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 婷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刚与柔辩证体现着我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追求。在古筝演奏过程中,刚与柔的变化极大丰富了音乐表现力,让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音乐情感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正是因为有了刚与柔的变化,才使旋律富有韵味和诗意。中华传统艺术讲求意境的塑造,而刚与柔的交织则恰到好处地将古筝艺术的境界之美完美凸显出来。从一名演奏者的角度而言,对于刚与柔的把握最好是刚柔并济,从更深层次去展现乐曲的情感,提高演奏过程的艺术感染力[1]。对于刚与柔的把握首先要理解演奏过程中的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刚与柔,如音色、肢体语言、心理把控等方面,同时也要注重日常演奏过程的感悟与积累,提高自身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力,可以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这种乐器和这门艺术,从而可以更好地在演奏过程中把握刚与柔,用自己的艺术表现力来诠释刚与柔的完美结合,做到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刚柔并济。
万事万物皆有刚与柔两个不同的侧面,就像人有男女之分,动物有雌雄之别一样。刚更多意味着开朗、坚强、强硬等,柔更多意味着温和、内敛、温顺等。对于古筝艺术而言,刚与柔都是绝对必要的,刚的存在可以让音乐情感得到更好的释放,让演奏者通过弹奏将听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柔的存在可以让意境得到更好的凸显,让旋律变得更有韵味。刚与柔虽然是对立的,但也是统一的,就像阴阳调和一样,只有刚会显得燥烈而缺少回转,只有柔会让音乐听起来绵柔无力,弱化听众心中的音乐形象。
对于刚与柔的把握历来都是古筝演奏的重点,但要做到深刻理解刚与柔的内涵,将刚与柔的微妙平衡进行完美把控却并非一件易事。刚柔并济对于古筝演奏来说意义非凡,小到音色的控制,大到整体艺术呈现,都无时无刻反映着刚与柔之间相生相济的深刻内涵。从音乐表现的角度而言,刚柔并济既可以赋予音乐情感以热烈,同时也会让旋律听起来韵味十足且流畅[2]。而从演奏者自身的角度而言,刚柔并济可以让其更好地理解古筝艺术,能够更好地以辩证的方式来施展演奏技巧和表达个人的艺术理解。可以说,刚柔并济既是对古筝演奏过程艺术表现的升华,同时也是演奏者个人艺术造诣的升华。
在古筝演奏过程中,通常为了让听众产生刚柔变换的视觉效果,演奏者会使用静态的肢体动作,营造一种安静的音乐氛围。静态肢体动作一般使用在弹奏之前或之后的音乐静止时段,目的在于酝酿情绪或者延续意境。静并非绝对意义上的静,而是蕴含着某种意念而可以保持的,能够彰显意境的无声语言,是向观众传达的特殊的旋律。
在静态肢体语言表达中,演奏者需要运用自己的手臂、面部表情及气息等,既为自己内心情绪的酝酿制造短暂的空间,同时也给观众一定的想象时间。如在表现悲伤或者哀痛的音乐情感时,演奏者需要通过演奏之前静态肢体语言的表达间隙,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调整到与音乐情感相吻合的状态,从而为后续的弹奏铺垫良好的情感基础。在静态肢体语言之中,尤以眼神为重,很多时候演奏者的一个眼神就可以将整个静态肢体语言表达的过程涵盖其中[3]。
在静态肢体语言之中的刚与柔通常都是通过眼神及气息来表现的,因为包括手臂等在内的其他身体部位处于静止状态,观众很难品味到其中的刚与柔。但这并不意味着静态肢体语言动作中的刚与柔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是演奏者进入角色,调整情绪的关键,只有合理把握住此时刚与柔的微妙平衡,才能为后续的弹奏做到刚柔并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动态肢体语言是古筝演奏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动作语言,其对于音色的表现,音乐情感的释放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肢体语言不仅仅是弹奏者演奏旋律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渲染音乐氛围的重要方式。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会让音乐更有生命力,同时也能充分调动演奏者的情绪,给予听众听觉冲击的同时,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如在演奏急切的旋律时,演奏者可以通过快而有力的肢体动作将整首音乐的紧张氛围凸显出来,通过视觉的方式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动感十足的听觉画面。而在演奏低回婉转的旋律时,演奏者的动作一定要做到绵柔舒缓,用最为直观的视觉感受来让听众的心安静下来,去品味旋律之中的意境,感受音乐的柔美与韵味[4]。
例如,在演奏《蕉窗夜雨》时,许多演奏者都会非常注重肢体动作的使用,来让听众产生画面感。如在开头的片段,节奏较慢,旋律舒缓,这时演奏者就要通过柔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雨夜的静谧与离人的愁苦,让听众可以跟随旋律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细雨打芭蕉,夜深人寂静的画面。而当旋律进入到连续切分节奏时,就要适当加重弹奏的力度,在之前的柔和之中添加几分刚的意味,用肢体动作力度的变化来带动整个音乐氛围的变化,让听众产生雷雨即来的紧张感。之后进入到高潮部分,弹奏者更进一步刚化自己的肢体动作,使得弹奏出来的音色更具紧张感,既满足这段旋律所需要的高音的急切感,同时也用动作的视觉效应让听众产生一种雨似珠落,叶似玉盘的急雨画面,从而让音乐不论是在声、形、境方面,甚至包括视觉感受方面都达到高潮。
颤弦弹奏技巧是古筝演奏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隶属于古筝演奏技巧的左手技巧。颤弦的使用可以非常巧妙地对音色进行美化、装饰及延长,也可以使音乐的感染力变得更强。不仅如此,颤弦技巧所产生的颤音还对古筝演奏过程中的音色刚柔变化起到非常微妙的作用。
颤音的存在使得古筝的音色变得更润,更有“滋味”,如果缺少颤音,则古筝的演奏就会变得如静水一般,虽仍颇具韵味,但总是觉得缺少了一丝灵动的气息。颤弦之中刚与柔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很多时候都是演奏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是演奏时的情感释放状况等酌情使用。
通常在表现音色之刚时,可以通过手臂、手腕颤动力度的加大来使颤音听起来更加急切有力,如北方流派的筝乐比较讲求音色的刚健,所以,其在使用颤弦技巧时通常会采用幅度较大、按弦较深的方式,在大臂的带动之下,小臂快速地上下颤动,产生非常刚健英朗的颤音。
而在表现音色之柔时,通过放缓颤弦的频率或者减轻颤弦的力度,使得颤音听起来温软绵柔。例如,很多演奏者为了表现哀伤或者凄凉的音乐情感时,会采用相对细腻且精致的颤弦手法,按弦深度不超过一毫米,且将上下颤弦的速度放慢,产生一种非常悠长的颤音。也可以在左手按弦的同时,右手弹剥琴弦,然后左手轻轻在一毫米琴弦的范围内滑动,同时缓慢而匀速的颤弦,这样出来的音色更加柔和,而且非常具有柔雅的别致韵味。
1.触弦位置
触弦位置的选择是演奏者控制古筝音色刚与柔的基本方式之一,通常来说,古筝高音位置的音色较为清脆明亮,低音位置音色厚实且具刚劲之色,而中音位置的音色则较为偏柔,更具圆润和柔美的特色。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通常会通过改变触弦位置的方式来展现乐曲的刚柔变化。例如,在弹奏《汨罗江》时,其中一段旋律非常低沉柔和,为了弹奏这一段,让音色听起来更像古琴音色,弹奏者通常会选择在低音区域演奏,保持触弦位置在有效弦长一半的位置,这样所产生的音色更加飘然且不失柔和,可以更好地向听众传递悲壮、无奈的情绪。
2.触弦深度
所谓触弦深度,是指演奏者弹奏时义甲深入琴弦的深度。触弦深度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音色刚与柔的不同。最为基本的触弦深度是义甲尖部深入琴弦1/3的长度,这个深度弹奏出来的音色最为饱满。通常在表现刚劲的音色时,演奏者要适当将触弦深度降低,提高指关节,将琴弦与义甲的接触面积缩小,这样所产生的音色清脆明亮,颗粒感较强。相反如果需要软化音色,让其听起来更加柔美、温和时,则适当加深触弦深度[5]。
3.触弦力度
力度的变化显然是控制音色刚与柔最为直观且有效的方式。古筝属于弹拨乐器,其声音具有瞬时性,即只有在拨弦的瞬间声音是最强的,且会在拨弦之后声音迅速减弱直至消失。所以,古筝弹奏时的力度并不是单纯的刚则用力,柔则无力,而是要做到“强而不燥,弱而虚弱”。在表现比较强烈或者紧张的情绪时,演奏者可以通过加大和加快拨弦的力度和速度,缩短琴弦两次震动的时间间隔,让声音听起来更加清脆干净,产生一种刚的感觉,而在表现低回婉转、温和绵柔的情绪时,则需要适当降低力度,同时也要适当放缓弹拨的速度,让琴弦的震动可以持续得更久一些,这样所产生的音色更具韵味,也更具柔的色彩。
4.触弦速度
弹拨乐器的音色除了受弹拨琴弦的速度影响之外,也受弹拨速度的影响。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通过速度的控制也能非常好地实现对于音色刚柔变换的控制。在表现音色刚劲时,通常可以使用快速触弦法来展现,这种触弦方法具有音色高亢,颗粒感强的特点,义甲与琴弦接触的时间非常短,琴弦的震动也非常短暂,从而形成一种短而高的音色。很多时候为了表现更加高亢清脆的音色,演奏者甚至可以使用“打”的方式来用义甲拨弦,这样出来的音色更具爆发力,颗粒感更强。
在表现音色之柔时,可以使用慢贴触弦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义甲与琴弦接触的时间拉长,使得琴弦的震动时间变长,这样弹奏出来的音色更温和而绵长。同时由于义甲与琴弦接触的时间拉长,所以,每个音之间的连贯性就会变强,这样祛除了颗粒感的音色则会在古筝特有声音特征的作用之下,显得非常柔和,很具线条感,也能很好地给予听众委婉缠绵的韵味[6]。
对于刚与柔的把握不仅仅要从外在的角度,更要注重内在的角度。所谓的刚并不仅仅是力度、速度等,还是演奏者从内心之中反映出来的自信和从容。演奏过程本就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演奏者首先要深刻理解乐曲,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将自己的情感调整到与音乐的情感同步。如在弹奏筝曲《长恨歌》时,为了表现这首曲子的意境与韵味,演奏者自己首先要进入到旋律之中去,寻找一种凄美和哀伤的柔态,这样才能从里到外地将蕴含于旋律之中的伤感和悲凉诉诸于听众。而在弹奏情绪较为高亢的曲子时,演奏者需要将自己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以自身情绪的表达来展现曲中人物的情感,从而由内而外地将一分刚劲之气融入旋律之中,让听众对旋律之中的刚柔变化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
除了在情感表现方面的刚与柔之外,还有一种刚与柔的把握,便是演奏者自身应对演奏表演的心态,所谓刚即演奏者要自信、坚决,让自己以非常投入的状态来表演,而柔则是要保持一个谦虚平和的心态,可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让音乐的情感能够自如地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之中,然后再对其进行完美呈现。
对于刚与柔的把握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做到的,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这个道理。要在演奏表演之中从容自如地做到刚柔并济,反复而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练习却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与突破。很多练习者往往会机械地重复着一首又一首练习曲,却并不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思想,这样便失去了对刚与柔的把握。
练习之中的刚指的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和敢于承受练习时的寂寞的勇气。由于古筝是一种非常讲求韵味和意境的艺术,很多时候千百次的技术磨砺都未换来意境或者韵味方面的提升,很多初学者往往都是在这方面出现意志不够坚定,甚至放弃练习的情况。
而练习之时的柔则往往是指对古筝艺术的体会与感悟,同样是由于古筝艺术的特殊性,很多时候这门艺术的磨砺更体现在“心”的磨砺之上,需要演奏者在不断的练习之余,不断去提升自身的艺术理解力和艺术表现力,并且要对自身的艺术审美品味以及生活方面的感悟加以重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古筝艺术强调的意境和韵味。
不论是古筝的演奏技巧,还是艺术表现,都充分体现着刚与柔之间的和谐统一,刚与柔的完美结合既可以使古筝的艺术表现得以升华,同时也会让古筝感染力得到最大化的凸显。作为演奏者,为了更好地展现古筝艺术的魅力,既需要深刻理解刚与柔的内涵,并且在演奏之中做好刚与柔的表现与变换,同时也要从更深一层的刚柔并济的角度来理解古筝艺术,从而更好地展现蕴含于古筝乐曲旋律之中的情感和意境,给予听众更为动人的听觉盛宴,将古筝演奏的艺术效果推向更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