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剑锋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在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高校人才培养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给高校进一步坚持校企融合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校企产教融合的构建和实施原则,以及高校联合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学科建设、科技攻关创新、产业与人的长远发展等方面深入互动、融合的总体目标。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在实践中的整体应用效果,已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
《意见》出台后,在高等教育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校企合作改革热潮。然而,由于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结果收效甚微。据调查显示:当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实习实践等传统合作形式,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制度化程度偏低,大多数的企业都认为校企合作公共政策缺失,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途径、条件和收益。针对校企合作存在的现实困境,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困境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二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问题;三是政府职能的缺失问题。可见,校企融合不只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关系到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重行为主体的利益。然而,传统的校企融合,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丰富实践教学,而对于企业需求并未有足够的重视,导致校企融合仅仅是形式上的融合,实质上仍处于一个割裂状态。众所周知,在校企融合中,虽然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但最终目的是教育和产业真正实现统筹融合,以切实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职业胜任力。因此,在校企业融合过程中,应强调校企双方彼此交融、共生发展;还应强调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下文中笔者基于产教园针对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突破困境有所帮助。
所谓“产教园”,是高校利用自身的空间资源和区位优势,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的产业教育园区。产教园是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其目的是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是集师资培养、实践教学、技术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培育于一体的校企融合平台。因此,为了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和长远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以期突破现实困境。
1.创新培养理论,重视实践教学
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校企融合的重要着力点,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创新培养理论入手,突出高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高校与合作企业联手实施合作培养制度,在招生时将高校招生与企业需求统筹考虑,实现一体化招生。(2)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顺应企业的需求,打造全新的制度和模式,以应对市场的要求。(3)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并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对培养过程进行监督。这样,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打造顺应市场需求和行业特色的校企融合育人机制以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赢。
2.调整人才评价标准
因为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要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不仅仅是其理论知识考核达标,而且其实践操作时的操作效果及操作状态也要达标。因此,必须改变原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采用综合测评方式。在综合测评时,既要有高校进行的理论知识考核,还要有企业进行的实践能力考核,保证评价结果科学。基于此,教师需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实际培养方案进行授课内容的选择,设定考核方式,以保证人才的培养效果。同时,高校还要重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中不仅包括对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评价,还包括对人才培养后能达到教学目标中设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另外,要让学生明确考核评价的目的,使其认识到考核不仅是为了检测学生实际学习效果,更是为了使其毕业后缩短融入企业时间,并真正融入企业,以实现其自身价值。
3.校企互为资源,共同发展
双导师制是当前校企合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可达到校企互为资源、共同发展的目的。高校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可以充分了解一线企业的实际需求,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且有利于完善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而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对于企业人员来说,还可以使其在产教融合平台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工作经验的沉淀,实现校企共同发展。
通过校企资源互用,将企业资源转化为学校资源,有助于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学校资源中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科研成果,也成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来源。将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企业中,既检验了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时也能为学校和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让人才直面一线生产,并将双元制的教学思想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所具有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技术所具有的应用性,做到学有所长。同时,还可结合企业实际特点进行集中培养,让所有学生都能具有适应性强、应用性高的素质,让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科学研究水平都能逐步提升。
4.实行现代学徒制
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先进经验,实行现代学徒制可以保证高等教育中“学中做,做中学”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有效推动校企融合发展。而企业更热衷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相比其他形式的合作办学来说,现代学徒制更具有主动性。高校可在产教园内实施学徒制,一是培养企业实施学徒制的“自觉”意识,二是促使学徒培养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实现现代学徒制的行业标准。
实施校企业融合,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可供选择。当前的产教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高校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径和经验,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产教园这一平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融合之路。另外,高校还应放下身段,主动拥抱企业,通过创新培养理论、调整人才评价标准、打造双师团队、实施现代学徒制等实践探索,并结合产教园平台优势,多维度地推进校企融合的快速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校推行以产教园为载体的校企融合育人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探索实践,更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努力。首先,建设产教园需要大量的资金,这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财力支持。其次,产教园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繁杂,产教园建设周期长,产教园建成后要选择适合的企业入驻。最后,企业入驻后,产教园在运行中需要由专业团队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运作以协调各方利益。产教园属于新兴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对于高校来说,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安排好生产,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高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