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学科教研探寻出路

2021-01-16 02:46:22李芸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议课风暴教研

李芸

体育、音乐和美术,并称为小学阶段的“小三门”,老师们除了要承担一周不少于18课时的教学量,还要兼顾其他工作,在专业教师人手少、工作量大的现实情况下,小学科教研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很容易流于形式。

问卷前置。学期结束后,我制作了一份“教研,我们是认真的”调查问卷,请组内老师勾选,调查内容涉及组内文化、教研形式、內容、效果以及对我工作的建议等。调查结果显示:有两位老师希望教研的氛围是轻松快乐的;三位老师提到希望能丰富教研内容;所有老师都提到,希望有机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我针对反馈频率较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如将教研前5分钟定为“纯聊天”; 通过共同练习技能丰富教研内容……

真参与,真思考。教研,不论是讨论活动方案,进行话题研究还是议课,都需要每位老师坦诚沟通,直说真话。第一步还是得有话可说,把大而空的问题尽可能缩小到具体的“点”上。因此,我们在观课时使用观课表,上课教师将自己最希望获得其他老师建议的问题点定为观课点,呈现在观课表上,大家围绕观课点观课、议课。这样,就避免了脱离老师实际需求的泛泛而谈。

制定发言规则。我们一起约定了2条发言规则,一是“发言无错”,二是“人人1+1发言”,即“一个优点+一个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大家慢慢形成了习惯。

提倡直说真话。每次观课议课都是一次老师们之间难得的交流机会,可有时候我们容易失去。

在前不久的一次议课中,A老师直言不讳地提出授课老师一个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授课老师不仅没有觉得“难为情”,还带着大家一起现场翻阅教参,查找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这样的教研,大家收获满满。

聚焦、追问、头脑风暴。在教研起初,我们进行一轮“1+1”(一个优点加一个建议)发言,发言内容不重复,如果出现频率比较集中的问题,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二次研讨。可通常的情况是进行一轮“1+1”评价后,问题不聚焦,进行不了第二轮探讨,议课就草草收场。研究始终停留在表面,看似研究了,老师们却收获不大,怎么办?

从一个问题迁移到一类问题,不断追问,直到梳理出具体策略。

一次听课,C老师请孩子说出圆形家族有哪些成员,有孩子回答:“圆锥。” C老师又问:“圆锥属于圆形家族吗?” 孩子们沉默了,这个课堂临时的小插曲就这样过去了。过后回想,C老师针对临时突发情况的处理和回答有没有问题呢?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我将这个问题留在议课环节大家探讨。

大家充分思考交流,竟由此梳理出了美术课堂突发问题的系列处理方法: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如果老师非常确定答案,当时就直接给孩子讲明;如果孩子回答是错误的,老师要及时纠正。

聚焦问题,换位思考,开展头脑风暴,收集策略。教研时,常常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总不聚焦,或好不容易抓到可以研究的问题,却简简单单两句话说完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如果我来上”为思考出发点,老师们接受挑战,在限定时间内展开头脑风暴,纷纷给出自己的教学方法。

经过不断实践,一学期的教研活动下来,美术组梳理出了低段(一二年级)美术课堂作品展示及评价方法;高段(3~5年级)美术课堂作品展示及评价方法;美术课堂突发情况处理办法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策略。

小学科究竟研什么,怎么研?经过实践我们发现,有“法”可依,有路可循。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议课风暴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 06:05:34
《风暴中奔跑的树》
散文诗(2017年12期)2017-08-23 16:07:44
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四心”让议课更精彩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术界(2016年10期)2016-11-10 07:29:28
玩转脑风暴
发明与创新(2016年6期)2016-08-21 13:49:38
议课形式种种
新课程研究(2016年7期)2016-03-03 00:02:53
可怕的大风暴
摇篮(2016年13期)2016-02-28 20:53:17
互联网条件下教研模式探索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2: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