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嘉,王兆峰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2]。它主要包括红色精神文化、红色物质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红色文化载体等[3],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育人功能。目前,中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现实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红色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载体,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既可以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红色文化,又符合协同育人理念,对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圣地考察并就红色文化作了讲话。各省市相继颁布《红色文化保护条例》,从政策和制度上为红色文物保护、红色旅游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切实用好红色文化这一利器来抵御西方腐朽反动思想文化的侵蚀,引导党员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传承红色文化,不仅要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弘扬长征精神、红船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还需要保护红色文化遗址和红色名人故居、建设红色文化纪念馆等;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4]。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部实施了一整套的政策措施,不仅明确了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和课程要求,还着力打造了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推出了大量的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同时,安徽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响应,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平台建设、构建课程体系等多种渠道建立了规范的创新创业教学机制,搭建多方联动的指导、服务体系,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着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迈进。
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拓展。红色文化中所展现的爱国主义、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畏艰难险阻、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鲜活教材,对青年学生具有引导政治方向、塑造价值观念、培育道德品质、激发创新创业动力的巨大推动作用。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应当勇于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将红色文化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全方位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有助于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进一步坚定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校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理应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高校这个载体,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头脑。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教育社会功能的集中体现。要想把红色文化打造成社会主流文化,就需要将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旅游、教育等其他行业创造性地深度融合。近年来,红色旅游、红色文创产品等深受大众喜爱,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成为红色产品的消费者和开发者。红色文化为创新创业提供重要题材,创新创业以红色精神为动力,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说明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红色文化具有巨大的反哺作用。
1.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缺乏坚定的信仰立场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对我国本土文化产生动摇甚至是全盘否定。同时,部分学生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文化,认为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且不适应于当今社会,对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由此造成对红色文化缺乏足够的认同感[5]。
2.红色文化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当前,有关红色文化的教材资源较少,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堂和学术讲座等方式,以灌输式教学或播放经典影片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导致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高校缺乏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较低,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6],也没有充分调动高校的科研力量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以促进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7]。同时,一些高校开展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时忽视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得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乏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旅游行业面临重大危机,行业的连锁反应必然会波及求职者,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求职进度缓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缓解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面向本科生和高职生,针对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8]。
首先,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开展情况参差不齐,并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还是依托于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来开展教育。其次,已有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并未真正尊重学生的创业意愿,且与专业教育分离,未能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9]。再次,高校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多为其他课程老师兼职。部分教师缺乏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教学方式上主要是基础理论讲解结合典型案例,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0]。最后,研究生创新创业还缺乏完备的社会保障机制,面临很多困难且创业风险较高,许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因无力承担创业失败的后果而不敢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这与红色文化中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必要。
要想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并且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探寻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创造性地融入。
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11]。当前,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为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参考。
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机会识别、新企业组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模块[8]。将红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要着力于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体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导向;体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12];还要做到遵循创业过程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遵循学科间的差异。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各类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要素,赋予红色文化以贴近学生和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
对于像旅游管理这类社科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应该是教会学生关注市场动态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从中寻找创业机会、开展创业活动。如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这一特征,在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中,融入“红色旅游”“地方红色资源开发”等内容,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必修课选修课,编写相关教材,开发红色旅游校本课程等。
社会实践是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丰富且形态多样,能为社会实践提供多样化、多元化、多类别的教育形式与活动载体。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师生前往革命老区或民族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走访调研活动,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引导青年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干兴邦;还可引导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和科技园孵化创业项目等,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鼓励研究生积极开展和参与红色歌曲创作、红色文创产品设计、红色微电影表演和短视频制作等创意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
就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而言,应把握好红色旅游和研学旅行的发展契机,积极探寻红色景点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在红色旅游政策导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红色旅游线路规划、红色研学旅行产品设计、红色旅游者行为研究等领域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形成个人科研成果,为后续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创业就业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将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将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政元素纳入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3]。具体体现在:评价原则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点面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14],遵循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尊重创业主体的个体差异性等;在评价指标选取上,除了考核创业平台和创业层次、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经费投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实践成果等[15],还应将文化氛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数量、红色文化校企合作项目、红色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等纳入考核范围;同时,还要考察创新创业教育是否体现协同育人理念,是否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是否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是否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等。
红色文化资源为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提供重要内容和载体,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中还应重点考虑学生对红色旅游景点的了解程度和讲解能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意识、红色景区创意规划能力等,评价学生是否能对红色文化的内容和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活力和生机。
校园文化具有多种形态且极具教育功能,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校园精神主要通过校风、校训、办学理念等得以彰显,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奋斗等精神资源,能为校园精神建设提供丰富的养料,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
2.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应当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如可通过设立历史人物雕像和主题宣传橱窗、举办地方红色文化展览、悬挂主题标语和横幅等多种表现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整体格调设计。
3.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的重要载体,不能流于形式或“泛娱乐化”,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升能力、升华品格。高校可结合重大节庆日和历史事件等,开展主题演讲、歌咏比赛等专题教育活动,还可将红色文化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举办主题活动,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课堂,讲述创业经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弘扬红色文化和创新创业精神。
红色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国家既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其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将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传递创业信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规范等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自媒体和移动社交平台,真正实现“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