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 安徽省达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3 方面:
1.河道治理是社会稳定、防洪减灾的需要。近年来,各地洪水泛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山区,洪水造成了沿河岸线的崩塌,道路的损耗以及其他设施的破坏。因此,控制河道的稳定,防止耕地的减少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2.河道治理可以实现滨水空间的合理规划。以往由于建设无序,很多地区出现污水管道与供水管道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造成滨水空间狭小,加之部分河段垃圾随意堆放、蚊虫滋生,破坏了滨水景观美感和卫生安全感。通过河道治理可以实现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3.河道治理有利于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实现水功能与水生态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河道治理在保障防洪减灾需要的同时,可以提高河流水体的抗污染能力,使河道治理工程产生生态效益,让水生态得到有效体现。
由于部分河道未进行过系统治理,大部分河段均为自然形成的土质边坡,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河道,使河道淤积变浅,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降低,加上人为活动频繁,工程建设产生的建筑弃渣及洪水冲刷产生的碎石等堆放在河道内,束窄了河道,河道底部高程起伏不平,甚至有沙丘存在,行洪能力差,严重阻水,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在河道较窄处,由于河道阻水,造成水流不顺,冲刷河岸,从而构成河岸被淘刷,形成陡坎。这不仅造成河床不稳定,同时塌方阻水,影响河岸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受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河道护岸无法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抵御洪水能力不足,每遇洪水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对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
我国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的规划建设,但对河道管理及保护范围缺乏统一规划及管控,导致其他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侵占河道空间。对于城市周围的河流,还存在河道内各种管线密布、河流污染等问题,并且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先污染后处理的误解。
水网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景观美学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水网湿地本身具有其功能的自维持能力,然而河流的线源污染、河道淤积污泥的内源污染、降雨径流形成的面源污染、沿线杂排水污染以及垃圾杂物随意抛掷产生的水体污染、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水网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退化,水环境生态自净能力变弱。
从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推进来说,河道治理工程为重点内容。以往的勐海县污染问题突出,部分村落污水横流,环境脏乱差。人们的生活垃圾和生产污水等,随意排放到河道中造成河道污染。纵观整个河道,布满了障碍物和漂浮物,同时河道两边存在乱建乱堆的情况,影响整体的风貌,水质质量不达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河道治理工程实践中积极推行河长制,使得境内所有河流库区均有专业的责任人,守护河流的生命。景洪市勐龙镇认真落实河长制,组建河长制领导小组,通过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党委书记的镇总河长职责以及全站20 条大小河道、12 座水库的河长,采取分级分段的方式,围绕水源林保护管理和工程建设等工作具体落实,使全镇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不错的成效。
从河长制的落实情况总结,通过前期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整个镇河流与水库等的现状,掌握河道周围污染源情况,并且对采砂情况和乱倒乱排情况等,做好全面严格的记录,做到底数清晰和情况明了。通过落实河长制工作行动宣传与教育,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社会共治的河库水资源保护治理工作机制。日常工作中,构建河长制微信群,为全镇各级河长制工作负责人提供交流平台。
河堤堤线应与河势流向以及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一个河段两岸堤防的间距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缩小。两岸堤距应满足行洪安全需要,必要时应退岸及清障,保证河道有足够的过水断面、以利洪水宣泄;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地段平缓连接,避免急折或急弯,岸线应符合实际,尽可能考虑路堤结合,以利护岸管养和防汛抢险;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岸线,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考虑与周围环境及生态景观的风格相协调;根据现状堤防布置情况、河道走势、河床演变特点以及防汛交通的功能要求,在确保护岸工程安全以及堤脚不被冲刷的前提下,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岸线,以现状为基础,统筹规划,保证不侵占河道、不减小河道过洪断面、过流顺畅、不大挖大填等。
河道治理应摒弃过去的硬质化护岸等思路,注重生态治理,在保障防洪减灾需要的同时,进行河道植物修复。通过生物措施保持、营造河道的天然状态,让河底透气,促进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种植根系发达的植被可以加固河堤,有效抵御汛期洪水的冲刷。河道治理过程中,应注重发挥水生动植物的天然净化作用,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恢复河道动植物的多样性,再造人水和谐的自然景观。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地用于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应用先进技术,确保治河效果。首先,在河流治理的基础上,有必要在整个流域建立完整的骨干通信网络,这是确保及时进行河流治理的基础,特别是河流不同部分之间的信息和通信必须完全开放,省际信息的连接和应用必须更加有效。目前,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市之间的信息交流效果良好,但信息的应用和分析仍存在不足,这方面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也为此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次,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合理建设并及时升级基础设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规划河流水利工程的治理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质量的把控,要围绕施工全过程做好全面把控,实现管理质量目标。具体措施如下:(1)材料。河道治理使用的材料比较特殊,若想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把控,要围绕选择环节入手,对河道治理所需的材料,进行全面严格的检验检测,切实把关河道治理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提高工程建设的效果与效益;(2)工艺。根据河道治理采用的工艺,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度,规范每个环节与流程,促使管理效益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人员要对河道治理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监督,发现质量问题后,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重点工序与工程,组织现场旁站监督落实检查。完成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作业后,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验检查,排查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河道治理质量的水平;(3)人员。河道治理工程作业中采用的技术复杂度相对较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要做好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切实提高河道治理施工的质量水平,使得此项工作高质量落实,实现治理的目标。对参与施工作业的人员,做好施工环节的监督,督促其按照河道治理标准操作,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切实提高河道治理的水平。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水平,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
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工作质量把控,具有任务重和任务艰巨等特点,必须要做好全面把控,切实保障治理工作扎实落地,实现质量管理效益。从质量管理实践分析,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各个部门与人员的相关配合提供平台。将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作业现场的数据信息,传输到管理群或者管理系统,使得管理部门能够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动态优化质量管理工作,促进管理任务的实现。若需要可积极开展智慧工地的建设,引入视频监控系统与其他现代化装置,构建具有可视化功能的管理系统,拉近管理与现场的距离,实现对工程现场情况的有效掌握,督促作业人员规范作业,切实保障管理任务高质量落实。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数据信息,对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与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促进河道治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优化,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实现。积极创新与优化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河道治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河道治理工作既需要考虑到防洪功能,还要达到美观效果,因此开展工程施工时要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落实河道治理工作。对于堤线与堤型的选择,保持水系的自然形态,避免过多进行人为改变,同时要保留原生态的自然元素。治理工作做好植被保护,以免造成生态结构破坏。切实维护河道的空间特质,在进行设计时坚持多样化原则与整体性原则,保障治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要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角度出发,掌握水生态系统每个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选择适宜的方法,保障河道水文系统得到有效修复。从河堤护岸建设格宾石笼挡墙,发挥其蜂巢结构特点,例如透水性与自排水功能等,使得地下水和渗透水能够有效渗透,降低孔隙水压力,达到生态保护的效果。建设格宾石笼挡墙,形成的网箱砌体石缝经过土壤的填充之后,植物可以生长出来,达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互结合的效果,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制作为柔性整体护面,恢复自然生态。利用填充料之间的缝隙,能够达到土体和水体之间有效进行自然交换,并且促使植物有效生长,实现美化的目的,同时保持生态效果。
河道治理实践中河道污水黑臭情况日益严重,经过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发现,主要为水体中溶解氧不足。采用增氧曝气技术,运用空气+臭氧曝气组合的方法,开展黑臭水体的处理。对于水质富营养化问题,采取设置水下生态链的方式加以治理,使得投放的水生动物和植物可以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实现水下食物链的平衡,提高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利用食物链摄取原理,发挥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借助沉水植物群落和鱼类群落等,形成完善健康的生态群落结构,保持生态平衡,实现营养盐的转移和削减,达到改善与提升水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河道治理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解决河道治理中的问题,科学谋划河道生态建设布局,打造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保证河道建设治理的效果,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