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摭探

2021-01-16 22:24颜婷婷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华中盐城根据地

颜婷婷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盐城 224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并在多个场合下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对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深刻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成中国的主流,构成当代中国文化优势的三大支点,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其中,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淬炼的峥嵘岁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生活幸福的时代诉求,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抗战文学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斗场景的真实还原和艺术再现,是战争时期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既是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概括,也是民族精神在抗战革命时期的具体体现,寄托着广大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一、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的内涵

盐城是一座与新四军有着深厚渊源的红色之城。1940年10月,胜利会师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在盐城大丰建立了华中抗日民族根据地,盐城成为当时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素有“敌后文化城”之称,贺绿汀、许幸之、邱东平、邹韬奋、阿英等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投身盐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相继建立了苏北文化协会、文工团、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校、文化村、湖海艺文社等重要的文化组织。抗战开始后,文学工作者活跃在抗战的一线,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用生命书写战争,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资源,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各大战役、英雄人物、军民鱼水情等,都成为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剧本等文学作品的主要题材,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作家们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下,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事业,抗日救亡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主旋律。一部部作品真实地再现与重塑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悲壮史,折射出中国人民心灵的创伤史和成长史。要全面把握抗战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细节、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充分挖掘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的内涵对于研究盐城地区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当代价值、探讨盐城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不可或缺的。

二、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开发的价值

目前,研究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者不多,大多数作品是从文化史和文学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因此,聚合文学、教育、旅游、经济等多维度,对盐城抗战文学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既可以丰富红色文化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更能激发其活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教育效益、文化效益,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不断推动“四新盐城”的建设。

(一)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迫切要求

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最前沿。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详细规划了包括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等七个子体系,而将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重建的重要举措,是构建高校“地方课程思政”体系、形成高校“大思政”格局、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关键。

(二)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将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互助互动中推进思想塑造、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的同频共振。

(三) 繁荣地方文化发展事业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盐城地域文化逐步发展成以红色新四军文化、白色海盐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海洋文化“四色文化”为代表,既有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也有薪火相传的革命文化,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人士为推动战时先进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对推动新时代地方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盐城抗战文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一) 深挖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作品中的教育资源

不论是通识课、专业课,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华中抗日根据地聚集了战时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显性教育功能和隐性教育功能,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描写激烈悲壮的战争场景,如邱东平的《第七连》、殷扬的《皖南突围记》;或塑造铁骨铮铮的英雄人物,如阿英的大型历史剧《李闯王》;或诠释细腻入微的革命情感,如李增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或揭露黑暗腐败的国民政府,如聂绀弩的杂文集《蛇与塔》;或书写底蕴深厚的民族精神,如许幸之的诗歌《打起你的鼓吧,同志!》、聂绀弩的散文《小号兵》等,既是思政课程教学与实践的丰富素材,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案例。因此,需要高校对其进行挖掘、开发、整理和利用,特别是深挖作品的育人价值,为地方文化服务贡献力量。

(二) 创新抗战文学作品与各类课程的融合方式

近年来,盐城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利用盐城铁军文化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盐城师范学院成立了新四军研究院和铁军班,开设了《新四军历史与 “铁军”精神》公共选修课、《走进新四军》等慕课,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铁军精神在盐城》等在线课程,均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和欢迎。然而,这些课程基本上是独立的课程设置,少有与其他专业课程融合。因此,将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仍需高校进行探究。如文学专业课程可以结合地方作家研究成果、文学资源挖掘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开展育人工作;学前教育专业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学作品设计革命文化绘本;美术专业可以在作品资源的基础上,开设红色版画课程;音乐专业可以结合淮剧,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历史剧;旅游专业可以充分深入研究作品的内容,开设地方旅游课程,提升盐城旅游景区的文化品味;计算机专业可以运用好大数据技术,提炼各类课程中的文化资源与育人资源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将之与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奠定基础,全方位打通各类课程之间的壁垒,这样,不仅拓宽了各类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更能有效地传承和发展盐城红色文化。

(三) 加强高校全方位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

将革命文化转变为学校教育力的关键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的文化认同度、文化体系构建格局、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效力。首先,可以将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如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围绕“守红色鲁艺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目标,致力于打造“五个一”特色工程,即做亮一部红色音乐剧,做实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现场教学基地,锻造一支铁军故事、鲁艺精神红色宣讲队,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开发一组《铁军精神故事演绎》在线精品课程;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各类传播媒介,通过学校、院系的宣传栏、广播站、板报、学报、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开设专栏,播放和刊登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熏陶增强对华中根据地文化的认同感;第三,加强校园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将华中根据地的文学资源融入学生社团工作、班团活动、专题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爱国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开辟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如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班团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演讲、朗诵、舞蹈、红歌比赛等实践活动,将文学作品传递的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通过开设“学海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相关专题讲座,重温历史、点燃激情、坚定信念、提升境界、弘扬精神。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学作品作为红色文学,是盐城地方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教育纽带,更是推动盐城地方文化繁荣的桥梁,因此,多渠道、多层次地探索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学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和途径,对盐城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华中盐城根据地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