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朋 南昌工学院
研究表明,我国从事高校竞技体育的教练员基本上是来自于高校的普通体育教师队伍,这些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任务是完成普通大学生或体育学院学生的体育教学,虽然这些教练员都是从学校里专业运动技能比较突出、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师中选取的,相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的要求仍然普遍存在运动技能过低、专业的带队经验不足、缺乏科学专业的运动训练方法等,呈现整体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领导者、组织和发动者,教练员的专业素养和训练水平的高低对运动员以及运动队的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教练员进行业务水平评价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带队教练员参加大型比赛的经验不足,普遍缺乏高水平运动队的带队和训练经历,75%以上的高校运动员认为教练员业务水平一般,40%以上的主管领导对教练员的业务水平表示不满。在对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的调查中发现,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中从事高校运动队教练员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老龄化比较严重,50 岁以上的教练员占到了总人数的30%以上,缺乏年轻的后继力量。
运动员质量、运动水平的高低对于高校运动队成绩的影响是直接的,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来源为,现役国家或体工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国家或体工队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省市级的现役运动员以及通过高考特长生的途径进入高校的体育学院的学生等,其中以高考特长生为主。通过对这些运动员等级水平的调查发现,运动健将级的所占比例为7%,一级运动员为26%,大多数运动员集中在二级水平占到了总人数的57%,无级别的运动员为10%。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对高校竞技体育的招生上生源质量不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偏低,虽然我国在对高校竞技体育的招生上引进了一些体工队的运动员,但这些大多数是从体校、体工队被分流下来缺乏上升空间可潜力的运动员,另外受年龄和伤病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主观意愿的制约,他们并不愿意继续从事体育训练和竞赛,所以并不能为高校竞技体育带来了很大的提升空间。
另外由于高校运动员并不同于体校或体工队的运动员,他们在坚持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水平的同时还要完成文化课程的学习,肩负着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的双重任务,虽然学校为了照顾这些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采用“学分制”、减免课程及学分等措施,但由于运动训练的负荷量和训练时间过长,大多数运动员缺乏精力和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此外由于大多数运动员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这种客观现实,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完成学业。由于现实存在的“学训矛盾”,造成部分大学生运动员需要放弃文化学习或体育训练,来主抓一项,不利于高校竞技体育“体教结合”的根本指导原则和运动员全面协调发展,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竞技体育整体人文素养的提升。
上级领导部门对高校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运动队的发展方向和走向以及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甚至由于上级部门的爱好运动项目不同,还能改变高校的竞技运动项目,所以高校竞技体育的存在和发展是离不开上级领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的。我国在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过程中,由于认识和理解的不同,很多上级领导部门对开展高校竞技体育持有可有可无的态度,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许多训练和比赛处于被动地步。根据一项领导对高校竞技体育重视情况的调查发现,认为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很重要的领导所占比例不到10%,50%以上的领导持中立的态度看待高校竞技体育的开展,甚至有些领导只是把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作为一种噱头,由于上级领导部门对高校竞技体育的这种态度,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处境。
高校竞技体育在开展的过程中,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也是困扰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大因素。所谓激励机制,是管理学中提炼出来的,是从企业管理文化的精髓,被运用到很多领域,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内部、外部的刺激因素来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过程。基于激励机制的重要性,我们在对20 位从事高校竞技体育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多数人认为学校对高校竞技体育缺乏激励,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60%,只有不到20%的人认为学校的激励制度令人满意,可见我国高校对高校竞技体育普遍缺乏激励措施,严重影响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
运动员进行长期艰苦训练的目的就是参与比赛,取得好成绩。同时比赛又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场上的应变能力,为参加更高层次的比赛做准备,都是通过“以赛代训”的模式来进行。如果没有比赛或者比赛过少很难让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自己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看不到运动队或自己在运动技能方面的进展以及自己的缺点和优势,另外缺少比赛就缺少运动员或运动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运动队的发展很重要,它既能提高运动员对战术技术的理解,又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通过交流了解到运动项目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至于使自己陷入盲目的困境。所以缺乏参赛机会不利于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制约作用。鉴于参赛机会的重要性,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每年参加体育竞赛的次数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运动员每年能够参加2 次以上比赛为总人数的32.5%,46%的大学生运动员每年参加一次比赛,21.5%的大学生运动员没有参加过比赛级别。可见,我国高校运动队的整体参赛次数过少,纵观我国竞技体育中世界级大赛的优秀选手,都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比赛的磨砺后才走上了竞技体育高峰、成就了人生辉煌的。运动竞赛作为锻造运动队竞技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重要性处于极其极大的位置之,不可替代,对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来讲,没有各种比赛的历练,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
重视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执教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实战指导经验,这就要注重高水平教练员的引入同时加强现有教练员的业务培训,让教练多走出去,通过打交流赛的形式提高教练员的实战指导水平等等。
积极拓宽招生渠道、改革招收方法、规范招生制度、注重生源的质量,加强科学合理的“体教结合”训练模式,解决当前高校竞技体育中存在的“学训矛盾”,建立健全科学化训练体系。
提高高校竞技体育在高校中的地位,把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加入高校绩效的审评中来,增加有关领导对高校竞技体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健全高校竞技体育的激励机制,把高校的现实目标与国家建立高效高水平运动队的最终目标有效统一起来。
增加运动员的参赛机会,把以赛代训真正贯彻到实际训练中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在竞技水平水平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的表现可圈可点,说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但高校竞技体育想要称为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应当充分利用高校所具有人才集中,知识密度、层次高的特点,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为我国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让高校竞技体育真正称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