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倩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双减”背景下,如何让“习”的效能最大化,减负是目标,提质则是关键。武汉市汉阳区墨水湖小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五育”并举,赋能作业管理,确立作业课题,建构作业评价体系,既做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减法”,更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法”,发展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
赋能作业管理,聚焦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抓牢作业“思、发、改、评”四个环节,做到“前思后发,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真正实现从“了解学生”到“走近学生”,再到“激励学生”,实行作业“设计—布置—批改—评价”的闭环管理。
优化管理机制,着力学生实践运用点。学校、班级、老师之间建立明确的作业管理机制,形成“校长室—质量管理中心—分管行政—‘教研组+师傅’”四级作业管理梯队,行政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师傅定期进行作业全面检查,针对各班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接受度、参与度等情况进行随机访谈,跟踪检查,持续改进。学校将“作业监控”作为月常规检查专项,持续以“教学月报”形式每月公示,当月改进,次月回看,评选推优,阶段梳理,持续推进。
具化科学布置,着力学生学科均衡点。科学统筹抓“三线”。年级组负责学科均衡;教研组负责作业设计;任课教师负责精批精改;班主任负责落实调控,推行年级教学捆绑考评,强化团队协作,引导所有学科教师围绕作业设计与布置进行协商,确保作业精选优质,且学科平衡、分配合理,破解学科教师“竞相挤占作业时间”的问题。学校始终坚持作业布置的三条“底线”:一是数量线,核定年级作业量,从数量监测向学科统筹要均衡;二是时间线,限定晚上9点生物钟,从时间监测向体质健康要保障;三是质量线,彻底转变作业观,从质量监测向学科素养要高效。
作业设计守“三则”。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学校强调作业设计严守“三则”:一是差异性原则。教师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将作业按“固定+选做”进行弹性布置,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并完成作业。二是多样性原则。教师立足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开展“作业交换日”“盲盒抽报听写”等活动,让学生交换出题、收集易错问题,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三是参与性原则。从学生出发设计作业,注重学生的作业投入。如: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完成的“作业超市”;根据学生能力挑战完成的“智慧星作业”等,面向全体学生,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可选择性。让学生都能参与作业的设计和选择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精选精练走“三关”。课堂提质要明确课堂“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的“精选”:一是课前预设关。课前布置与新课相关联的开放型作业,避免低效抄写,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尝试归纳。二是课中精选关。课中要有目的、有层次地精讲精练,选择典型题型,重点讲解,注重探究。三是课后拓展关。课后充分考虑学科、学段特点,将课内的学习延展到课外,以“趣”入手,开展阅读性、表述性、操作性等多维拓展,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数一数》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数衣服、摆玩具,通过一一对应的趣味观察,从而让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中的事物。
强化辅导监测,着力学生综合能力点。作业批改处于常规管理的中间环节,上联课堂教学,下接辅导、监测,是与学生紧密交流最关键的一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调控与促进的作用。因此,学校采取“校级巡查—青蓝帮扶—行政跟进—常规公示”的跟进式管理进行作业辅导监测,科学运用课后服务时段,从常规检查中监测有效批改,从常态巡查中监测高效讲评,从跟进指导中监测科学反馈,从而推进教师教学辅导的实效性。
建构“大作业”观,推进作业课题研究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建构正确科学的“大作业”观,持续作业研究,检视作业的作用和价值,积极推动作业研究的时代变革。
启动前置规划,开展作业增值研究。每学期末,学校召开教研组作业前置研究专题会,解读作业研究目标与思路,确定“单元导学、学情分析、课业设计、趣味拓展”四大作业设计板块,并部署假期研究任务。会后,教研组分组开展课标研读、教材知识体系梳理、作业设计研讨等活动,部署作业前置研究措施。假期,各教研组运用“线上教研”进行交流、研讨,教研组长及时反馈、归纳、汇总,推进组内作业前置研究,为下学期作业专题研究做好充足准备。
厘清研究清单,开展作业专题研究。学校聚力常态教研,以小课题的方式尝试作业专项课题研究,逐步厘清分层作业、趣味拓展、创新实践等课题研究清单,实行“三个有机”:一是“有机减量”,分层课题助均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不同需求设计分层练习,弹性布置,做到“人文评价”,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激发学生自主作业意识与积极性。二是“有机结合”,实践课题促发展。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延伸,创新趣味拓展作业;结合短时辅导与长时服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教师个体与教研团队,探索合作作业方式。三是“有机内化”,减负课题创特色。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选编、改编、原创作业,建设学科校本作业资源库,有常规性的“基础+拓展”作业库,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进度,精选作业内容,也有实践性的“特色+个性”作业库,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研究设计与学生发展相关联的实践探究性作业。
众筹作业应用案例,开展作业持续研究。结合当下课后服务的运行模式,学校除每周常态校本教研外,还采取分学科、分时段轮换式教师大会开展作业应用案例研讨活动,以年组为单位,邀请多位优秀教师进行“作业计划与模板、作业设计与评价、作业布置与批改”等多主题应用案例分享,形成聚集体智慧,让教师价值最大化。量上精选,质上甄选,式上趣选,学校通过“智慧众筹”,开展作业持续研究,阶段性实例研讨,遴选出更优、更高效的作业运行方式与策略,最大程度提升作业的育人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构作业评价体系,写好全面育人答卷
作业评价体系的建构是为有效提升学生面对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作业评价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从被动安排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需要学校和教师达成作业评价的共识。
肯定式分层评价。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作业评价应有相应层次的评价标准,主要从“是否完成”“是否做对”“是否做好”三个层次进行分层评价,学生达到了相应层次就给予及时肯定,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延续式欣赏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评、分类留存,并量化成作业积分,成为班级“月度星”评选的重要依据,创设良性竞争、自我表现的积极氛围。
体验式多向评價。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让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作业评价中来。多数学生可能很难一次将作业做得又对又好,对于作业的纠错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一次作业还应多次评价,以驱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教育永远处在发展之中,“双减”行动在不断推进,学校不仅要高效完成日常教学“小作业”,更要完成好学生素质教育的“大作业”。墨水湖小学将继续探索与努力,让作业回归育人本位,办好人民满意的“家门口学校”,让孩子们都能拥有一个快乐、优质的童年。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