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詹 琳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大量党员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现象,“四风”问题严重[1]。因此深入分析“四风”问题,对于我党纠正并化解这股不良风气有重要意义。所谓“四风”问题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及奢靡之风的问题,实质上是指党员干部在权力意识和行为上犯了错误,背离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中形式主义指过分强调“形式”。不管是学习研究上还是决策办公中,“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只做表面、不办实事,形而上学色彩明显;官僚主义指领导干部与实际、人民群众脱离,又称命令主义、案牍主义。领导干部中发号施令、官官相护的家长式作风肆行,导致自我膨胀;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两个方面则犯了极端个人主义错误,奢靡之风是极致的享乐主义。党员干部把追求贪图玩乐视为人生目的和意义,花费大量钱财、浪费社会资源,结果导致自我陶醉及自我中心主义。
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整治“四风”问题的过程中,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所遏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依旧突出。“四风”问题长期顽固存在,是不同根源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主观层面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不纯是导致“四风”问题的内因即总开关。探究“四风”问题愈演俞烈、不断有党员干部误入腐败之途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绩观错位、群众服务意识淡薄等,但根本上是三观发生偏离、理想信念不坚定导致。像一些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嗤之以鼻、讲迷信、不相信共产党;有的甚至把亲属子女移居国外、将财富存储在国外;等等。行为举止偏离正确轨道,与党的性质、宗旨相违背。部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没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得“四风”问题顽固存在成为必然结果。从客观层面看,主要受相关制约的方针政策缺位影响。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纠正四风问题为切入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国家监督制度自上而下推进。其中制度是抓作风建设工作的根本,然而相关制约制度的实施并不顺利。现存监督制度仍存在标准不具体、系统性不强问题,工作开展起来困难。一些与“四风”问题相联系的监督机制未能及时更新,监督功能滞后,暴露了监督机制不能与作风建设工作并进的弱点,致使“四风”问题仍然存在。
自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大量事实表明腐败的党员干部多存在家风文化问题,广大领导干部应顺应时代诉求,重视家庭文化建设,聚焦于优良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和社会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同时家庭是连接个人与社会、国家的桥梁,家庭成员总归是要从家庭走向社会,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被视为家庭的道德源头,家庭成员奉行什么样的原则、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崇尚什么样的秉性,都与这个家庭的家风脱不开干系。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子孙,家风优良则能培养出贤明、文明、有成的人才,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昌盛、社会和谐准备殷实的后备力量。家风作为家庭建设的内核,事关社会风气,关系党风、政风。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2]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其家风建设不是私事更不是小事,是反映党风、政风和民风、社风的重要窗口,是体现廉政建设实效的“晴雨表”。党员干部家庭文化状况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从而会波及到国家的整体政治生态环境。另外,党员干部的家庭与党员干部是一个整体,家风建设的优劣、家庭成员显露在外的思想行为等,都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均要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因此,优良家风是党员干部治国理政的“必修课”,修身齐家的“助推器”,抵御腐败的“防火墙”[3]。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作为从严管党、治党的关键环节,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家庭作为考察党员干部作风的场域之一自然不能缺席,家庭文化蕴养的优良家风能够检验党员干部在公共和私人领域作风的一致性,督促党员干部做到洁身自律。将党的作风建设与家庭文化建设相融合能够使对党员干部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避免特权思想、现象对其产生侵蚀。因此在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需把家风文化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以此推动社会风气发生积极转变。
家风,顾名思义,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遵守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采取的处世方法中所形成的风气、风尚、风格,也叫门风[4]。先进的家风文化使家族兴旺、幸福美满,不良家风会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危害。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引领党员干部以“小家”系“大家”,强调建构家庭内部监督体制并发挥家庭防线的防腐、拒腐作用,则缘于对家风文化功能特殊性的认识。
家庭关系文化作为处理与身边亲属关系和外部矛盾关系的方式准则,是家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的家庭关系文化建设不同于普通人,优良家风建设是防止党员家庭内外人际关系侵犯党内关系领域、破坏党的政治生态质量的重要武器。首先,先进家庭关系文化建设塑造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考核党员干部职业道德和权力理念的关键因素。在家庭文化建设过程中借鉴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方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和谐,“处于权力边缘”的配偶则能扮演好贤内助的角色,能在党员干部行使权力规范方面给予真诚建议及提醒,督促其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有效避免“枕边风”、家属干政等现象。其次,先进家庭关系文化建设塑造爱而不骄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由夫妻关系衍生,良好的亲子关系反映一个家庭的生活氛围。在“无义务的权利,无权利的义务”的家庭道德观引领下,党员干部作为家长“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不疏忽子女教育问题,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杜绝类似“仝卓造假应届生身份”等特权事件发生。最后,先进家庭关系文化建设促成干净明朗的外部人际关系。党员干部的政治生活与私人生活不是各自独立的,但私人生活侵入权力甚至覆盖政治生活领域坚决不可取。先进家风文化涵养好家风、好家教,家风、家教优良则政风清。具备正确的职位观,党员干部能够精准辨别政治生活和私人生活的边界,控制好同身边工作人员来往的尺度,对所谓的宗派主义保持谨慎态度,规避此类圈子文化对党内关系的侵蚀。
学会修身做人是为人的根本,对于党员干部及其家庭成员也不例外。正确的家风文化导向引领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高尚的情操和人格,达到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境界。家规作为家风文化的制度性形式,具有规范性。家规主要是依据先进的道德知识,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使家庭成员向上发展,建构知行合一的家庭伦理秩序。在家规约束下的家庭生活中,父亲角色对培养孩子具有标杆作用。如展示男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而且父亲的独立、果敢比母亲更明显,有利于子女养成正直、坚毅等良好品质。母亲则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情感支柱,对孩子的性格养成、道德品行塑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善良友好、勤俭朴实等特征在女性身上表现强烈,母亲能够成为子女通向成熟、完善个性道路上的引路人。父母榜样做成功了,家风文化就是优秀的。其次家风作为家庭传承下来的风气,凝聚家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好家风涵养好品德。孝敬的家风涵养忠诚品质,对党绝对忠诚是每一位党员应具备的优秀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家风文化中的孝敬之道延伸到国家层面即党员干部对国家、人民的忠,党员干部站稳立场、明确态度,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秩序稳定,也向公众宣扬了先进家庭文化的优势。善学、好学的家风涵养上进秉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的秉性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劝诫子女好好学习是成才的重要途径、方能出人头地等内容是经久不衰的,且在现代树立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需要依靠学习,顺应新时代发展而及时完善自身也需要依赖学习。
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不仅事关个人形象,亦代表党和国家的名誉和公信力,引导党风政风社风。家训作为家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党员干部生活作风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教诲大家立身做人、持家治业,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好风气。优良家训有利于扼杀家庭成员贪赃枉法思想的萌芽,破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节俭的家训蕴养廉洁风气。部分官员干部追求物质享受,出现挪用公款大吃大喝等不良风气,往往是因为价值理念偏离正轨。在传统优秀家训中非常看重节俭,告诫人们要清除贪欲,并标明廉洁奉公实乃为官之德、树人之本。党员干部应继承发展这些优秀的家风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廉洁观。严于律己的家训蕴养敬畏之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习近平总书记也常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官场上官员官僚主义问题突出,不讲民主专搞“一言堂”,只当会发号施令的官老爷,是没有敬畏之心的。优良家训涵养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使党员干部在面对外部诱惑时不放纵、不越矩、不犯法,增强党员干部奉公守法意识,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国家和社会要获得长远健康的前途命运,需要用先进的社会价值观来引领规范社会成员,这对推进我党作风建设,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同样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对全民适用的价值观,是抵制外来的非社会主义思潮的重要武器,更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解决“四风”问题的精神指南,而家庭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场域。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优良家风文化理论化转换为具体实践,凸显其化解党员干部“四风”问题的功效,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风文化建设中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解决“四风”问题发挥引领作用,蕴含着爱国爱家、共建共享、向上向善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家风文化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分别在家教、家规方面有所体现。因此,从家庭文化领域着手,以家庭为中心、家风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能够更好应对党员干部队伍的不良风气问题。一是重视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家庭教育主要是对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问题进行规范[6]。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将品德素质养成视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子女。另一方面,父母应发挥榜样作用,认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从而使全部家庭成员培养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理想信念。二是重视家风建设,共铸优良的家风之魂。优良家风促党风、政风,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大多家风优良。党员干部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体,因此要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克勤克俭、爱国尽忠、修身自立等美德培育优良家风,向家庭成员传递正向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或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家庭娱乐、家庭消费、家庭就业等各个方面,引导家庭成员追求正气和高尚。
党员干部是掌握公权力的公众人物,而严重的“四风”问题,主要是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极端个人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倾向于个体。因此,在研究如何将家庭文化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重耦合以达到纠正“四风”问题的效果时,除了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指导作用,还要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诚信、友善价值观着眼,则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一是爱国,处理家与国关系的道德规范。家风建设在培养家庭成员道德素质过程中,“爱家”情感强烈,引导家庭成员将家庭放在首位并为家庭荣誉做出贡献。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理念表明国家是家庭的延伸和扩展,能够使“爱家”情感升华为国家层面的爱国主义,致使家庭成员的“家国一体”思想得以加深。因此家庭场域培育出的人才在政治立场上是爱国的,能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在本职岗位上尽忠职守,保持优良作风。二是诚信,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人社会,契约的重要性凸显,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原则。而社会风气引导家庭风气,家风建设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会映射在社会秩序当中。在家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价值观引领家风建设,对传统家风中的诚实守信内涵进行改造,使家风文化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能够为国家社会储备求真务实、遵纪守法、听信于民、科学执政的人才资源。三是友善,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在家庭文化场域,家风中强调的“团结友善”与“仁者爱人”是不同的,“团结友善”要求维系家人关系时要坚持友善原则,处理邻里关系也要遵循友善原则。进入新时代,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指引下,家庭文化场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原则引领家风建设,不断扩展“团结友善”的内涵,从而培育出严守法治底线、对社会公众友善、有集体主义的并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员。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落实和细化,就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价值观,发展出细化的具体的价值指引,用以处理家庭场域的社会事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风建设对接,首先,应注意知与行的结合。将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到家庭,不是将其当做知识和信条一股脑地灌输、传播出去,这仅仅是停留在“说什么”层面,更重要的是“做什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上升为具体的规定,细化为家庭领域的家庭文明公约,细化为处理国家、社会、社区等不同领域事务的行业规范和行为规范等,使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其次,在利用家风文化处理社会事务中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处理工作层面事务时,应遵循敬业的价值原则。“敬”代表态度,“业”代指劳动,合起来就是在劳动时保持敬畏的态度,养成辛勤劳动的行为。敬业的人往往是爱业的,对一份职业持有热爱的情感会使得其在工作岗位上保持尽忠职守的态度并拥有强大的工作动力,不断提高学习、创新能力。反之,好逸恶劳的家风会使个人精神萎靡,形成贪图享乐、一味索取的不良风气。在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问题时,应坚持爱国、富强的价值原则。在经济全球化和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家风建设将爱国主义内化成精神指引,往往能够教育家庭成员将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而不是陶醉于自我中心主义。“富强”价值原则感染之下,人们不再局限于小家庭的富足,转为放眼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富裕,并在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互相冲突时优先选择国家利益,而不是专注小我,浪费社会资源。在处理义与利关系时,应坚持公正的价值原则。“义”包含道德标准、集体主义原则两个方面,“利”则指物质财富,正确的义利关系指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实现物欲的满足,而“四风”问题肆虐的情况反映当前党员干部中重利轻义倾向明显,道德滑坡。以公正原则为价值指引,重视家庭文化中德性的培育,更多是帮助人们建立起理性的财富观、消费观、职位观、权力观等,以艰苦奋斗为荣,追求合理范围内的物质满足。相反,不公正的家风会营造骄奢淫逸的家庭氛围,一心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为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提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