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蒙蒙 平邑县人民政府平邑街道办事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路径的不断加深,我国国民经济也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另外,我国早已认识到了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上的局限性以及迎合时代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所以近年来,我国在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能够得到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效果,甚至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农业发展始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农业不仅是人类的主要生存来源,也为我国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农业作为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所占经济份额近年来在不断减少,但是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所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对农业发展方式必然会产生影响。
经过真实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提升全要素的生产效率,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结构可以推动各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那些农业发展年头较长,农业科技性较强的西方国家,在近年来已经通过实践证明了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前提。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在调整的过程当中,生产要素逐渐朝着生产量较高的产业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率高的两大产业可以大致分为粗放、集约这两种不同的模式。粗放型相对传统,主要还是通过经济投入、劳动力等农业发展传统要素的倾斜,完成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推动。然而集约型则是一种现代化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资金、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户、农民的社会责任、职业素养实现各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在这当中不难发现,提高各个地区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是那些生产率较高的农产业来决定,而生产率较高的农产业又是由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来决定的。所以可以得知,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能间接性实现各个地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各地区的政府和相关农业部门对当地的多个年度的农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和梳理时能够发现,对当地各类型的农业产业间所占据生产要素的调整,是现阶段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调整手段。通过细致观察后还能够发现,不同的农业产业是可以实现内部转化的。因此也就能够说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能在技术层面促进各地区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还是调整各农业产业结构的推动力量,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因地制宜的环境。相关农业工作人员在调整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时,必须要认识到各个农业产业和产业经济间彼此关联的关系和存在差异的关系,在保持不同农业产业需求、供应能达到平衡的情况下,提升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生产比例,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加理想的农业产出,借助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转变的就是杜绝把农业发展看作第一发展产业的传统落后观念,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扩展农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功能,促进农村、城市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农业文化、农业生态、农业生产以及各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作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挖掘农村和城市的自然景观、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另外,合理利用、开发农业带来的各项功能,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和农业电商、休闲农业等,给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让停留在第一产业中的从业人员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空间,还要让部分发展农业人员转移到三大产业中的其他产业。最后,开发各地区独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和地理资源,使当地的资源不仅能扩展旅游业,还能以旅游业来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经济朝着新的形式实现重大转变。
在重视农业生产规模化、质量化的同时,也要利用各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优秀劳动力,选择可以主导的农业产业,把产品做大做强,创设当地的农产业品牌,与当地龙头企业协同合作,发展好农业这一第一产业。另外,要鼓励各地农业发展从业者,在自愿、有偿、有依据的原则之下,选择转让、承包、托管等方式流转农业土地资源,发展与经营规模相同的产业。可以发展家庭农场,或者大型种植、养殖业,为当地劳动力和农户带来丰富农业收入,真正走向致富道路。同时,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也是一种理想的农业发展形式,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能改变小种植户难以引进优良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技术,还能实现掌握新理念、新技术,以及实现产品销量等问题。最后,引进资本力量带动农业发展新方式。可以适当引入那些以企业化经营的农业企业,能给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和经营水平上带来巨大的效益。初步形成以发展农业农民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农民以参与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加入产业化经营模式中,不仅能推动农民发展农业理念、方式的创新,还能让农民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多的附加生产活动,使农民获得丰富的经济收益的同时,实现在第二三产业中的经济收益。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农民不但是发展自身农业的基石,也是合作社、龙头企业中不可代替的力量,更是调整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必须要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力度,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技术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民培育体系,为发展农业的农民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可以采取面对面授课,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来线上授课。此外,还要加强农民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为他们讲解、参观新技术、新设备,以此提高农民的综合劳动素质。最后,通过教育培训、政策补贴等措施,留住人才来发展农业,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返回到家乡创业,才能为我国现代化农业注入新鲜的血脉,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促进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
政府必须要把支持农业、鼓励农业的新政策和新制度送到发展农业人员的面前,提高部分人员对传统农业的新认识,让更多的农民、农户积极、自主参与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去,深刻的从党的各项政策、措施中感受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调动起农业从事者的积极性,并加强发展特色农业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另外,政府还要做好一系列的服务工作,必须要在农业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有所作为。改变传统政府承包计划和命令的做法,充分尊重、理解农业和农民,把生产、经营策略与农民一同协商,赋予农民充分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最后,以市场变化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农业发展原则,从当地的特色和宝贵资源入手,以此来考虑市场需求。
总之,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方式,更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政府必须要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使农业发展方式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之下,真正走向高质量、高收益的道路,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