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诗琪,毕非易
(1.池州学院 艺术与教育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2.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247000)
建筑彩画肇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臻至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我国古建筑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清代建筑彩画可划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大类,有官式和地方两种做法。苏式彩画源自江南苏杭地区民间,徽州建筑彩画因从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质等方面都体现出苏式彩画的特征,所以可归纳为苏州彩画范畴”[1]。由于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程朱理学、宗教伦理及徽商等方面的影响,徽州建筑彩画逐渐从苏州彩画的艺术风格中独立出来,形成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
如今随着风雨的洗礼,古老的徽建筑正逐渐消亡。加之比起徽州建筑彩画;人们可能更加熟知徽州三雕,种种原因使得徽州建筑彩画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建筑已不再以木结构为主,彩画更偏向于体现装饰效果。这也迫使传统的徽州建筑彩画艺术亟需通过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室内装饰的需求。
徽州建筑彩画主要依附于徽派建筑之中,在各类建筑中有不同的体现。徽州建筑彩画按建筑功能可分为两种:一种主要绘制于祠堂、庙宇和桥亭中,以大木构架包袱锦彩画最为常见;另一种绘制于古民居天花板壁之中,以“锦地画”为主。这些彩画的装饰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色彩和纹样之中。
中国古代色彩装饰从一开始就有法度,这种法度最重要的限定因素之一就是色彩的级别。在古代早期,色彩就已经被确立一套独特的框架体系,并将宗教伦理、自然哲学等方面的人文思想贯穿其中。建筑彩画也常常通过色彩来区分地域性和社会高低等级,不同区域和等级的色彩表现力也各有所长。其中,官式建筑彩画等级森严,色彩对比强烈;江南地区的民间彩画并没有官式彩画严格,以黑、白、红、黄、绿、青六色为主,为了使色彩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可将不同颜色叠加产生间色,譬如紫色、米色、褐色等。
徽州建筑彩画在以五彩为主的基础上,以青、白两色作为底色。例如,黄山市呈坎村宝纶阁家庙,以五彩为主,运用大量的青绿与解绿,在其梁、枋、檩、斗拱等部位均绘制了以土朱色为色调的彩画图案。而徽州古民居彩画在其厅堂、廊道和天棚上的设色则更加简洁素雅,秉持素淡的色彩取向。为提高厅堂天棚的光亮度,徽州古民居一般先用淡赭色涂满天棚区域,底纹再绘制白色的四方连续图案。“走廊的天棚区域也多以淡赭色为底色,四周用深蓝色勾勒边框,边框中绘有蓝、黑两个层次的拐子纹图案”[2]。底纹上描绘重彩花卉图案,淡赭色的底纹与紫色花卉形成一暖一冷、一浅一深的色彩对比,二者相得益彰。
建筑彩画装饰纹样分类较多。从徽州彩画装饰纹样特点来看,可分为几何类和写实类;从徽州彩画装饰纹样的题材来看,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几何纹样四类。然而,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彩画纹样类型都有相互交叉重叠之处。本文将从单一纹样、组合纹样、写生画三方面分析徽州建筑彩画装饰纹样。
单一纹样是指一种规则的几何纹或是一种单一植物纹样形成的装饰样式。单一的几何纹规则性强,有较好的装饰效果,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种构成骨式为主。二方连续以圆形、三角形或菱形为基础图形,在此基础图形上再加以其他线条组成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向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形成新的图案,四方连续同理。“徽州呈坎村的宝纶阁彩画即运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骨架进行组织,形成多变的包袱锦图案。其重要特征是在几何图样的基础上结合具有地域性的传统花卉或植物图案,形成多变的纹样形式。彩画中几何纹样通常有回纹、S形纹、菱形纹、三角形纹等”[3]。另外,如意纹在徽州建筑彩画中也较为常见,其基本样式为三瓣卷云纹,用于建筑构件的端头部位,其以黟县西递胡文光牌坊和歙县大学士许国牌坊的藻头部分为典型样例。
组合纹样是由不同种类的纹样组合而成的装饰样式,被称之为“锦地画”。锦地画分为锦地开光、锦上添花、素锦地三种,其中锦地开光等级最高。锦地开光构图来源于丝绸纹样的构图,主要指在几何形的主花周围铺满各类小型几何纹,几何纹内绘饰自然形花纹或各种图案。当它应用在建筑彩画构图中,则主要指在小型几何纹中,间隔一定范围的空地,绘制不同造型的盒子,这类盒子被称之为聚锦纹。聚锦外轮廓一般用青色描边,外部再压一遍黑色,每个盒子的大小在25~35厘米之间,盒子内多绘制石榴、蝴蝶、葫芦、蝙蝠、书卷或文人画。锦上添花纹样多以四方连续和六方连续为构成骨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在几何图形中填充合适的花纹,另一种是以小型几何锦纹为背景绘制自然形态的花鸟,小型几何纹有万字纹、米字纹、水波纹和云纹等。例如,呈坎村宝纶阁插梁上系袱子内万字纹上绘制的牡丹图案,寓意富贵万年。素地锦为最低等级,仅以锦纹作地,多用于楼梯之间。
写生画取材于徽州新安画派的文人绘画或民间吉祥画作,如《百鸟朝凤》《寿松图》等吉祥画在当时较为常见。文字画画法颇多,比较注重画面所传达的意境和趣味,久而久之形成绘画口诀并代代相传。
形式美法则是指人们在研究美的形式和过程中对其规律进行的总结和概括,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等。文章分析研究徽州彩画的形式美特质,以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室内设计领域中。
“形式美法则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变化与统一,变化指各个组成部分截然不同,统一指在千差万别的变化之中各个部分又存在共性和内在联系,变化与统一在视觉上形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关系上的高度统一。”[4]徽州建筑彩画往往在尺寸比例、组织结构等方面形成高度统一,在装饰纹样和构图形式上却呈现出多样性。以徽州宝纶阁彩画中的包袱锦构图为例,48幅包袱锦中有6幅呈S形布局的叠包袱,被分布在南、北、中阁三处檩枋上,构图形式、装饰纹样和木构件融为一体,使得整体布局既统一又生动活泼。因此,彩画的构图变化是绝对的,但其最大的艺术便是将复杂多样的构图高度统一。
对称与均衡是形式美法则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对称能形成美的秩序,且给人以稳重、平衡之感。以徽州地区的包袱锦彩画为典型例证,包袱锦彩画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为构成骨架,不同的几何图形经过对称、旋转形成单体,每个单体内绘制植物或花卉纹样,单体再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形式不断向外扩展形成完整的彩画图案。譬如,歙县大学士许国牌枋中的额枋,彩画两端头对称,端头均作如意头加十字别藻头组合形式。对于单个构件而言,除了枋心中部多为写生画外,几乎所有团案都呈中心对称分布。这种对称形式不仅体现在彩画构件或纹样之中,还在个别建筑空间中有所体现。再如,徽州呈坎宝纶阁东西两室的彩画图案完全一致。徽州建筑彩画的对称性在装饰题材中也有所体现,多成双成对出现,如鸳鸯、对狮等图案。
建筑彩画常用一些艺术表现形式来突出主体,丰富整体画面。在徽州建筑彩画纹样构图中,有一种构图在画面中绘制不同形状的盒子,盒子内绘制动植物等图案,盒子与盒子之间保持一定范围的间距,盒子四周涂满小而密集的几何纹。整个画面既突出了盒子内的主体图案,又使其更具有空间感。每个盒子大小在25~35厘米之间,大的盒子与四周小的几何图形形成强烈对比,对比中略有调和,使画面更加完整,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以徽州呈坎宝纶阁锦上添花系袱子为代表。另外,对比与和谐还体现在徽州古民居建筑彩画中,如黄山黟县关麓村的“汪氏八大家”民居彩画,以暖灰和淡赭色打底,红、黒两色填充局部,边框勾勒深色描边,画面四周铺满回纹等装饰,与内框深色彩画形成冷暖、明暗对比。各色之间相互呼应,和谐统一。
节奏是有规律的变化与重复,韵律是在规律的节奏上赋予情感。节奏和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均从自然规律中变化而来。梁袱作为建筑彩画构建的元素,是整个建筑装饰的重点,根据木构截面可分为圆作月梁、扁作月梁和扁作直梁。徽州建筑彩画构建主要以圆作月梁为主,运用于建筑插梁体系,徽州宝纶阁、高阳桥、许村大观亭均为此种类型。包袱锦类似大方巾包裹在木构件上,圆作月梁多绘连续性的图案,整齐划一的排列组合能够营造出一种节奏韵律感。
1.统一性原则
在传统的美学观念和设计思维中,整体统一性一直是人们坚守的审美准则,贯穿于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等各个方面。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等思想都涵盖在“整体”之美当中,使得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多姿多彩。传承徽州彩画,首先应当思考如何将建筑彩画装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当中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风格相融合,这便需要设计师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界定,注重各个环境空间的和谐统一。其次,在室内环境空间中,如何将材料的质感、色彩的美感、人体的舒适感等属性交织在一起,将各个单体包括家具、灯具、铺装、装饰品、陈列品等都通过一种媒介在整体空间中和谐地相互串联起来,使每个单体不仅独具特色且又可在同一空间共融。最后,室内空间的氛围营造还应与外部建筑空间做到和谐统一。
2.传承性原则
弘扬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设计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传承并不意味着将传统的彩画装饰元素生硬地照搬到室内设计中,而应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来创新。建筑彩画装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碰撞融合提供了载体,使彩画装饰被应用的同时,既传承了建筑彩画装饰艺术,又提升了人们对徽文化的认同感。不论是彩画艺术的装饰色彩还是图案纹样,都应在发展中辩证地传承创新。设计者需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使传统徽州建筑彩画装饰与现代室内设计更好地有机融合起来。
3.时代性原则
在当代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被推崇的背景下,传统的徽州建筑彩画艺术亟需通过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建筑装饰的需求。徽州建筑彩画是儒家文化思想和宗教文化结合的产物,若想将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不仅要顺应时代要求的装饰元素,还要运用新科技、新技术,将艺术内涵进行视觉转换。
1.构图形式
对称和均衡是徽州建筑彩画中常见的构图形式。对称指左右两边完全一致,而均衡虽左右两边不完全重叠但仍保持平衡状态。这种讲究中轴对称、和谐统一的传统的构图形式受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所影响,为后期室内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标准。
2.纹饰形态
纹饰形态是指在确定构图形式下变现出的具有装饰性的图样。纹样是构图的基础,构图是形态的前提,二者相融合形成形态。彩画纹饰设计是从形式、尺寸、内容、等级等方面对建筑木构件进行具体设计,是彩画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设计思维方式,例如当为室内空间选择装饰纹样时,“主卧和次卧、客厅和书房之间的纹样要有明显的涵义区分,不同功能的空间选用适合其空间色彩的装饰纹样”[5](P35)。徽州建筑彩画纹样种类众多,选择恰当的纹样装饰能为空间营造出更好的艺术氛围。譬如,老人房可选用带有祥瑞吉兆的龙纹、寓意福寿吉祥的蝙蝠和寿桃纹样,“蝙蝠”表示福分,“寿桃”寓意长寿;书房装饰中可选用带有文人色彩的白马、仙鹤纹样;卧室则更适用于植物花卉图案。在纹样设计的比例关系上,可根据室内空间的实际尺寸相应缩放图案,例如,将纹样应用到客厅沙发抱枕或地毯等物品的表面上。
3.形变创新
传统的建筑彩画装饰若想合理融入现代室内空间中,可进行以下几种纹样变革方法:其一,适当对纹样做一些减法,将生活中复杂又繁琐的自然形态进行概括,抓住其装饰特点进行规范化形变;其二,将带有吉祥寓意并深受大众喜爱的“福”“寿”字或者几何纹样进行变形,融入室内空间;其三,自然纹样中属云纹使用较多,云纹通常没有具体形态,可将其绘制成具体图案,再加以适当修饰后,衍生成新的各式图案。例如,云纹可与瑞兽、山水画等其它纹样组合,形成新的样式风格。
4.色彩控制
徽州人长期受到程朱理学等儒家思想的熏陶,追求平和、自然的境界,同时也将这种思想引入徽州建筑彩画色彩的装饰中。因此,将徽州建筑彩画装饰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时,首先应遵循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多选用同类色和邻近色两种设色方法,设色过程中把握好邻近色之间的主次关系、色彩纯度和分布范围的对比关系,以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其次,遵循在变化中求协调的原则。徽州古建筑彩画秉持着清新淡雅的装饰格调,整体色调和谐统一。这便要求在配置色彩时不仅要注重不同色彩之间的视觉碰撞,还要使整体画面和视觉相统一。将这两种色彩控制的方法和原则应用到室内设计中,通过邻近色和对比色搭配的设色方式进行色彩变化探索,以呈现出多层次、高和谐的艺术效果。
徽州建筑彩画作为徽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散发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呈现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宝贵素材,是地方历史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徽州建筑彩画在色彩、构图、纹样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不仅蕴含丰厚的艺术底蕴,展现徽州人的价值思想和审美理念,还体现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徽州建筑彩画艺术形式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再创造,一方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的尊重与保护,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徽州建筑彩画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呈现于现代室内空间中,让更多人认识传统装饰文化形式,引发人们对传承徽文化以及在现代室内设计内融合传统文化的新思考,从而对其现代化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