往农户种地凭经验、凭感觉的局面,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如智能算法能够实现全国、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产品存量等数据的实时汇总,以最大限度帮助农业生产决策者了解产品供求状况并预测未来市场需求[3]。二是提升生产效率。在传统乡村产业生产体系中,信息传播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为主,各经营主体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信息源不完全、不充分,产业生产活动各主体之间缺少协作互动,大大影响了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可通过信息的畅通和广泛自由的传播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升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一方面,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上下游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大量、全面、准确的信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更加密切,价值交换也更为频繁,通过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相互协同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随着数据产生和处理方式的不断发展,即时性、共享性信息可促进区域间农民、合作社、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在产业各生产环节高效地利用各地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实现跨区域的协同作业,通过横向一体化协同联动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4]。三是提升交易效率。传统农产品销售流通一般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存在流通环节多、损耗大、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流通效率低等问题。数字经济背景下,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线上信息平台迅速发展,改变了农产品传统营销方式,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网络销售市场快速增长,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农产品交易流通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如过去流传于农村的手工艺品人工成本高、制作时间长、销售渠道狭窄、销量不多,现如今数字经济使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得以“复兴”,借助于直播电商,老艺人能直观展示作品细节,甚至能够分享创作全程,大大增加手工艺品的销量,提高了老艺人的收益。
1.3 农产品质量的变革效应
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的生产由于受不确定环境的影响大,其产量和质量都具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特别是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难以规范,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目前,一方面我国优质农产品供给难以跟上城乡消费需求升级的步伐,另一方面一些“假冒伪劣”等“问题”农产品仍然充斥市场。要实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产品的质量变革。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产品质量变革提供了新动能。首先,农业传感器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遥感(RS)等技术在农业种植、收获等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精准管理,有效控制因环境导致的生产不确定性,确保农产品质量。其次,射频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结合后,可以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这既可帮助生产者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程跟踪指导,又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的追溯系统,实现对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与追踪,以此控制农产品质量。
1.4 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
技术进步是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力,数字经济背景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强大动能。首先,数字技术能催生乡村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业模式被迅速复制、推广,进而形成新的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典型的如“直播带货”“内容电商”等网购新业态在广大农村地区方兴未艾,催生出了新的乡村产业。其次,数字技术在乡村传统产业大量运用,驱动乡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数字技术,传统农业生产可采用可感知的智能生产模式,大大提升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如农机物联网作业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农业生产区域,记录所有机械使用情况;远程控制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可以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农田进行精准灌溉等等。
1.5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效应
数字技术具有通用性和高渗透性的特点,数字技术向一二三产业渗透,能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引导劳动、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跨行业配置,有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效益,产生极大的产业融合效应。数字技术可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形成智慧农机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一二产业融合模式;数字技术也可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形成农业电子商务、智慧生态观光旅游等多种形式的一三产业融合模式[5];数字技术还有利于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促进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农业新业态的发展,推动农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型的多功能产业转变。
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障碍
数字经济时代,乡村产业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障碍。
2.1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较薄弱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乡村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以及乡村冷链物流等其他配套性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乡村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显薄弱,且城乡差距较大,难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全面、高效的网络和综合信息服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3.09亿,占比仅为31.3%,远低于城镇的水平。国家网信办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国范围内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双双都已超过98%,但农村网络带宽不够、信号不稳定、资费过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大大影响了新兴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和推广。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目前支撑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乡村物流体系、农业机械化水平等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不利于乡村电子商务和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如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冷链运输、物流配送等设施建设还较落后;乡村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较少,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较低,影响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2.2 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整体偏低
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和措施,大力支持和促进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还不高,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信息化、精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仅为23.8%,且东、中、西部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25.5%,中部地区为25.5%,西部地区为18.5%;农业内不同行业数字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设施栽培信息化水平为41.0%,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分别为32.8%、17.4%、16.4%;2019年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仅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10%。具体来看,乡村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程度普遍较低,在原料采购、库存查询、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在线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上的全链条服务能力不足[6];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绝大部分还主要停留在生产环节,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尤其是在市场推广营运、物流等方面的应用还不够充分;虽然一些乡村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发展较快,但乡村各产业差别较大且缺乏统一的标准,部分产业封闭性较强,促进各产业间联动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加大了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的难度。
2.3 乡村产业数字化信息技术供给不足
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供给是基础和关键。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必须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等产业环节的充分融合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乡村产业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供给还存在不足,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精准生產、病虫害预警、农产品智慧物流等方面的应用依然停留在较低级的水平。如传感器技术相对落后,我国目前自主研发的农业传感器数量的比例低于全世界总量的10%,且精确度、集成度、抗逆性都不高,尚未研发出针对动植物本体的专用智能芯片和传感器。再如,生产环节的智能装备研发相对滞后,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技术在生产环节设备中的融合集成度较低。以农机装备信息化为例,存在农机专用传感器、农机导航及自动作业、精准作业和农机智能运维管理等基础装备技术供给不足、故障较多等问题。
2.4 乡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数字经济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的新鲜血液,是对接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连接村民日常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也是乡村产业发展和壮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乡村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2020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总结归纳了当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平台设计的交易模式脱离实际、模式同质严重、线上线下脱节、直播带货虚夸、“劣币驱良币”等九大问题。以产品同质化问题为例,近年来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与农村的互动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农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常常出现“一品多牌”的现象,由于对本地优势资源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加之品牌化理念和营销战略计划的缺乏,相当一部分经营者普遍都只是跟随大流在电商平台投入特性趋同的产品,忽视产品的差异化,导致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销售价格偏低。
2.5 乡村数字化人才资源短缺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产业数字化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多种技术,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既懂得农业生产和经营又懂得数字技术知识及其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人才资源一时还难以满足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需求。一是乡村数字化人才特别是有关信息设备维护、网络营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短缺,缺口较大。我国农村网民精通数字化技术的农民比例较低。此外,发达地区出现“虹吸效应”,吸引欠发达地区和一些农村地区的人才外流。二是乡村数字化人才结构不太合理。首先,乡村数字化人才中,传统的计算机、信息化人才较多,而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不多。其次,乡村数字技术人员中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人员多,而既懂数字技术又懂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不多,数字技术与农业“两张皮”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农民科学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6]。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1.7%。相当多的农民不会用设备、不会卖产品、不会查信息,知识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偏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抑制了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四是乡村数字化人才培训力度不够。目前,对乡村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种养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而关于数字技术方面的培训相对缺乏。
2.6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乡村数字立法相对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虽已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2020年农业农村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点》等规章制度,但还没有出台《数字经济法》,数字经济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7]。涉及乡村数字经济的立法欠缺,有关网络隐私、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方面的立法存在空白。统一的监管和规范缺乏将可能导致数据格式的不统一,无法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乡村数据开放共享、治理主体权责划分等方面缺乏法律依据,现实中极容易造成数据垄断、数据泄露风险以及遭受网络攻击等问题,数字化资源安全难以保障。二是乡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首先,乡村公共服务信息化进程滞后,乡村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健全,全国性和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平台缺乏,农业大数据及相关信息数据缺乏有效的互联互通与整合,企业所收集的农业大数据可能是局部范围的,缺乏全面性。其次,乡村信息化建设组织协调机制缺乏,部门与部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区之间协作难度较大,乡村信息化建设中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较普遍存在。三是乡村数字经济的监管环境不完善。网络空间影响面宽、传播速度快,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新事物的出现在给予大众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监管难的问题。目前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中监管制度不健全,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缺乏,加上网络存在取证难、固证难,网络违法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对网络违法和违规行为的震慑还远远不够。例如,直播带货夸大其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问题突出;乡村虚假信息、坑农信息等信息污染问题较严重,对乡村产业发展负面影响较大。
3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
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当前,要针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通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优化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等一系列举措,强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3.1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数字技术应用环境
要以新基建为契机,补齐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一是继续提升宽带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基础工程在广大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覆盖面,大力推动乡村网络提速降费和5G网络升级,在基础条件较好和有需求的乡村率先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新基建,并极力提升乡村人群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要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建立乡村一体化观测网络和数据采集体系,全方位、多维度构建包括乡村自然资源、种植资源、土地资源、集体资产等多项内容的乡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并完善数据资源的共享和监管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数据资源在资源管理、市场预警、灾害防控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加强乡村冷链物流等其他配套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推动这些配套性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立并完善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以此来降低乡村物流成本,不断改善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应用环境。
3.2 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
针对目前我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較低的现状,必须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一是要分类推进。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千差万别,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分类施策、差别对待。对于地广人稀、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大的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平原乡村,耕作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好,产业数字化转型应主要注重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重点推进3S技术、物联网集成创新、北斗导航等数字技术在大田精准作业中的运用;对于交通不便、坡度较大、田块细碎山区乡村,应加强小型农机具的研发、推动农田宜机化改造,并加快电商产品开发,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对于城郊乡村,则可通过打造智慧小镇,发展都市智慧农业、景观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型农业等方式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8]。二是要注重乡村产业全链条发展。要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原则,对乡村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视角、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提高乡村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要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加快智能灌溉施肥、智能温控等智慧型农业的发展;要推动农机装备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深化物联网在农业装备上的广泛应用,并鼓励农机具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的农机农具,并能提供远程智能化运维服务。三是要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乡村电子商务等方式,鼓励支持乡村各类主体创新发展设施农业、定制农业等农业多功能型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内容电商、品质电商、社交电商、视频电商等乡村电子商务新业态。
3.3 加快数字技术研发与创新,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要从乡村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通过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计划、组织实施乡村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基础性、通用性、“卡脖子”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寻求突破,增加乡村产业数字化技术的供给。尤其是要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如智慧农业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研发要予以重点关注与支持。二是要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向乡村产业广泛推广、渗透与运用。要在不断总结数字技术应用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将一些典型地区、典型品种的成熟的数字技术应用模式和典型经验加以推广,推动数字技术向乡村全产业链、全品种渗透。要依托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等项目,加强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等的协作与配合,构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集成与应用。
3.4 以推动乡村电商发展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进一步加强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分类推进县域、村镇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和改造,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在乡村的覆盖面,促进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的提质增效。二是加大乡村电商产品的开发和品牌培育力度。要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和农产品电商出村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大力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要积极引导和探索电商企业与乡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对接,打通乡村产品上行通路;鼓励、引导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产品、手工艺品、非遗产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的网货化,对经营主体电商创业创新活动,政府要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要结合当地特色和产品优势,借助物联网、区块链、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展门店推广、网络直播、短视频推送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产品营销活动,并加强地理标识申请、品牌标识确定、品牌规划制定等品牌管理工作,培育和打造乡村特色网货品牌。三是加强乡村电子商务培训。要针对产品上行开展关于网店设计和开设、宣传推广、网络营销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推动电商知识和电商技术进村、入户、到人,为乡村电商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5 加强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培训,强化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支撑
一是加大乡村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国家要对乡村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加以重视和规划,要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院等各类大中型院校开设农业物联网、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大力培育数字化人才,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分类实施乡村数字化人才培训。乡村产业经营体系中包括龙头企业和农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各自有不同的数字化需求和不同的数字化素养要求。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为重点,对乡村不同受众群体分类实施培训,提升乡村各类经营主体的数字化素养和水平。对龙头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人员主要开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现代经营管理等相关技术、知识和政策的培训;对普通农户主要开展智能手机应用、电商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信息技术采纳水平。三是要通过开发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可视化系统、开发适合当地农民信息技能培训的APP等多种方式,丰富乡村数字化人才培训方式,提高乡村数字化人才培训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便捷性[9],提升培训效果。四是要通过提供补贴、贷款优惠、健全社会保障等措施,支持和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各类数字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
3.6 多管齐下,完善和优化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快推动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的落地落实。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如《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对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布局,各地要切实抓好纲要和规划的落实工作,并要总结经验、推介典型、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二是要加快乡村数字立法特别是农业数据立法进程,以此明确各类机构的权利、责任、义务,提高用户数据的安全性,保障主体隐私权,降低数据被非法使用的风险,维护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并有效防止平台垄断。三是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乡村信息服务体系。要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条块结合的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各级各类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建设[10],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重点围绕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内容丰富、模式多样、载体多元的信息服务产品;应出台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发挥各自核心优势,相互间加强合作,推进信息共享、资源互换,实现互利共赢。四是要加强监管,完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环境。要设立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完善网络监管相关制度,加强网络空间的监管和安全治理,既要严厉打击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夸大其词、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行径,控制信息污染问题,又要加强防范并严厉打击网络空间中极易出现的“庞氏骗局”“套路贷”以及投机炒作等不法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彭超,刘合光.“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问题与对策[J].改革,2020(2):20-29.
[2] 张在一,毛学峰.“互联网+”重塑中国农业:表征、机制与本质[J].改革,2020(7):134-144.
[3] 殷浩栋,霍鹏,汪三贵.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现实表征、影响机理与推进策略[J].改革,2020(12):48-56.
[4] 肖旭,戚聿東.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与理论逻辑[J].改革,2019(8):61-70.
[5] 汝刚,刘慧,沈桂龙.用人工智能改造中国农业:理论阐释与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2020(4):110-118.
[6] 魏后凯,郜亮亮,崔凯,等.“十四五”时期促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与政策[J].农村经济,2020(8):1-11.
[7] 溫涛,陈一明.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发展:实践模式、现实障碍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0(7):118-129.
[8] 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
[9] 崔凯.传统农业开启数字化转型[N].社会科学报,2020-06-04(2).
[10] 王小兵,钟永玲,李想,等.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推进路径[N].经济日报,2020-04-02(11).
Digital Economy Facilitat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Mechanism, Obstacle and Path
Zhou Xinde, Zhou Yang
(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Department,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significant to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makes it possible to revitalizerural industries. The mechanism of digital economy facilitating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includes five aspects: saving effect of industrial cost, promot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efficiency,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upgrading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tegration effect of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obstacles i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by digital economy, including weak foundation,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digitization, insufficient supply of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rtage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o be improved. At present, a series of initiativesincluding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accelerat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strengthen digital talent training and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rural digital economyare proposed. These initiatives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release the enabling effe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rural vitalization, rural industry, industrial digi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