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花 首钢工学院
首先,高职院校要重新定位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放到关键位置,不断更正学生的学习理念,使其对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有新的认识,以岗位准则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例如,“管理学”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改变以往浮躁的心理,能够从专业的视角分析经济变化,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讲述“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导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使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模式有新的认识,这种情况下也便于其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爱国之情在其内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对于工匠精神而言,我们可将其拆分为“工匠”和“精神”两部分来理解。其中,工匠指的是手艺高超的人才,而精神指的是专注、负责、认真以及严谨等态度,二者结合起来便指的是一种外有高超技艺、内有高尚态度的一种职业素养。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岗位需求相匹配的高精尖人才。现阶段要想将课程思政渗透到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方方面面,就必须将实践环节摆到突出位置,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其培养出的人才主要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贸易、金融等各个方向。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也多为金融、贸易、制造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此,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践的方方面面。
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推送入企业,使其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特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质量管理”相关内容教学中,可引入遵守纪律、珍惜时间、质量至上、追求效率等理念,培养学生的“专、精、研、学”精神。在“生产管理”相关内容教学中,可引入安全管理、责任划分等内容,使学生安全操作,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进而促进其“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课程思政与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高度融合,就必须结合教学要求,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使课程思政因子入学生之脑。从根本上来看,课程思政在高职经济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指的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子,并将其与专业发展建立有机联系,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与经济相关的时事政事、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事件等,通过引入典型的案例使专业教学内容更加灵活,有利于开发立体化教材。其次,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也可将爱国爱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方面的内容引入课程体系中。在一些实训环节,教师也可引入“工匠”的案例,使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品格,精益求精、团结合作等品格。此外,教师还可利用互联网查阅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结合现有课程设置情况,引入商业伦理、信用管理、网络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课程,同时还要加强案例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素材,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接收信息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此背景下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依托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整合优质的教学内容,引入课程最前沿的知识,也可设置“专家对话”模式,使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也能了解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岗位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当然,教师也可在相关平台中增设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等多个模块,通过教师线上讲授、网上互动等形式将这些理念渗透到学生脑海中。以“收入分配”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引入当下的热点话题-精准扶贫,也可引入网络红人“丁真”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当前我国扶贫现状及成效。当然,教师也可在网络平台中引入“中国梦”等思政因子,激励学生深入学习活动中,促进学习能力提升。
综上所述,长久以来,“重专业轻思政”一直是高职院校普遍存有的问题之一,而“课程思政”则可很好地促使该类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对此,教师要将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价值引导,更正学生的三观;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结合教学要求,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多措并举,使思政因子落地生根,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