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滨涛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在全民娱乐时代,综艺节目已成为电视荧屏的主角。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播出,使很多电视音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但近些年,电视音乐类节目迎来了瓶颈期,观众对电视音乐类节目的关注度也不断下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耳畔中国》能成功杀出重围,与自身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耳畔中国》是一档代表“中国声音”的节目,见证、记录、讲述着中国故事;有别于以往的音乐类综艺,在内容上更加专注中国风音乐的呈现和表达,传播着歌声背后悠久的中国文化,拥有着殿堂级的艺术表现力。
节目设置多元化,是《耳畔中国》的成功之道。当前,国内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同质化竞争激烈,原创节目较少。许多节目虽然定位鲜明,但原创性不足,内容高度同质化。许多电视台的电视音乐类节目都是引进的外国节目,雷同的节目形式和熟悉的歌手,也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1]。民歌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长期以来,民歌在民族情感表达、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当前这个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中,流行歌曲大受欢迎,民歌和传统音乐日渐受到冷落,因此,许多电视台都不看好民族音乐节目。但《耳畔中国》偏偏逆流而上,以中国风和民族音乐为主题,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坚持节目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这样的节目定位,有助于激发观众的民族自信,也有效增强了节目的向心力。在节目形式上,栏目组也大胆创新,如参加节目的选手身份多样,许多选手来自于民族地区,歌手本人就是民歌传承人。歌手在舞台上,还紧贴自己的身份和表演的内容,展示了各式民族服饰、配饰,节目的观赏性和民族特色非常鲜明。此外,选手晋级考验的方式,由现场民歌爱好者投票和专业评委抉择决定,比赛的公平性也得到了保证。
对于电视音乐类节目而言,音乐才是舞台的主角。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一些电视音乐类节目,音乐沦落为广告和商业利益的附庸,也使许多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制作水平受到影响。为追求“爆款”,一些电视音乐节目开始瞄准垂直细分领域,尝试着进行“小众化”节目制作。《耳畔中国》虽然也带有小众化的性质,但节目的定位高,节目在观赏性、人文精神方面也做到了最好,这一点,从节目表现手法上可以管窥一二[2]。如《耳畔中国》(第一季)节目本体音乐的呈现,由有着丰富现场指挥经验的捞仔老师负责,其领衔的顶尖乐队担纲现场演奏及制作,确保了节目音乐呈现的高水准。节目组评委队伍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雷佳、王黎光院长和郦波教授组成。选手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尽情演唱歌曲,全力演绎民族音乐的风范。在选手表演结束后,音乐评委会对选手的表现进行专业点评。郦波教授还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讲述民歌背后的故事、民歌的文化渊源和深层含义,节目的文化感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厚重。极具欣赏力的听觉呈现,加上专业性的音乐点评和知识性的文化解读,为《耳畔中国》赢得了质量口碑。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融媒时代。媒体融合为电视节目跨平台、跨媒介传播提供了便利[3]。利用多媒体进行节目推广和传播,对于电视音乐节目来说极其重要,《耳畔中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如《耳畔中国》与多个网络平台,包括网易云音乐、新浪娱乐、凤凰娱乐等进行了合作。观众在网易云音乐上不仅可以下载音频,还能就音乐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互动,开展点评。当然,观众还可以借助今日头条、凤凰娱乐等重温节目节点片段,收看节目预告。虽然在第一季,节目线下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节目也没有提炼高质量的话题,但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大范围传播,有效地增加了观众与节目的粘度,也扩大了《耳畔中国》的影响力,节目的好口碑也成功转化成了高流量。
民歌是大众音乐形式的代表,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幅员辽阔,民族和民歌文化源远流长,这使得我国民歌种类丰富,许多民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而且不仅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而且表现手法丰富多彩[4]。
见证、记录、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歌声背后悠久的中国文化,挖掘、创作、传承和演绎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是《耳畔中国》的宗旨。在节目组和众多歌手的努力下,观众也听到了最纯粹的民歌和民谣,领略了中华民歌的魅力,见识了民歌的多样性。在《耳畔中国》第一期节目中,来自贵州贵阳的选手彭兰乔演唱的是贵州布依族山歌《咕噜山歌》,这首歌曲情绪欢快活泼,歌词幽默俏皮,歌词中的“嘎啦啦子”“尖噜噜”“咕噜噜”等地方语言来源于对布依族劳动生活场景中自然音响的模仿,观众对这首歌曲也是印象深刻;选手李清影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是一首生活气息浓厚的广西彝族山歌;陈思演唱的《沂蒙颂》是一首沂蒙山小调;黎紫薇演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江西民歌。这些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和不同的民歌种类,与民众生活和情感密切相关,在格式和表达上都带有地方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歌类型和元素的多样性。通过这些歌曲,观众也感受到了浓烈的民俗风情,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如果说民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编年史,那么民歌传唱可以说是这部史册上最闪亮的音符。《耳畔中国》不仅是一个展示民歌文化符号的舞台,还是展示民族音乐多样唱法、多种风情的舞台。中国民歌在演唱上吸收了传统戏曲、曲艺的演唱精华,其演唱方式有美声唱法、原生态唱法、民族唱法等,中国民歌演唱讲究情、声、字、强高度融合,具有声随字发、声随强行、声情并茂等特点[5]。但不同的唱法也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民族唱法音域宽广,声音明亮,咬字亲切动人;美声唱法在发声上讲究声带、气息和共鸣灵活变化,声音效果要求伸缩自如。
在《耳畔中国》这个民歌大舞台上,观众既可以听到学院派歌手用民族唱法进行的歌曲表演,还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一些歌手还灵活创新,在民歌演唱中融入了流行曲调,将多种唱法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了民歌的时代感、历史性,也让人看到了民歌传承和创新的激情。如李清影在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时,刚开始是用本嗓演绎的民歌的原生态唱法,接着歌手又将美声唱法融入进去,用轻巧活泼、富有弹性的声因来演绎歌曲,歌曲在原生态唱法和美声唱法方面做到了无缝对接,这是歌手民歌传承和创新的生动体现。歌手的精彩演绎,也成功唤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歌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高度,政府也多次提倡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6]。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文化类节目在电视荧屏上有回暖趋势,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大型诗词和诗词音乐文化节目,在观众群体中引发了“重温诗词文化经典”的高潮,也让传统文化强势“圈粉”。
如今,这两个节目已然成为现象级节目。《耳畔中国》在推出伊始,就担起了传播传统民歌文化的使命,《耳畔中国》中的音乐题材都来源于传统民歌,所有的民歌情感都积极向上,且这些歌曲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观众在《耳畔中国》的舞台上,可以见识到中华音乐文化之美,还可通过郦波老师对民歌文化的解读,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知识和有趣的渊源。这种兼顾节目娱乐性和文化性的做法,也成为《耳畔中国》的一大亮点。如在来自湖南衡阳的音乐学院学生郑程文演唱完《思情鬼歌》后,主持人对歌名中的“鬼”产生了兴趣,作为观察员的郦波老师就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个词进行了分析:鬼是一个情绪化的俚语,在醴陵方言中“鬼”是爱称,人聪明、可爱,都可以用这个字来表示,作曲者在创作这首歌曲时,肯定是花了很大心思去研究本地人的语气和语调,这才创作成了这首曲子,所以,所有的文化创作实践都是值得尊重的。通过郦波老师的讲解,观众对湘东民歌的文化内涵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如在歌手演唱《鸿雁》《兰花花》后,作为耳畔观察员的郦波老师,站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度去发掘民歌的文化底蕴,讲述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思想和道德境界的追求,通过音乐文化发掘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激发了观众的文化自信,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还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耳畔中国》以民歌为载体,以综艺的方式,在舞台上生动展示了中华民乐的风格特点,从侧面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宏大主题和历史厚度。这种追求极致的美学思想,赋予了民歌新的活力,也点亮了华夏文化长廊,使更多的人见识了民歌的丰富内涵和绵绵风骨,这是节目深受观众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也给其他电视音乐节目带来了启示。传统文化并不遥远,时代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电视工作者重点是要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思想,提升节目的文化深度,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同时注重节目创新,以多种形式、渠道传播民族文化。惟其如此,才能彰显节目的独特之处,树立品牌优势,使节目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