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和传承大别山精神的六大英雄群体

2021-01-16 21:01陈太其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别山根据地革命

陈太其

(黄冈市红色文化(新四军)研究会,湖北 黄冈 438000)

一、一座“大别于他山”的红色巨山

在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开辟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无疑是最为波澜壮阔,最为成功、耀眼的一章,在那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党领导人民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惊天动地的中国革命精神,在这些精神的感召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大别山精神也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大别山精神因种种原因,长期未在国家层面得到认可,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然而令人振奋的是,中央高层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记着大别山革命老区,关注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和传承。2010年1月23日,在湖北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专程到红安革命老区看望慰问,瞻仰红安县革命烈士陵园,向黄麻起义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在七里坪镇,习近平与长胜街群众“拉家常”。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同基层党员群众进行座谈时,习近平强调,“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革命老区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1]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金寨时,满怀深情地称赞大别山老区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称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2]2019年9月16日下午,在河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深情缅怀为革命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女儿,高度评价他们的贡献,并就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河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3]。这就充分说明,大别山精神已在国家层面得到认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大别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我们研究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历史,学习弘扬大别山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别山精神源自大别山。那么,在汉武帝眼中“别于天下”,在李白笔下“大别于他山”的大别山,到底是座什么山呢?

历史上,大别山是山川灵秀之地、人文昌盛之地、兵家必争之地、遗产丰赡之地,中国革命史上,大别山是与井冈山齐名的红色巨山!

回望我党我军一路走来的战斗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多在偏僻山区。这里远离反动势力统治中心,交通不便,经济滞后,人民穷困,贫苦大众所受剥削和压迫深重,孕育着革命造反的巨大潜能,一些较为独特且战略位置重要的山头,往往被独具慧眼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青睐,使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数以百计的红色山头中,论贡献和影响,唯有大别山可与井冈山媲美。正如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所言,“井冈山、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两座红色巨山”[4]。

井冈山是毛泽东1927年10月亲手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然而,井冈山因“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地域狭小,战略空间有限,这些弱点在初创时期并不明显,随着红军人数的扩大便逐渐暴露出来。曾参加井冈山斗争的粟裕大将后来谈到:“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的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5]因此,在朱毛红军主力撤离后,1930年2月,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彻底失守,直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井冈山地区之前,我党我军再也没有回到井冈山重建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斗争尽管时间不长,但意义极其重大。毛泽东点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中国革命在转入低潮的形势下,重新聚集革命力量,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动员人民、组织人民、武装人民,创造了一整套宝贵经验,为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直至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大别山与井冈山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特点。

大自然千万年的造山运动,铸就了绮丽雄浑的大别山。区位优势明显,战略位置突出,是其最大特点。它,雄踞大中原,横亘鄂豫皖,北拥黄淮,南眺湘赣,东瞰吴越,西望川陕;它,横跨鄂豫皖3省7市40余县,纵横数百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内总人口上千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力资源丰富,兵源充足;它,物产丰富,有足够的财力支撑长期的军需民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定国安邦之道,大别山这个中原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支点,必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纵观历史,大别山曾烽烟迭起,干戈不息,上演了一幕幕悲壮激越的历史活剧,甚至改写-些封建王朝及风云人物的政治命运。最早载入史册的,是被称为春秋第一战的吴楚柏举之战。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统兵3万,在大别山南麓的柏举(今黄冈市麻城境内),一举击败楚王统领的20万楚军,继而占领楚国都城郢都。此战使强大的楚国元气大伤,吴国则走向鼎盛。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发生在大别山南麓困龙颈(今黄冈市的蕲春、武穴交界处)的宋金大战,金兵惨败,金国自此直至灭亡,再也无力大举南侵。还是在困龙颈,1235年,蒙古大军与在此设伏的南宋抗蒙大军狭路相逢,蒙军大败北归,摇摇欲坠的南宋王朝又延续了40多年。

尤其值得赞誉的是,大别山人民具有极强的反抗精神。历史上,大别山一带农民曾多次揭竿而起,反抗封建统治压迫。在著名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大别山是全国最早起事地之一。罗田布贩徐寿辉率领的南派红巾军,曾在大别山地区的蕲水(今黄冈市浠水县)立都建国,威震一方。

近代,太平军以大别山为依托,与清廷开展了10余年的拉锯战,大批贫苦农民参加太平军,留下深远的革命影响。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伸进大别山后,这里多次发生反对西方传教士的反帝斗争,还发生了1903年的安庆拒俄运动。清末的安庆起义和清军马炮营起义等,均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大别山更是一马当先,一大批仁人志士积极响应,不少成为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如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等人。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有多么悠久,大别山文明的渊源就有多么深远,鄂豫皖历史文化的底蕴就有多么深厚。

进入现代后,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大别山并未拒绝时代的八面来风,河山本色不改。由此可见,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选择大别山,绝非偶然。与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但昙花一现的政治群体和风云人物相比,肩负伟大历史责任的中国共产党,对大别山更是情有独钟。他们充分利用大别山独特的战略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带领这里的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开创了大别山历史新纪元,在创建人民共和国的丰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21年夏成立共产主义性质的组织“共存性”,1921年秋第一个党组织“陈策楼党小组”的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红旗不倒。

——从1927年黄麻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72勇士转战木兰山开展游击战,历经十年内战时期,八年抗战时期,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22年武装斗争不断。

——从1928年柴山堡“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开创,到建立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时期南方8省最大游击区、解放战争初期全国六大战略区之一的中原解放区、刘邓大军建立的大别山根据地,到1949年大别山全境解放,21年根据地活动不停。

光耀千秋的大别山红色革命历史,尤其是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革命前辈,留给大别山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了提炼独具区域特色,且与历史实际相符的,精准、规范、统一的大别山精神文字表述语,同属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黄冈、信阳、六安等地,均对大别山精神作了深入探讨和精辟概述。

湖北省黄冈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和提炼工作。黄冈市红色文化(新四军)研究会课题组撰写的《“大别山精神”初探》一文认为,“大别山精神”是一个精神价值体系,提出“对党忠诚,依靠人民,艰苦奉献、勇打头阵”的大别山精神文字表述语。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在2016年第8期《百年潮》卷首语上刊发《“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提出“坚定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文字表述语。安徽省六安市2014年在全国范围开展大别山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六安市委最终提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紧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文字表述语。

尽管到目前为止,对大别山精神的文字表述,还不够精准、规范、统一,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提炼,但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不仅成为巩固红色政权的“传家宝”,而且已是大别山老区振兴发展的“定盘星”,全面从严治党的“压舱石”。

二、铸就和传承大别山精神的六大英雄群体

大别山革命前辈留给大别山和全国人民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千古不朽的大别山精神。那么,大别山精神到底是怎样铸就和传承的呢?经过研究,笔者认为,是以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为代表的播火者群体,以徐向前、王树声、许世友为代表的红四方面军将士群,以吴焕先、徐海东、韩先楚为代表的红二十五军将士群体,以高敬亭为代表的红二十八军将士群体,以李先念、郑位三为代表的新四军第五师将士群体,以刘伯承、邓小平为代表的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将士群体等六大英雄群体,铸就和传承了大别山精神。

中国革命斗争历史告诉我们,因国情不同,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武装暴动迅速占领中心城市,一夜之间取得革命胜利。实践证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要取得革命的胜利,绝非易事,中国革命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快车直达,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毫无疑问,这是一条需要跨越万水千山,充满艰难险阻,又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大别山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沿着这条正确道路走到底,正是因为有上述六大英雄群体创造和淬炼出战无不胜的大别山精神,并前仆后继,传承接力,使其28年红旗不倒。是他们创造了大别山的辉煌历史。

(一)以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为代表的播火者群体。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反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逐步渗入与疯狂掠夺,使大别山人民长期过着暗无天日、穷困潦倒的悲惨生活,加之战乱和灾害,更是饿殍载道,哀鸿遍野。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古希腊神话中,传颂着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生存和幸福,盗取火种的故事。当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高举着《共产党宣言》,在大别山升起第一面以镰刀、铁锤为标志的鲜红党旗时,革命火种便成燎原之势,在大别山地区熊熊燃烧。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大别山地区劳苦大众,才有了一柄铁锤,能砸开所有的锁链,才有了一把银镰,能聚拢遍地的收成。

早在1918年夏,陈独秀回皖西探亲时,就应邀在霍邱等地讲学,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行,号召青年学生和各界人士,冲破封建思想束缚,革新教育和政治。五四运动爆发时,在北京的陈独秀、高一涵、张树侯等,迅速将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皖西,指导那里的学生运动,高语罕、舒传贤、许继慎、彭干臣等人,不仅都是当地爱国运动的领袖,而且都成为日后皖西革命斗争的骨干。

毛泽东也是大别山地区重要的播火人。为了适应农民运动日益发展的需要,从1926年到1927年,毛泽东曾先后在广州和武汉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致力于训练农民运动中涌现出的骨干,以加强对全国农民运动的领导。大别山地区派遣不少优秀青年参加学习和培训。学员们经过3个月的学习和参加镇压麻城县地方武装红枪会的反革命暴乱,以及参加粉碎反动军官夏斗寅的武装叛乱的实际战斗,不仅学到革命理论,而且得到实际锻炼,这些人大多数成为大别山革命骨干。如黄麻起义指挥部领导成员、鄂东军党代表戴克敏,黄麻起义指挥部领导成员、鄂东军参谋长汪奠川、黄麻起义指挥部领导成员、鄂东军第二路党代表刘文蔚,鄂豫皖特区苏维埃委员熊少山,罗(山)南工委书记郑新民等第一批革命骨干,就出自“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黄麻起义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共鄂东北特委书记王秀松第一批骨干,则是出自“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6]5

董必武、陈潭秋,是大别山最重要的播火者。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昌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被称为革命摇篮。李大钊、李汉俊、恽代英等先后来校任教。为了培养革命新型人才,武汉中学大量招收鄂东及豫东南各县学生,其中不少人在校期间就成为中共党员。他俩还通过各种途径,在鄂东地区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党团组织。如陈潭秋1921年11月回家乡建立的陈策楼党小组,到1924年中共黄冈特别支部成立时,已建立3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有党员80人[7]。董必武、陈潭秋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播下了最早、最多的革命火种。以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为首的总指挥部的10名领导成员中,有5人出自武汉中学[8]。商南起义总指挥徐子清、副总指挥肖方,均毕业于武汉中学。

(二)以徐向前、王树声、许世友为代表的红四方面军将士群体。1927年11月爆发的黄麻起义,以及随后的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大别山红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创建和保卫鄂豫皖根据地的中流砥柱。在接连取得第一、第二两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后,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宣告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下辖2个军4个师3万多人[6]148。

红四方面的成立,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迅速崛起的标志。

面对国民党发动的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由于徐向前的天才指挥,以及王树声、许世友、王宏坤、陈再道等一批铁血战将,带领大别山红军冲锋陷阵,实施不停顿进攻,短短6个月内,便发动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共歼敌6万人,其中成建制被歼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多达40个团[6]167。仅苏家埠一战,就聚歼国民党军5个师2个旅3万余人,其中俘敌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以下官兵2万余人,是这之前的红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大胜利。

四大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军民的第三次“围剿”,使鄂豫皖苏区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地东起淠河,西迄平汉路,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今武穴),总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红军主力部队达到4.5万人,地方武装发展到20万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9]2。

面对鄂豫皖苏区的日益强大和红四方面军的大战连捷,南京国民政府惊恐万状,蒋介石亲自出马,担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

1932年7月开始的第四次反“围剿”战役,因蒋介石把鄂豫皖苏区作为首要攻击目标,敌军过于强大,加之张国焘的错误指挥,红四方面军遭受重大损失,主力部队于同年10月撤离大别山,转移到达川陕,在那里重整旗鼓,创建了全国第二大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三)以吴焕先、徐海东、韩先楚为代表的红25军将士群体。这是一支令敌望而生畏的雄师劲旅,军首长在战场上一马当先,带头冲杀,是这支部队的突出特点。首任军长邝继勋,在霍邱保卫战中手持大刀,与连队战士一起奋勇拼杀,身负重伤不下火线。继任军长蔡申熙,为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转移,身负重伤仍躺在担架上指挥,坚持到胜利,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年仅28岁。

原红二十五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转移后,为了守住大别山这块战略要地,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留在根据地分散的红军集中起来,重建红二十五军,挑起独立坚持大别山斗争的重担。为恢复根据地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面对敌人疯狂的“围剿”、“清剿”、“驻剿”,以及惨无人道的“焦士”政策,红二十五军在政委吴焕先、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以游击战、运动战、歼灭战等多种战法,大量消灭敌人,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守住了大别山。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孤军北上,历时10个月,途经6省,转战万里,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歼敌数万,在创建鄂豫陕根据地后,于1935年9月胜利到达陕北,是4支参加长征的主力红军中,兵员不减反增,唯一发展壮大的部队,并第一个到达,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高敬亭为代表的红二十八军将士群体。红二十五军离开大别山时,因军情紧迫,时间仓促,未通知在皖西指导基层工作的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只留下一封指示信,“要高敬亭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工作,重建二十八军,坚持革命的斗争。”[10]以高敬亭、何耀榜、林维先为首的一批党员骨干,坚决服从组织决定,留在鄂豫皖,坚守大别山。

1935年2月3日,也就是大年除夕,在皖西太湖县凉亭坳金家大屋,高敬亭主持召开党员干部会议,作出两项重要决议:一是将留在皖西和鄂东北分散的红军部队,集中整编,重建红二十八军。二是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创立游击根据地,不仅成立四路游击师,而且发展亦军亦民的便衣队,遍布大别山[9]455。

在与上级失去联系,在鄂豫皖边区革命处于生死亡的严重关头,在局势极为险恶,环境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高敬亭和他的骨干团队,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率领不足2000人的红28军,转战鄂豫皖边区40多个县,与敌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战败率部围剿大别山根据地的国民党三任总指挥,总计歼敌5万余人,牵制敌正规军约17万人,是主力红军长征后,南方8省14个游击区中,唯一保留军师建制的红军部队,为南方三年游击战期间,各南方根据地游击战最成功者。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称赞红二十八军,“与敌人斗争很有成绩,很了不起”。1938年春,周恩来在武汉接见高敬亭时当面夸奖说:“你们在敌后保存这样一支红军部队,这是了不起的。”[11]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28军整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总兵力3100多人,在新四军4个支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

(五)以李先念、郑位三为代表的新四军第5师将士群体。1938年春,日本帝国主义把侵华战争的方向调向当时中国的临时首都武汉。在武汉失守后,张体学率领的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罗厚福率领的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率先举起大别山敌后抗战的大旗。

1939年初,李先念受中共中央和中原局委派,率领一支由160余人组成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自河南确山竹沟镇南下,向武汉外围敌后挺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李先念同郑位三、任质斌等其他领导人一起,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具有战略地位的武汉外围敌后地区,创建了由他任师长兼政委的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创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孤悬敌后的独立作战区域,先后歼灭日伪军4.33万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多次反共高潮和反共摩擦,解放了鄂豫皖湘赣5省边区的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1300多万人口,建立了7个专区和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12]。从战略上配合了兄弟部队在华北、华东解放区战场的作战,同时也支援了国民党抗日部队在中原正面战场的作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抗战胜利后,李先念、郑位三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和中原军区部队,在作为全国6大作战区域之一的中原解放区,以大别山为支点,顽强进行战略坚持达10个月之久,把国民党30余万军队牵制在中原地区,有力地支援了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兄弟部队,为作好迎击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

1946年6月26日,中原军区为粉碎敌人“48小时内全歼”中原解放军的计划,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从而揭开了两个中国之命运大决战的序幕,“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13]。

在中原军区部队主力胜利突围后,留在大别山的鄂东军区独立第2旅,以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大别山游击战,成为战略全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有力配合了其他解放区的斗争。

(六)以刘伯承、邓小平为代表,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将士群体。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仅仅一年时间,就一败涂地,人民解放军则愈战愈强。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立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将战略主攻方向和切入点选在大别山。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以超人的胆识和气魄,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俗称刘邓大军)主力12万余人,自鲁西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而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大军在胜利发起鲁西南战役后,于8月上旬起分三路向南疾进,以锐不可当之势,经过20多天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插入敌后战略纵深,抵达大别山。随后,发扬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在部队严重减员和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主动出击,短短3个月,便歼敌3万余人,特别是高山铺一战,奠定了立足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基础。到1947年底,挺进中原的刘邓大军,在陈(赓)谢(富治)大军、陈(毅)粟(裕)大军的支持和配合下,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江淮河汉广大地区,建立起拥有3000万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区[14],成为我党我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沿阵地。毛泽东在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意义时称,“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15]。

刘邓大军主力虽然于1948年2月转出大别山,其影响却在持续发酵,大别山的斗争仍未停止。1949年春百万雄师过大江,大别山解放区直接配合渡江作战,是我军重要的前进基地。

大别山如碑如铭!

当我们站在今天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这个新的历史高度,极目远眺六大英雄群体曾经在大别山翻过的重峦叠嶂,闭目回想他们曾经穿越的战火硝烟、蹚过的曲折泥泞,只能是由衷的敬佩。他们铸就和传承的大别山精神,一定能够世代相传,融入大别山人民的血脉,成为推动大别山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让大别山精神在大别山老区振兴发展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猜你喜欢
大别山根据地革命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中国的出行革命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