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琳燕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全民健身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科学健身普及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许多研究认为,在推进全民健身持续发展,实现体育对健康中国有效支持的进程中,必须强化公民的全民健身科学性问题,最大化地减少健身过程中的运动伤害,明确不同人群在参与体育健身过程中的有效性,高效提升民众在参与体育健身过程中的科学素质。
但是,当前我国民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中,普遍存在盲目性等问题[1],过度追求运动强度,不注重身体的适应状况,导致参与健身过程中“旧病未除”“再添新伤”。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健身群体中,具备自主锻炼知识和能力的群体不足20%[2],体育健身群体当前对科学健身的需求较为迫切。现实问题约束下,亟待国家相关部门在新的形势下更新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方式,提升科学健身知识的可及性,为提高国民体质和防控疾病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我国全民健身的开展,有赖于体育场地、设施和制度等支持性资源的投入,同时要求体育组织、信息传播等持续引导。相关信息服务供给中,服务健康素质提升的全民健身普及工作占据重要位置。全民健身科学普及是将全民健身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转变成群众能够接受信息的过程。通过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中介作用,实现科学锻炼信息生产者(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中介)—体育参与者(受众)三个节点连接的作用。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此过程中,体育科技创新工作占据重要位置。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体育科技创新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中长期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指导纲要(2011—2020)》中“落实体育事业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必须充分发挥先导作用”的要求,将科学创新作为体育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体育局通过召开体育科技工作会议等形式步骤积极推进体育科技工作,有些地区如河北省体育局于2017年下发了《河北省体育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引导体育科技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
但在国家推进体育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明显地将体育科技创新看成特定人群的专利,将科技创新任务赋予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并未重视体育科技普及对体育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长期以来,尽管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直面全民健身的实践问题,但由于忽视了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对体育科技创新的隐性支持作用,导致民众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层次较低,因此部分科研成果应用价值不高,降低了体育科技创新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而推动全民健身科技普及工作,可为提高全民健身科研提供有效、大量的科研受试群体,直面全民健身工作中的相关瓶颈问题,是体育科技创新服务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础性要素。
长期以来,我国“办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已经得到各领域和层次高度认可和落实[3]。因此,在全民健身重要性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全民健身工作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出新要求、新标准,也会对我国全民健身乃至科学普及工作提出新挑战。
全民健身是基层群众的重要选择,是老百姓感受体育福利的重要端口。全民健身科学普及活动,能够将维持身心健康的运动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全民健身运动参与者,让参与者从各方面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公众日常运动健身行为的关怀和支持,是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责任的直接体现。从国际上来看,美国全民健身方面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健康与人类服务(Health and Human Service,HHS)平台、科学研究服务平台、“运动是良医”的指导服务平台和体质健康信息的服务平台一体化和全方位的科学普及体系。为了发挥运动营养的支持作用,HHS联合美国农业部每5年出台《居民膳食指导意见》《居民运动指导意见》等,形成了运动和营养配合的双轮驱动模式。同时,美国疾控中心高度重视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科学健身问题,出台了多项运动健身指南。针对3 000万糖尿病人的饮食和运动,美国糖尿病协会专门出台《糖尿病运动饮食概要》等指导意见。美国公园与休闲部利用遍布全国的社区组织网络和运动义工队伍,对相关指南进行讲解和示范,结合现代媒体技术,积极倡导体育运动和营养相结合,推进健康目标的实现[4]。联合国在推进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政策建议中,将科学普及作为科学知识和受众群体的共识连接机制,明确要保障各国重视不同领域健康政策的推介问题,防止健康政策运行的空转。
在全民健身活动日渐生活化的背景下,居民对科学健身普及的诉求较为迫切。通过科学的健身普及工作,可以矫正当前我国群众参与全民健身中的跟风锻炼和盲目性问题,通过运动与健康知识、健身形式的传播,改变大众通过大规模群体性活动获得身体和心理多重满足的心态,倡导多元化、小型化和碎片化的健身方式和格局,真正践行全民健身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任务。
当前,随着商业组织介入全民健身领域,很多不科学甚至伪科学的知识在全民健身群众中得到推广。当前,大量不良商家利用群众追求身体健康的心理,过分强化运动的重要性,传播不科学的身心健康实现途径,甚至基于盈利心理进行商业模式的推广。个别商家针对群众畏惧通过运动减肥的心理,鼓励使用相关减肥药品、保健品达成减肥目的,推销相关服务与产品,甚至部分商家诋毁运动健身的有效性,推广相关商业产品,鼓励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非理性和超前消费。
当前,我国权威性的全民健身科学普及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很多商家和组织发布的健身信息没有通过科学性验证,尤其是部分群众缺乏全民健身知识的辨识能力,从而在错误的健身道路上越走越远。当前,通过及时、有效和密集的全民健身科普工作已经成为抵制不科学、不健康全民健身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全民健身科普体系的重要前提。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型传播形式和载体的出现是重塑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契机。当前,以智慧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都在影响着大众对相关知识的接受和评价。以移动互联网普及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调整了科学普及双方的认知和地位,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每个受众均可能变成科普工作者,从而形成链式的传播途径。但因为全民健身传播技术的发展,导致全民健身科普工作的低门槛化和边界消失,因此可能使大量无用、无效的信息充斥信息空间中。很多受访者表示,在微信朋友圈有很多指导跑步和日常健身的方案,自己都无法知道相关指导意见的正确与否,但感觉可能有用,顺手转发到很多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在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分散化的趋势下,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权威的全民健身科普机构更应加强宣传。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保障民众的全民健身科学素养,提升对全民健身信息的甄别能力,最大化地吸收和学习科学、正确的全民健身知识和健身方式,对促进全民健身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政府高度重视基础体育设施、体育组织等建设,但民众的科学健身需求增长较快,尤其是老龄化社会来临、现代生活方式造成久坐等问题,尽管通过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和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不足,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委托体育科学研究所负责,各地由相关体育科学研究所等机构承担[5]。在推进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中,尽管国家和省、地级市相关体育科学研究所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由于体育科学研究所都在市级及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设置,县区均无专门机构负责全民健身科普工作,且其举办普及活动有限,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全民健身诉求。
与国家全民健身科普的稳定开展相比,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普及工作参与严重不足。尽管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极为重要,但鉴于全民健身工作的公益性,导致社会力量举办的、专业性的全民健身科学普及机构稀缺;相关专业体育院校尽管有大量从事全民健身科研的专业队伍,但其并不直接参与科学健身普及;大量商业性全民健身APP或网站等均带有明显顾客导流倾向,获取商业利益的诉求较多。由此可见,我国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形成了政府事业单位主导,而社会科学普及机构严重缺位的状况。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及各级体育科普单位,通过举办“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大讲堂”“全民健身万里行”“体育三下乡”等形式,利用科普讲座、宣传画和发放科普材料等形式推进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6]。如浙江省科学健身巡回宣讲团在浙江11个地市进行巡回宣讲,“普及按需坐诊”10项基础理论、11个专题报告和15种实操讲练等健身知识,但覆盖范围和民众依旧较为狭窄,参与人员有限。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主办的2018年全国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普及在广州启动后,利用校园和社区融合的“大校园”平台,在北京、广东、安徽、湖南、江苏等省市进行科学健身新理念、新方法的宣传与普及。此类活动均以活动为主,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但是,地方科学健身普及机构偏爱举办大规模的群众体育锻炼活动,以活动之名兴宣传之实,客观而言相关知识宣传的效应并不明显。很多城市社区会张贴全民健身的宣传画、发放宣传材料等,但此类信息宣传效果极差,难以吸引人群驻留。从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来看,当前我国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内容和形式亟待进行优化。
当前我国全面健身需求极为复杂,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健身的需求差异很大。现实中,科学健身普及的覆盖群体以老年人为主,青少年以学校体育教学为主,而中年人的全民健身需求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鉴于此,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科学健身普及机构应该提供多元化、丰富化的健身内容和形式。
尽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全民健身科学普及,但部分地区的群众知晓度仅为23%[7],甚至国家将8月8日列为全民健身日后,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群众对全民健身科普的认知依旧较为模糊。上海市2014年市民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科学健身指导不足是制约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短板,96.5%的市民认为体育健身对健身、健康有益,但对科学健身的知识知晓率仅为48.5%[8]。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科学普及中,关注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对青少年、残疾人等群体全民健身科普的重视明显不足。广大青少年尽管在学校接受体育技能培养,但体育技能培养过程中,同样需要国家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塑造体育参与氛围,引导青少年持续参与体育活动。而对广大残疾人群体而言,不仅当前无障碍体育设施短缺,而且残疾人康复方法的科学普及工作不是由社区而是由专业服务机构负责。与国外社区服务中心承接残疾人运动康复相比,我国社区对残疾人科学健身的支持明显不足,亟待构建基层承接的残障人士的科学健身普及和社会融合体系。
尽管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非常重要,在相关政策文本中也多次提及,但当前我国尚未有比较全面和体系化的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计划和指南。在中国科协制定的《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仅对体育领域的图书资料做了概念性文本介绍,对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等关键领域未曾提及,这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的要求相去甚远。我国很多领域均制定了相关科学普及制度,如《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但体育行政部门尚未专门就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制度化提供建设意见,对全民健身科学普及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鉴于当前体育与医疗等领域的积极融合状况,在部分地方落实“健康中国”的战略中,涉及了全民健身科学普及问题,但由于医疗领域对运动的价值认定为“非医学康复”范畴,导致对其关涉程度不高,且关注的内容极为有限。
总而言之,尽管《全民健身条例》规定要开展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但由于当前执行机构的单一性,导致全民健身的科学普及工作发展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鉴于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我国全民健身作用的持续发挥有待科学普及工作的推进。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 (2017—2018) 》,当前各领域科学普及工作稳步推进,但发展势头不一,传统领域优势明显,诸如全民健身等新兴领域科学普及工作较为薄弱[9]。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等指导政策,借助《“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实施方案》和《“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实施方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度作用,提出如下工作构想。
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前提是国家全民健身科普能力的建设。研究认为,我国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工作由体育科学研究所承担,其他社会团体对科学普及工作参与热情不高。课题组对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群体司和体育科学研究所等几个与全民健身相关职能处室和科研单位的职能分析后发现,均缺乏体育科技普及相关要求,说明体育行政部门对全民健身普及的重视力度不足。鉴于此,建议在发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核心地位的同时,委托其他专业组织承担相关科学普及工作,建立健全国家全民健身科学普及体系,大量增加全民健身科学普及支出,积极支持原创性、地方性的全民健身科学普及项目研究与内容挖掘,大力支持全民健身科学研究,改变过于偏重国外运动健康项目引进而不做适应调整的不良状况。
在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今天,全民健身的科学普及工作至关重要且较为急需。在保障相关健身处方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为参与者提供必要的“科学健身普及—指导—优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产业价值[10]。倡导有资质的体育服务机构提供精准化、高端化的全民健身科普和指导服务。提升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普及能力和社会获得感,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普及产业。
利用运动处方助力全民健身科普产业化。为了推动体医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倡导在全国100家医院设立运动处方门诊,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全民健身参与和康复服务,增加全民健身的医学支持力度。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广泛开展,既能够直接扩大体育消费的人群,又能够形成强大的消费力量,推进我国全民健身科学普及产业的稳步发展。
传统的科学健身普及方式,侧重于指导教师的作用,且过于注重现场传授,而且此类传播方式的覆盖面较为狭窄。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应该关注科普内容数字化、科普传播平台化、科普呈现终端化、科普效果持续化[11]。通过科学健身内容的转化,将纸质等传统的形式变成数字化形式,能够最大化发挥内容的传播功能。当前,科学普及的方式和环境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新兴传播技术的信息化科普,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QQ和手机短信等形式传播,建议相关部门自建或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建设全民健身科普平台,有资质的全民健身科学机构均可以加入,将科学的全民健身知识上传到科普平台,利用平台提升覆盖范围。利用专业平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义工等形式,推动科学普及终端的创新。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全民健身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保障全民健身行为的持续作用。在互联网时代,部分科学普及机构也开始关注健身信息与网络的关联和效用。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就针对办公室工作人员推广“科学健身18法”问题,与知名运动信息提供商Keep密切合作,利用专业公司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广全民健身的知识和方法。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诉求极为复杂,鉴于生活和锻炼习惯的不同,青少年、中年人和老年人等均具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需求。青少年在学校学习,能够接受一定的运动技能教育,但社区和家庭的运动和营养科普需要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卫生部门发布了《青少年膳食指南》,但该指南并未将膳食与运动相关联;中年人因为家庭和工作的约束,健身参与频率较低,亟待传播工作场所健身理念与方法,引导中年人参与碎片化且日常化的健身活动;老年人因休闲时间较多,多从事健步走、广场舞等健身活动。因此,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精准化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知识极为重要。
全民健身参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相关参与主体能够成为科学健身的传播者。当前,县级及以上地方政府都相继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争让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全民健身普及的中坚力量。通过不同层次群众的参与将科学普及工作碎片化,从而能够利用群众健身的生活化和零散化,将科学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传播到不同层次民众,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目的。相关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者都能成为科学健身普及的有效传播者。通过分散、便捷的全民健身科学普及活动,能够较好地提升“草根”体育锻炼者的体育素养,这是全民健身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全民健身事业是国家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蕴含着丰富的科普资源。在我国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健康、科学的方式和理念显得尤为必要。面对当前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应发挥全民健身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传播正确的全民健身知识和方法。在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通过科学健身的普及工作,提升公众的全民健身科学素养,实现全民健身的最大化效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