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彩红
(山西传媒学院 基础课教学部,山西 晋中 030619)
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之间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在促进世界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也给民族的文化传承带来强烈的危机。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凝聚民族的力量,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当前民族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1]。我国作为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历史传承,而且因为其富含的民族特色内容,形成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创作的不竭源泉。这些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为戏剧影视的审美带来了新的要求,标准变得更加严格。
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理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理论是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完善的学习理论。ESP理论的专业用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能够为少数民族影视戏剧的审美标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带来新的工作模式,能够满足民族文化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支撑[2]。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特点,足够深入地思考,真正地了解掌握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魅力所在,指导制定更加完善的审美标准。
1.ESP理论起源与发展
作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型学科领域,ESP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多种因素相互融合促成发展的。二战后,随着科技的大力发展,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世界交流变得日益紧密,英语在国家日益频繁的来往中逐渐发展成为最主要的语言,掌握英语语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ESP理论就是在该背景下产生的。ESP理论的目的并不完全是由普通教育的目标来决定的,它是为满足特定的学习者的特殊需求而设定,与职业、学科和实践相结合[3]。课程设置时也是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的目的,并由此来确定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从这一程度上来说,ESP理论的核心就是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主要是为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而明确的教育理论,并注重强调教学和专业的理论。
ESP理论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研究体系比较完备齐整,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应用成果。传入中国以后,早期研究比较简单,大多停留在概念、分类等基础领域研究。此后研究人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逐渐深入探讨分析了ESP相关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理论体系[4]。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ESP理论研究逐步由英语学习扩展到各个专业领域,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发挥出极为重要的学术影响,对不同专业的学习改革提供了更多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新阶段的ESP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课程专业学习,对艺术表达审美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见解,促进了审美观念的改变。
2.ESP理论的需求分析
ESP理论需求分析的提出标志着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成熟从而逐步形成统一的理论成果和审美标准,掀开ESP理论研究崭新的一页[5]。需求分析是针对学习人员的学习需求进行的研究剖析活动,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没有能够阐述ESP理论的全部内容和参数,所以ESP理论进一步的发展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需求性、优先性和设计性。ESP理论需求分析的内容涉及到了需求的类型问题,结合理论分析的主要类别,考虑到戏剧影视学习的自身特性,提出更加精准的定义,科学系统地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学习人员的积极性内因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从学习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情况及使用熟练程度上都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1.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历史
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环节,得到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障碍和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戏剧的审美发展也大多囿于本民族区域的有限空间内,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探讨体系,缺乏广泛应用的审美标准[6]。少数民族的戏剧影视具有本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是集综合性、民族性等浓郁色彩于一体的民族优秀文化,充实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体现出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性。以少数民族戏剧影视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是文化发展趋势的内在需要。这既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外在内容和补充完善,也是促进少数民族自身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2.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传承
作为我国民俗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在民族传统的艺术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少数民族戏剧体现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体现了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传承价值。首先是历史价值,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上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体现了艺术的历史价值。其次是文化价值,戏剧影视能有效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再次是经济价值,少数民族优秀的旅游资源能够极大地促进民族戏剧影视的发展,加深外界对民族传统的认识。最后是艺术价值,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大多来自于民族民俗,反映出本民族对世界的理解,也体现出民族精神。
3.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发展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戏剧影视艺术也同样如此,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支撑[7]。实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相互融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在现阶段民族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更是如此。作为少数民族优化文化的集大成者,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民族生产生活的场景和当地的民族风俗文化,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是哪一种少数民族的戏剧影视,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群众基础,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影响力。少数民族影视戏剧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外在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体现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
1.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
应用ESP理论,要在日常知识积累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审美标准的理解能力。在制定分析戏剧影视的审美标准时,要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根据民族特色的不同,合理使用ESP相关理论,着重培养相关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加强少数民族戏剧影视标准的外在表现形式,开展各项模拟训练,将少数民族戏剧影视进行内容重构[8]。根据计划进行细致划分,借助于ESP理论的小组评价法,构建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审美方式,积极参与,反复锤炼,做好知识的积累,最终形成完善的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审美标准。
2.多方协作,注重沟通交流
在分析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审美过程中,从业人员要注重强化相关人员的相互协作能力,核心之处就在于使用ESP理论时的积极参与效果,这就要求研究者能够在项目中承担起更多更重的责任。根据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审美标准的发展现状,从业者可以把民族文化的整体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最大程度上模拟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背景环境,从而能够降低误差[9]。根据ESP理论的要求,少数民族影视戏剧审美主体的分析是制定其标准的关键,可以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多方合作的形式,让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审美标准变得更加清晰。
3.发挥先进科技的引领作用
基于ESP理论分析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审美标准,其内在核心就是要提高少数民族影视戏剧的行业竞争力,这就要求在分析审美标准过程中,注重发挥科技的先进引领作用,能够构建出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真实环境,能够让研究人员在自主真实的环境下进行研究分析[10]。在面临标准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现实时,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相关材料,来不断提高ESP理论的实效性,起到更好的促进发挥作用。在标准制定完善以后,还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来进行模拟审美,以此判断标准制定的合理性,保证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健康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戏剧影视的丰富和完善。少数民族戏剧影视能够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和民族风俗中挖掘题材,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民族作品,体现出本民族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对民族戏剧影视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先进的ESP理论,结合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审美的客观实际,为创新研究分析其戏剧影视的审美标准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