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课程”,课程育才

2021-01-16 02:46:22贺敬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育才育人儿童

贺敬

武汉市育才小学一直秉持“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办学理念,历经“和谐教育”“个性教育”“幸福教育”等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办学理念之内涵:全面关注师生生命发展需要,促进师生生命成长和幸福;建构品格修为、文化传承、智慧培育、个性发展、实践锻炼的育人体系,以厚重的家国情怀、丰富的文化积淀、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包容的生命关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结合育才小学的学校文化、教育传统、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学校课程体系定位为“育才课程”。

“育才课程”的本质意蕴与总体目标

育才课程是为儿童幸福成长奠基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的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幸福成长为目标,强化德育、强基智育、强健体育、强心美育、强能劳育,整体建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育才课程是为儿童品格奠基的启智润心、滋养文化的课程。突出扎根文化,启智润心,注重用先进的科学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璀璨的民族文化、积极的传统文化和激昂的时代文化浸润儿童心田。

育才课程是为儿童个性成长奠基的个性发展、泛在成长的课程。突出呵护天性,培养个性,用生命去感动学生,用美德去感化学生,用创新去吸引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文化去丰富学生,为促进儿童获得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搭建泛在学习的立交桥。

育才课程是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基的面向世界、开放多维的课程。突出全球视野、开放多元,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为儿童创造成长空间和无限可能。开放的全球视野、多维的家校共育、泛在的学习空间,为儿童幸福成长开发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成长资源。

“育才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品格修为、文化传承、智慧培育、个性发展、实践锻炼的课程体系和育人方式,为儿童幸福成长创造无限可能,在儿童心田里播撒文化种子,为学生的人生滋养美德志趣,为儿童的心灵蕴藏智慧涵养,为儿童的生长奠定健康体魄,真切促使儿童成为具有文化传承者、思想感悟者、投入学习者、问题解决者、个性创造者等特质的幸福成长者。

“育才课程”的结构模块

课程框架。育才小学的课程建构以三级课程为基,站在“育才课程”体系的视域下,搭建了五个维度的课程模块,力求实现“五育融合”。在课程建设中,逐步实现“三级课程”向“三类课程”迭代,形成具有融合性、互涉性的学力夯基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与筑梦延展课程。“三类课程”的建构紧密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学校办学理念与学生发展实际,直指课程育人目标。

<F:\骆\政务\政务12期内文\Image\image11.jpg>

课程图谱。育才课程由五个相对独立又内在关联的课程模块群、多样化的具体课程门类所构成。课程群涉及品格修为、文化传承、智慧培育、个性发展、实践锻炼五个模块。

将五维课程模块绘制成课程图谱,呈现为以育才课程理念为核心,以五模块为课程基点的同心圆。具体的课程设置由“五维”延展开去,课程项目的同心圆还会不断向外铺展,课程门类也将不断更迭、细化。同时,“五维”模块中的课程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交融、协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F:\骆\政务\政务12期内文\Image\image2.jpeg>

育才课程图谱示意图

课程结构与内容。聚焦于课程育人的纵向深化与横向发展,学校将迭代后的育才课程结构及“五维”模块作了进一步梳理。课程内容设置以“五维”目标为导向,通过“三类课程”逐级延伸,在充分彰显课程特色、形成学科互涉的课程新样态之下,将五育融合渗透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之中。

“育才课程”的实践路径

“育才课程”实践依托“三类”课程内容,通过“四化”路径落实,从而指向课程育人的“五维”目标。具体而言,课程实施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长”意即长周期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短”是指设计短期的专题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等,从而体现育才课程的多样化、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

国际课程本土化。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样国际化课程,比如:中德美术远程课程、中外音乐之比较教学、多方共融中法环保国际交流活动、主题式国际美术课程、西洋管弦乐国际课程、“走进澳大利亚”编钟国际交流、“走进法国”汉剧国际交流、冰球课程国际交流……使得国际化课程基于本土实际最大限度孕育梦想、拓宽视野、开拓创新,促进文化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国家课程校本化。合理统整教材,拓宽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课堂教学应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通过教材二次开发,拓宽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为适切学生的学情与发展。学校以1至2个学科为突破口,开展统整教材的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在教学中凸显教师的个性实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综合发展。教师树立“综合发展教育观”,整合课外教育资源、变单科教学内容为综合教学内容、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国家课程进行个性化重构,致力于研究人无我有、与众不同的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课程文化。如:《看戏》《画脸谱》《学唱京剧》一体化课程,《中国结》《邮票中的问题》《窗帘预算我来做》一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均以人为本,确保基础,呼应学生多元需求,引领学生多元发展。

地方课程特色化。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所处的武汉市各类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体育资源、国防资源、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以及家长资源,建设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各类课程基地。例如:与省博互动的编钟课程、武汉美术馆课程、马口窖实践基地的陶艺课程、走进红色场馆的红色课程、走进军校的国防课程、校社(校企)联合育人的实践课程……均以培养育才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实现资源共享共融共育。

校本课程个性化。学校注重开发多学科融合共生的课程,例如与科技、美术、音乐、英语、创客课程相融合的个性化校本课程。例如:在头脑奥林匹克课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潜能,拔节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所涉及的学生素养学科化、项目化,使之成为一个与多学科间融合共生的课程。个性化课程的设置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彰显个性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体验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育才课程”的评价方式

在课程评价上,克服“唯分数”评价局限,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学生入学综合素质检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监测,实施基于证据的评价、基于表现的评价,建立增值性评价标准,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和师生获得感。

课程品质评价。建立动态性课程评价机制,不断优化学校课程建设。通过对学生、教师及家长开展关于课程体验、课程评价与课程需求等的调查研究,在评价反馈中把握课程更迭与完善的方向,不断提升課程效度,努力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学生素养评价。构建学生素养评价体系,持续性监测学生发展现状。学校拟定《小学生创造天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具有育才特色的阶梯式学生成长激励评价体系,从而着力学生素养的夯实。

课程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面向未来发展,学校还将不断梳理,以力求实现科学分类、纵向递进、横向拓宽、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课程序列,力求完善全员参与、动态迭代、全程育人的课程体系。让“育才课程”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育才育人儿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王育才
宝藏(2018年6期)2018-07-10 02:26:38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育才中学
中学生(2015年29期)2015-11-28 09:30:23
育才中学
中学生(2015年32期)2015-03-01 03:44:40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0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