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云
(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随着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认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外语教学中应当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成为外语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目的语文化的重要性并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素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外语教学应注重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介绍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观念。然而,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这种只强调目的语文化重要性的外语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严重缺失——中国文化失语,这种状况导致了外语学习者观念中中国文化的日益“边缘”化,影响了学习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英语的广泛传播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威胁,而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另外,从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来看,缺少足够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也会在根本上影响学习者高水平外语能力的形成。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一些有识见的研究者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外语学习者的现状来看,其中国文化表达力仍然相对薄弱,我们还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中国文化在外语教育中从被认识到其重要性到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教学方法探索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在20世纪末,外语教育界的学者们就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早在1994年高一虹就提出了“生产性双语学习”的概念。“生产性双语学习”是指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两种语言和文化价值系统可以互动、结合[1]。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2]刘润清也谈到“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3]从丛把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4]。刘正光、何素秀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外语文化教学中引入母语文化的重要性[5]。许力生重新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认为在交际中应“使交际双方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6]。汤一介[7]、章礼霞[8]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视角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任海棠呼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英语国家的文化介绍、学习,还应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含量[9]。许克琪认为在“双语教学”热中中华民族文化遗失问题应得到关注[10]。袁芳[11]、肖淑云[12]也都论述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
在新旧世纪之交的近十年里,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充分的认可,教育主管部门也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在相关文件中强调了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新世纪外语人才的素质培养规格提出要求:“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1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对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是: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熟悉中国文化传统[14]。但这还只是思想观念上的改变,还需要切实地贯彻到我们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外语人才母语文化素养不足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重要性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了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学习现状的调查。陆魁秋[15]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的调查与史国强、王宇[16]通过研究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试卷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非常匮乏。邓文英、敖凡对四川省10所高校的50名英语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了调查,结论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在英语教学的各环节各层次基本处于被忽视状态”[17]。肖龙福等通过对山东省两所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26名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用英语传播、弘扬中国文化的能力不令人满意[18]。张为民、朱红梅[19]对清华大学、赵应吉[20]对重庆市7所高校、李淑玲[21]对中国矿业大学、兰军[22]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廖华英、陈凤[23]对东华理工大学、张明亚[24]对广西五所高校、袁小陆[25]等对陕西某省属高校、加上全国各地的其他研究者对英语和非英语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都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整体较弱。
如果说上面这些调查只是主要说明我们的外语学习者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不足的话,任育新的调查结论就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学习者外语水平越高,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感可能就越强。进而,我们推测,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越高,其目的语文化身份就越明显,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可能越容易顺应目的语的文化规范和语用规范。”[26]从国家文化安全考虑,外语学习者这种文化身份认同发展倾向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确保其母语文化身份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表达能力都不令人满意,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也有待提高。这些不同时期针对全国不同地域、不同等级高校的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师生的调查给我们提供了现阶段有关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具体状况,告诉了我们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母语文化教学和提高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我们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
近20年外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关注的一个极其明显的特点就是理论研究、调查实践同步进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尝试从改革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在课程设置上,胡文仲、高一虹建议把文化课程分为五种,中国文化课程就是其中之一[27]。文秋芳在谈到南京大学英语系英语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时提及他们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思想经典”课程[28]。张为民、朱红梅[29]、刘长江[30]都从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纂、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路景菊提出将“中国英语”引入大学英语教学[31]。魏朝夕主张在每册精读课的文化导入中适当增加介绍中国文化题材的讲解[32]。郭佳在教改中将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读物引入了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33]。另外,兰军[34]、廖华英、 陈凤[35]、张明亚[36]等在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调查时都从课程设置、教材、具体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母语文化教学的建议。
用外语编写中国文化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就已出现。王海啸、李霄翔总主编,吴鼎民主编的21世纪系列教材之一《阅读大观》就将中英文化有机地结合在同一教材中。丁往道的《中国文化掠影》、杨敏等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览》、周仪编著的《中国文化概论》、 张蓓、韩江编著的《中国文化掠影》(上、下)、叶朗、朱良志的《中国文化读本》、廖华英的《中国文化概况》都是很好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读物。在随后的几年里,类似的教材大量出版。
从前面的回顾来看,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探索,外语学界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也有了清醒的认识,对如何加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也做了一定的探索。但从以上多位学者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师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能力仍不令人满意。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要培养出更多的有意愿且有能力传播弘扬中国文化的外语人才,从根本上抵制外语文化对外语学习者以及广大中国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从目前情况来看,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显然得到了重视,不少院校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也注重对学习者进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力培养,一系列英文版的介绍中国文化的教材和读物陆续出版,但关键在于这所有的努力都需要通过学习者发挥作用,如果学习者没有一个正确的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这种正确的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是指:热爱本民族文化,具有爱国主义情操,不盲目媚外,具有弘扬中国文化的意愿,与外籍人士交流时能积极主动地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在不影响交际时可以适当按照中国文化规约行事。如果学习者没有传播中国文化的意愿,盲目崇洋媚外,即使掌握了足够的中国文化知识,并有很强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他们也不会积极向外籍人士传播中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出版外语版的中国文化教材和读物都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现在开设各种中国文化课程、编写各种外语版中国文化教材与读物、在课堂上练习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学习者中国文化素养高了、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强了就会主动向外籍人士传播中国文化。事实是否必然如此?我感觉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目前还缺少令人信服的材料来支撑这种假设。基于这种情况,注重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中立足一定的语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积极引导外语学习者树立正确的中国文化态度是外语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随着对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有愈来愈多的外语版的中国文化教材和读物推出,这对学习者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样的教材和读物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是所有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用英语授课中国文化课程,且都使用这些教材。根据邓文英、敖凡[37]对四川省内10所高校英语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的调查、肖龙福[38]等人对山东省内2所高校外语院/系的调查、兰军[39]对陕西三所高校的调查、以及笔者2019年对山东财经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新乡学院、菏泽学院等院校的调查发现多数院系开设了用汉语授课的中国文化课程,但用英语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院系却寥寥无几。既然有相当多的高校没有开设使用英语版教材的中国文化课程,那么外语版的教材在课堂上对学生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其次,这些外语版的教材和读物学习者在课下看的可能性也很小。经调查显示学生大都表示课下不会主动去看这类书籍。基于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尽量在外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各类教材中都系统地融入用英语介绍的中国文化知识,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就必然接触这些内容。现在有些教材编写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比如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每个单元A篇课文后的翻译练习题大多都涉及中外文化,其中一个题型就是把汉语文化译成英语。[40]这种尝试就使大学英语的学习者普遍地接受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和英语文化的汉语理解的训练。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能在翻译练习之后再加上一个英语版的中国文化的阅读材料,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就能阅读,这对提高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将大有裨益。因此我们建议在听、说、读、写各类课程的教材中都系统地融入用外语表述的中国文化,并且这几种教材的编写要有规划,同一内容尽量不要在不同教材之间重复。这样的教材设计对提高学习者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会有更好的效果。
另外,考试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同时对学习也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如果各级外语考试中都能适当涉及中国文化内容,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将会大大提高。这几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出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其汉译英题大多都是关于某种中国文化的段落翻译,这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引导他们平时多关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同时我们也建议其他的正规的大型英语考试、学校内部组织的英语考试,如校内的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期末考试都适当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内容,这样会在意识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平时就会有意识地积累中国文化知识,提升其英语表达力。
教师是中国文化外语表达的践行者和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外语表达的引领者,只有教师有足够强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才能自觉引领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的训练。然而多位研究者袁小陆[41]、肖龙福[42]、邓文英、敖凡[43]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当务之急是提高外语教师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我们应当在外语教育政策和文件中做出相关的规定,要求外语教师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另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的方式帮助外语教师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或者强制要求外语教师阅读一定数量的用外语编纂的中国文化书籍。教育部门在政策方向上的引导能够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就可能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课堂,使学生受益。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批评家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一文中认为文化身份既是稳定的,同时受外部影响也可以发生变化[44]。由于文化身份的稳定是相对的,随着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国家或集团的权力强弱发生变化,群体或个人的文化身份也会发生变化。我国的青少年作为一个从小学三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并接触英语文化的群体,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如果不在思想上对他们加以适当引导,他们可能受以英语为主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削弱甚至丧失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身份。所以教育工作者、媒体甚至全社会要联起手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频繁往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入,我们固然需要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英语文化,但我们没必要盲从或者屈从他们,而且还要适时地向外传播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这种意识更应加强。我们的外语学习者要时刻准备着弘扬传播中国文化,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也让对方了解我们的文化,推动双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对于国外的节日、食品和风俗习惯等我们只需要做到了解,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不用对他们大事渲染,对西方文化不能采取一种仰视的态度。要教育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葆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世界文化是需要多元的,越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越能得到世界的尊重。我们应该教育外语学习者,只要我们的文化传统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坚持,不能盲目学习西方,丢掉自己的文化传统。”[45]
总之,随着对外语文化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外语学界对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提高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力的建议,这对扭转当前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彻底改变部分外语学习者乃至相当多的青少年仰视西方文化、漠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局面,我们的外语教学还需要从方法到内容再到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习者加以引导,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在当下这样一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媒介传播无所不在的时代,这种引导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