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于 梅,张雨婷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几乎成为人类自二战之后面临的最严重灾难。疫情防控期间,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严格的出入境控制和人员隔离政策,国际学生流动受到极大影响,跨国人员往来数量呈断崖式下降。疫情之下,教育国际化面临严峻挑战。2019年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化也成为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它不但促进国际交往,而且还在传播我国文化与价值观念、扩大我国影响、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1]。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万余名留学生在国内1 0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
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制定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该办法从国际学生招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内管理、奖学金、社会管理、监督管理几个方面明确管理细则,要求学校在来华留学教育中做到“规范管理、保证质量”。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招生、录取和预科、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支持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质量规范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开展自我评价的基本依据。而且,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部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江苏省也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积极发展留学生工作。《留学江苏行动计划(2014-2020年)》,确定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规划到2020年,在江苏就读的各类外国留学生达到5万人。我省高校留学生占在校生的总人数的比例还很低,大部分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有全英文和双语授课的学历学生,也有喜爱中国文化和语言的长短期学生。留学生以汉语为主要学习专业的比例,超过全省留学生总数的近一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高职院校也招收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技能类留学生,培养的人才受到“走出去”海外中企的欢迎,高职院校有特色的留学生教学管理,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实力不凡。江苏建院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留学生(学历、交换、培训、实习生等)在校生规模不低于700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高校中精准选择并建立培训中心,几年实践的努力已初显成绩。
有规模才会有效益,规模与效益并举。2018年开始,来华留学生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管理也从最初的“大包大揽保姆式”转向“差异化的适度趋同”方向。江苏省在2015年制定扩大留学生招生政策尝试,到2019年已基本实现十三五预期目标的五万留学生规模。根据苏北、南京、苏中三个不同特点的留学生增长地区,各自留学生增长幅度均达标。江苏建院地处苏北重镇徐州,以建筑大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特长,十三五提出的学校发展六大战略——国际化战略目标,学校2016年初成立了“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后勤管理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二级学院院长以及外事办负责人为小组组员,学校统一调度,分级负责,责权明晰。留学生招生由国际学院牵头,留学生的外事手续和汉语教学由国际学院负责,二级学院负责留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教学主体,留学生公寓归学校后勤管理。学校设有留学生专项资金保障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为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管理水平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我国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政策实施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为沿线国家的中国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44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并且,东南亚各国大部分属传统的汉文化圈,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促进了周边国家与中国在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人文交流等方面的交流互鉴。从近几年的来华留学生的比例看,亚洲各国学生占大多数。随着我国与邻国间贸易和经济往来的日益增多,在扩大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上,应以亚洲和第三世界各国为我国国际教育服务的目标客户群,采取立足亚洲走向世界的发展策略[2]。
疫情导致的国际旅行受限,来华留学生无法到校线下上课。依托国外的合作院校,选拔对汉语感兴趣以及有来华留学愿望的学生,在国际旅行禁令撤销之前,提前把汉语预科课程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直播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学,既能稳定潜在的留学生生源,又可以为海外企业培养潜在的员工。签署2+1的“校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汉语+职业技能能力。发挥海外校友作用,通过校友在海外企业设立留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海外工作站,加大对柬埔寨和老挝学生的宣传。同时,国外合作大学的推荐也是重要生源之一,在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交换生机制或互派学历生机制等;走出国门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海螺集团和华新水泥集团,分别为学校的老挝及柬埔寨的留学生举行了三场留学生专场招聘会,为老挝的万象、琅勃拉邦、柬埔寨的马德望金边的公司招聘高技能懂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员工。安徽海螺集团的老挝和柬埔寨水泥公司,已经成功推荐近百名留学生来校留学。此举措为留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提供了高质量的平台。发掘并打造优秀的留学生,通过“名片留学生”的影响力,很好地宣传了学校来华留学教育品牌。这些留学生在海外的中资企业工作,既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个人收入也是本地人的2~3倍,在家庭、学校及同龄人中享有良好的口碑。针对留学生毕业、结业现状,国际学院配合校友办设立了留学生校友会分会,通过邮件、电话等形式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沟通与交流,让毕业生了解学校发展、宣传学校成就,提高学校在国外的声望和知名度,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生源。
学校在国际化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只有规模与效益并举,提质增效创立品牌特色,立足自身优势,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对标学校“双高计划”建设的规划,把留学生教育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绝对趋同化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提出“逐步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趋同”,为实现中外学生管理教育的适度趋同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度趋同化管理和服务实践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留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提高。适度趋同保留了制度执行的公平和人性化,对于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留学生予以理解和适当的生活关照,同时在违反纪律和规定的时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次,培养的留学生素质能力得到认可。毕业的留学生进入在国外的中资企业,职业忠诚度高,服从管理的比例高。差异化和趋同化在实施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并行不悖、互为前提,留学生教育能够促进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又能强化学校自身多元文化育人的氛围。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不断学习合作交流,真正推动学校国际化健康有序发展。为推进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召开国际战略研讨会,成立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党代会更是把国际化战略纳入学校发展六大战略之一,主动把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方向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之中。2017年10月,成立国际合作处与国际交流学院,出台外事管理制度、留学生管理制度等一批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的各项运作程序。同时也将国际化办学的标准,设立成为客观、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并列入各二级学院绩效奖励,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留学生的招生建立明确标准,各级奖学金为优秀来华学生设置,通过竞争获得。同时,二级学院对留学生的学业要求采取“宽进严出”的标准,以学分制严格考核学年成绩,提高毕业生的学习质量。由于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还有一些留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对留学生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在学历留学生进入专业的第一学年继续加大语言培训的力度,同时在第二学期加入专业汉语课的补充,如建筑汉语、会计汉语、机电汉语、供用电汉语等课程。除了增加汉语高阶的学习课时,还有一种就是中外学生一起组成的“朋辈社”互助学习,二级学院组织安排留学生和同专业的中国学生建立“多对一”的语言交换学习伙伴,能尽快为留学生跟得上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学生了解别国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强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3]。针对留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薄弱的问题,公选课时间,还有专门为留学生单独开设了高等数学、微积分、计算机基础等选修课程,加强薄弱环节的专业辅导,帮助留学生缓解基础课程的学业压力。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为留学生的专业学习助力。留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日常生活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历生接触最多的管理人员[4]。尤其是对于留学生来说,语言交流障碍、文化背景差异、对校园环境的陌生等情况都有可能会对他们的求学造成影响。通过留管辅导员的精细化工作,进入宿舍、课堂、参与课外体验活动,动态关注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在制度上保障留学生管理员的工作绩效及职业发展路径,爱护留学生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不再是各高校应对突发状况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长期的教学颠覆式革命,成为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增长点。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疫情之下,各高校应该抱团取暖,优势互补,组建联盟,开发高质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课程,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国内高校实现学分互认,打通和国外合作高校的学分互认,在虚拟形式上实现国外留学生的国内流动。利用大数据和AI系统,部分课程的实践操作可以实现“虚拟学徒制”的实习。国际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的来华留学生招生将不再是学校选学生,而是学生选学校。各高校利用此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有效提高来华留学的管理水平,打造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标准的“留学中国”的教育品牌,这依赖所有教育者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和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留学生的培养模式, 逐渐完善培养过程,不断探索、转型、跨越、提升,多渠道多方面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本土化的高技能高水平的职业人才。
当前的新冠疫情和国际的一些逆全球化影响给教育国际化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国际合作交流遭遇逆境的时候,更要坚定四个自信,在危机中抓住契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潮流不会更改,教育的国际化也必然在曲折中韧性前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当提质增效,把质量考核作为各项留学政策的核心指标,把好留学生招生录取关、质量培养关,调整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毕业留学生的企业供给契合度,提升高等院校留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进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最终助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提质增效、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