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中国农村改革发展

2021-01-16 22:28:33曾祥添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城乡战略改革

曾祥添

(三明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基于历史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布的一系列土地改革等政策,则是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也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可见,“三农”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长期事业发展大局,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为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中国农村改革四十年历程回顾

(一)农村改革的五个历程

1.农村改革探索时期(1978—1984)

农村改革从自发到经验推广,主要是打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旧体制,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新体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家庭承包经营改革试点取得成功,农村改革探索获得重大突破。

2.改革稳步推进时期(1984—2002)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改革获得成功,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商品需要更多的出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商品、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通和转移。同时,农村治理体系进入改革探索时期。1992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稳步推进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制度创新和乡村治理等改革,快速推进了农村的整体发展。

3.城乡统筹发展时期(2002—2012)

进入新世纪,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出现不平衡现象。这一时期的农村改革,主要以农村生产要素改革为重点,通过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粮棉流通体制、农业扶持政策、农业开放和现代农业体系,农村税费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的改革,结合“新农村”“美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农村产业、居住环境、公共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和农村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发展。

4.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12—2017)

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农村全面深化改革战略。这一时期主要是围绕农村补短板、农村产业制度、产权流转等深层次的综合改革,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着力推进农村整体发展,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5.乡村振兴发展时期(20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我国农村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未来数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必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

(二)农村改革的主要成就

1978年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基点,经过四十年的农村改革实践,从农村到城市,改革不断推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十五年出台了15个涉及“三农”的一号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全面改革,且取得了重大成就。

1.农村建设焕然一新

我国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改善了人流、物流的运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等政策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建设焕然一新。

2.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农业改革发展的方向。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随着国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初步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乡村治理稳步推进

我国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干预,到后期干部包村、驻村帮扶、扶贫机制和现在的“党建+乡村治理”,未来的“党建+乡村振兴”,同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实施,我国基本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扩大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权利,促进了农村民主的发展,完成了由经济发展获利到参与民主管理和享受民主权利的初步转变。

4.城乡统筹较趋平衡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的实施,尤其是农村户籍改革,鼓励农村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二元化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二、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已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进入新时代,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发展也呈现出新问题。

1.中国地域辽阔,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7亿,其中:乡村的人口为6.7亿,占50.32%。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和南北的农村均发展不平衡,同一区域间的农村发展也不平衡;我国的自然资源主要集中于广大农村,但资源的利用率都不高,发展也很不充分,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部分农村缺乏产业支撑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四十余年,但受自然条件限制,在我国山丘地带,还存在许多自然经济成分。以家庭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单位单一化、对市场的依赖性小,导致以雇佣劳力为基础,经济效率较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提法,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由于农民信息不对称,这些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和制度设计未能完全发挥作用,没能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3.农村治理体系不完善

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自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农民基本素质、法制观念和中化民族族姓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乡村社会治理还未能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目标。

4.农村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乡村资源包括乡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包括乡村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乡村丰富的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在自然资源转化成农业产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传统村落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原因,在文化产业活化方面,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意和投资,从整体上看,农村资源还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解决我国农村长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国民乡村生活的最佳方法。

(一)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期主要矛盾的有效办法

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大;三是农村不同区域之间和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四是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五是农村文化发展与农民需求不匹配等。

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要管“全面”又要管“长远”,它是我国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两管”,既抓住了“三农”现时期问题,又着眼于长远来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发展问题解决了,也意味着解决了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延续

农村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同时涵盖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方面的整体性、全面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我党长期以来“三农”政策实践的总结,也是我国21世纪以来实行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延续与发展。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四十年的基础上推出的长远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等政策的升级版,以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为目标,是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谋划;另一方面,至2050年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而且它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谋划与构想将贯穿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

(三)乡村振兴是实现国民乡村生活的必然途径

1.世界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乡能实现均衡发展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但其乡村发展同样达到较高水平。美国“以产促融”,农村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至今均不低于城市;英国19世纪末实行的“田园城市规划”,成就了“英国的灵魂在乡村”的典型经验;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复兴了日本乡村生境,实现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从中可以得出,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同样可以促进实现乡村发展和城乡均衡发展。

2.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均衡充分发展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作了部署。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将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充分发展。

3.实现乡村振兴,成就国民乡村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旅游已进入大众化时代,从城市到乡村的休闲活动已成为近几年乃至未来若干年的趋势。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向前推进,乡村将得到越来越平衡充分的发展,乡村将从现在以餐饮和观光、休闲农业、民俗展示和古镇建筑体验等为主的“乡村休闲阶段”,向以民宿体验、田园体验、户外运动和节庆演绎等为主的“乡村度假阶段”演变,最终实现不分城乡,以乡村文创体验和乡村居住生活为主的“乡村生活阶段”。城乡平衡充分发展是“乡村生活”的前提,“乡村生活”的实现,就是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也是国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归宿点。

猜你喜欢
城乡战略改革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战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战略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