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内丹术

2021-01-16 16:32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道德经周易万物

王 骞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道教典籍,汗牛充栋,自《汉书·艺文志》开始,便有道经著录,此后历朝历代,多次编修《道藏》,至明朝《正统道藏》为止,道经数目已达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可谓卷帙浩繁,令人望而兴叹。对于治学者来说,要在数量众多的丹经道书中探寻道教的精义,诚为不易。自东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外丹术的名词开始大量引入丹经道书中,这些名词涵义隐晦,难以理解,北宋张伯端曾感叹:“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丹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知真铅真汞是何物也。又不说火候法度、温养指归,加以后世迷徒恣其臆说,将先圣经典妄行笺注,乖讹万状,不惟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1]自序第3页道经数量既多,内容又多隐晦难解,中间还夹杂着不少舛讹之处,给研究者带来不小的困难。

此外,丹经道书的作者往往具有一种矛盾的心态,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其采用一种暗语的方式来表达。如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云:“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若遂结舌瘖,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缀斯愚。陶冶有法度,未忍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条见扶疏。”[2]138闭口不说,则道法传承断绝,泄露天机又怕罹祸,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作者用暗语的方式,在文章中稍微透露出一点线索,让读者根据线索自己去深入探寻领悟,这样相当于读者自己学会,与作者无关。

张伯端在《悟真篇》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悟真篇》后序云:“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许轻传于非其人也。缘伯端不遵师语,屡泄天机,以其有身,故每膺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惧剋责。……此《悟真篇》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倘好事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伯端区区之口授之矣。如此乃天之所赐,非伯端之辄传也。”[1]176

《周易参同契》是内丹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悟真篇》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又一本重要的内丹学经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3]《周易参同契》与《悟真篇》风格相似,都是用诗歌的方式阐述内丹修炼方法。两书的内容都隐晦难懂,用铅汞、龙虎、坎离、男女等名词来暗示修炼方法。由于作者不肯明言,就需要读者根据书中透露的线索,寻文解义,找出真相。

一、《悟真篇》与《道德经》

《悟真篇》卷中七言绝句六十四首其五十八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笔者认为,《道德经》与《阴符经》这两本书,正是解开《悟真篇》秘密的钥匙,也是理解内丹术奥妙的关键。《阴符经》全文只有三百多字,发挥天地、万物、人三才互盗之理,经文短小精悍,却蕴涵着深奥的哲理,《道德经》则是道家哲学最重要之经典,本文重点分析《道德经》中蕴涵的内丹修炼理论。

《悟真篇》序言云:“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道德经》是炼养之书,其中包含内丹修炼方法。《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子河上公章句》对“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注释为:“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清代黄元吉解释“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云:“人以此道修之于一身而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道即身,身即道,是道是身,两无歧也,德何真乎!”[1]125

《悟真篇》七言绝句六十四首其十云:“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莫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道德经》第三章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心实腹之说,正是源于《道德经》第三章,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讲到虚空的作用,例如,容器空虚的部分,可以用来装东西,房屋空虚的部分,可以居住。如果离开了空虚,那么容器和房屋就没有作用了,因此,虚空看似无用,实则无用之用有大用,唯道集虚,内丹术正是要达到一种虚极静笃的状态,才能同于大通,达到归根复命,长生久视之目的。

《悟真篇》七言绝句六十四首其十二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虚无生一气,即是道生一,一气产阴阳,即是一生二,阴阳再合生三体,即是二生三,三体重生万物昌,即是三生万物。这四句诗正是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提出的宇宙万物生成模式。《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为道为万物之母,而金丹也是万物之一种,也要遵循万物化生之规律。《悟真篇》中的内丹理论,正是建立在老子哲学的基础之上,由道生一气,然后一气产阴阳,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特别强调了阴阳的作用,他说:“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又说:“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所谓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道是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的,却为万物之母,能化生万物,而先天一落后天,便成为有形有质之物而不可用。因为道是万物之母,生育天地万物,所以张伯端说:“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

《悟真篇》七言绝句六十四首其三十九云:“要得谷神常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灵光永不离。”其四十云:“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争得金乌搦兔儿。”谷神不死与玄牝之门,出自《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黄元吉曰:“山穴曰谷,言其虚也;变动不居曰神,言其灵也。不死,即惺惺不昧之谓也。人能养得虚灵不昧之体以为丹头,则修炼自易。……玄即天也……牝即地也。天地合而玄牝出,玄牝出而阖辟成,其间一上一下,一往一来,旋循于虚无窟子,即玄牝之门也。”[4]27谷神不死与玄牝之门,乃内丹炼养之关键,世人误将口鼻当作玄牝之门,误将吐纳之术当作内丹炼养的方法,这样即使炼一千年,也不会成功,因为后天有形之物,总与金丹事不同。唯有先天一气,至清至灵,才能作为金丹大药。

《悟真篇》七言绝句六十四首第四十一云:“异名同出少人知,两者玄玄是要机。保命全形明损益,紫金丹药最灵奇。”《道德经》第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黄元吉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静一动,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度卜,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4]18《道德经》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地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然后从有到无,有无变化之间,玄奥不可言,即使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无法说明物质从何而来,即使像原子、电子、夸克这样微小的粒子,内部还有更微小复杂的结构,可谓玄之又玄,内丹炼养的奥妙,正是建立在老子对世界万物深刻的认识之上。

《悟真篇》七言绝句六十四首第四十四云:“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从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在宥》篇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多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5]《高上玉皇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6]由此可见,正如张伯端所说,万卷丹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后世丹经道书虽然用了各种各样,花样繁多的名词,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源都在《道德经》五千言之中。

二、《周易参同契》与《道德经》

《周易参同契》作为“万古丹经王”,在中国学术史和道教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儒朱熹曾化名为“空同道士邹䜣”作《周易参同契考异》一书,但即使是朱熹这样学识渊博的学者,对于《周易参同契》这本隐晦难解的丹经,也无法给出准确的解释。《周易参同契》(以下简称《参同契》)一书融合了《周易》之理,黄老之道,炉火之术来阐述内丹修炼之方法,也有人从外丹术的角度来解读《参同契》,因为书中借用了大量外丹术名词,这些名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因此观点也是见仁见智,而《参同契》中多处引用《道德经》的理论,这是没有疑问的。如《以无制有章第八》云:“以无制有,器用者空。”[2]26这两句诗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容器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中间空虚的部分,以无制有讲的是空虚之用。

《参同契·上德无为章第二十二》云:“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这四句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大道之世,物各逍遥,民心淳朴,然而淳风既散,则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以至于礼崩乐坏,互相攻伐,每况愈下,离淳朴的大道越来越远。以内丹术言,贵在返朴归真。上德无为,不以察求,《道德经》二十章云:“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上德无为,返朴归真正是内丹学的精义。

《参同契·是非历藏法章第二十七》云:“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此章魏伯阳批评了各种旁门左道,如闭目内思,履斗踏罡,房中采战,呼吸吐纳,求神祭祀等,指出这些都违背了黄老之道,不是内丹术的正确途径。据此可知,内丹炼养之术,不能违背《道德经》的炼养原则,否则无法成功,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参同契》的内丹理论,正是以《道德经》为前提。

《参同契·耳目口三宝章第六十六》云:“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耘除宿污秽,细微得调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自《道德经》第四十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月圆则缺,日中则移,水满则溢,事物发展到极致时,就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静极生动,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阳消长,是天道运行的规律,《常清静经》云:“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柔弱的事物充满了生命力,如人刚生下来,身体是柔弱的,而死的时候是僵硬的,草木刚发芽的时候,是柔弱的,而死的时候是枯槁的。对于内丹炼养来说,保持一种清静的状态,像柔弱的婴儿般无知无识,身体自然会得到调理,充满生机活力。

《参同契·大易性情章第八十五》云:“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外丹术的原理,也是取法天地阴阳匹配之理。所以《参同契》说,大易、黄老、炉火,三道由一,所依据的都是天地自然万物之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内丹炼养来说,就是要道法自然,人的身体是一个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联系在一起,大自然的变化随时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这个小宇宙。因此,《黄帝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又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张伯端在《读<周易参同契>》中云:“本立言以明象,既得象以忘言。犹设象以指意,悟其意则象捐。达者惟简惟易,迷者愈惑愈难。故知修真上士,读《参同契》者,不在乎泥象执文。”《参同契》借用《周易》的乾坤坎离,外丹术的铅汞鼎炉等卦象和名词来比喻内丹炼养原理,如果只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参同契》,就会陷入迷宫之中,迷惑不解。卦象和名词是用来比喻内丹原理的,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这些卦象和名词就可以抛弃,不应该执着于卦象和名词。领悟了其中的原理,则大道简而不繁,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经千万篇。如果不能领悟其中的意思,就会被由铅汞、龙虎、坎离、男女等卦象名词构筑的迷宫困住。大易的卦象和外丹炉火的名词,不过是用来解释道的工具而已,不能把工具本身当成是大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经》是内丹术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也是指导内丹炼养的基本准则,是理解《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丹经道书的重要工具。对于《周易参同契》《悟真篇》以及类似的丹经道书,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层,而是应当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抓住其本质。虽然后世丹经道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内丹炼养原理,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道德经》的理论范围。熟练掌握《道德经》,对于研究道教典籍有莫大的帮助。《道德经》也是认识世界,修身养性的有力理论武器。

猜你喜欢
道德经周易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敬业
甜甜的“蝴蝶茧”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