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育人功能探微

2021-01-16 11:56李玲郭先根
关键词:社团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玲 郭先根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尤其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1]。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依然是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先进组织,根本宗旨是学习马列原著、内化党的先进理论、立足中国国情、探讨社会热点,是保证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各条战线所需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必须有效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克服影响理论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障碍,着力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内涵与外延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内涵

《辞海》认为学生社团是“中国高等和中等学校的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组织。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原则,多数由共青团和学生会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团中央与教育部共同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界定了大学生社团的概念:“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中的一种,以学生受益为基本原则,是体现学生能动性的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是一个复合概念,除具有大学生社团的一般特点之外,更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功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增进学生才智、促进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的各类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辅助作用。因此,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理解为:基于大学生自愿自觉的建章立制与规范运作、经高校相关部门审核登记和备案注册并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实践的主体互动活动中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学习共同体。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外延

外延是一个概念对应客体的总和。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内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与其他社团的不同之处在于更突出政治性,是思想交锋的阵地。从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还应拓展至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成果和时政热点,结合《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党政读物和《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领袖著作,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从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作为学术社团的一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进行研究活动的组织,应着眼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模范践行者和坚定传播者,起到促进学习修身、坚定政治引领的重要作用;从形式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由于学习内容的特殊性,理论相对枯燥,对活动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采取更多超越课堂生活疆界的社会实践、各类竞赛等活动并提升活动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因此,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理解为:高校大学生依据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兴趣爱好自发参加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按照规章自主开展政治学习的学生组织。

2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育人功能

2.1 增强主流价值导向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要求社员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早在五四运动时期诞生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就已经作为载体执行着培育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不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著名活动家,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都曾在青年学生时期本着“革新进步、报效祖国,在暴风骤雨般社会运动中锻炼自我”的初衷积极参加或组织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如蔡和森、张昆弟、向警予等参加过毛泽东在湖南组织的新民学会,邓颖超、马骏参加过周恩来在天津组织的觉悟社等。这些接受了新思潮、积极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学生经过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活动,深入研究社会、拓宽视野,最终在急风骤雨的社会运动锻炼中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回溯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坚持理论强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办学方向上站稳政治立场,按我国的政治要求培养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站位的关键一环。

2.2 优化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学生活动阵地,大学生以主体身份结合各校自身办学特色,通过群策群力的组织和实施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政策宣传等活动,活动策划的自主性、活动方式的创新性、活动过程的实践性等无不考验着他们的能力与水平,在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解决问题、与社团成员的相处中也提高了大学生处理问题和人际交往能力。从目前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更受社会欢迎的是具有高尚人文精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素质过硬的学生,尤其具备积极乐观、意志坚定、品德高尚、一专多能、有高度责任心、抗压能力强等素质的大学生更受青睐。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使大学生化知识为行动,在自愿自觉的参与中通过自我教育的途径有效提升了解社会、追踪热点、观察社会的能力,满足了新时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使之由专业层面上升至信仰信念层面,有利于大学生深化理论理解、升华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集体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适应社会、锻炼意志、成长成才的舞台,有力拓展了大学生个性化成长领域。

2.3 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功能

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大规模出现,随着多年的发展,在各级党、团组织的指导下不断走向成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延伸,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在日常教育中有效增强了大学生“学马、信马、用马”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与其他文娱类社团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提升社团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之外,更着眼于活动效果,注重发挥社员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影响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校性理论宣传普及活动,积极促进了校园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高雅的校园生活环境,对全校广大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如寻找“红色印记”、重走长征路的实践活动、优秀影片展播、主题辩论赛、图片展、知识竞赛等活动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他们深刻领悟“经世致用、以学报国”的思想内涵。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活动辐射效果显著,培养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动带动学校其他学生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强化自身责任感,树立起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有效提升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效果。

3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育人功能发挥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社团规模、自身建设、活动效果、社团影响等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3.1 多元动机驱使入社目的不纯

当前,大多高校都将参加社团及担任社长、副社长、宣传委员等职务当作学生干部经历,在评奖评优时可以起到加分的作用,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不是完全基于纯粹的信仰目的加入社团而是“别有所图”。在调查社团成员加入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最初的动机和原因时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是提高理论素养和促进专业学习;部分学生因个人兴趣参加此类社团;较少学生不介意社团类别,目的是增加学分,锻炼综合能力;个别学生的动机是增加入党机会。[3]在与学生谈心谈话中也发现:增加学分、扩大交际圈积累人脉、为入党“增加砝码”、从众心理、增加经验为日后职场道路作铺垫等成为他们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主要影响因素,部分大学生没有抱着“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理论素养”目的加入社团,功利性的目的必然降低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差不齐的社员素质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在成员质量方面存在瑕疵。

3.2 理论学习枯燥,形式缺少创新

由于“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定位,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开展的活动普遍以“政策解读、时政宣讲、理论讲堂”的主题讲座、读书沙龙为主要形式,一方面,立意高远但对现实观照不足,许多报告停留在概念阐释、思想介绍、会议概述等宏观层面,没有进行深层探究,尤其是没有与当前青年学生的现状结合起来,这样的表层讲解容易使他们感到离现实的学习生活太过遥远而无法深刻理解其来源、内涵及时代价值,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这种纯粹理论学习形式相比其他方式的活动较为乏味无趣,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但吸引力的缺乏使相当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敬而远之”而出现“逆水行舟”的尴尬局面。如何打造出特色突出、亮点鲜明、充满活力的精品项目成为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中应该解决的一大难题。

3.3 社团管理松散,层次有待提高

就现实运行情况而言,当前许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存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即尚未建立合理、高效的服务管理,主要表现在“缺少章程”“有章不依”和“执行不严”。有些由于成立不久,缺乏必要的规则和制度,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措施,甚至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出现“入社资格审查不严、注册制度形同虚设、活动档案留存缺失”等现象;有些社团内部运作管理不够规范,约束力不足,一旦学员不想再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活动就有可能出现随心所欲的“单方面退出”举动,即使规章制度写明“退社需要提交退团报告、得到指导老师批准”,但他们若是不办理相应的退社手续而直接不去参加相关的活动,社团干部与指导老师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如此没有相应的惩罚机制使其任意退社,最终造成有始无终的局面。

3.4 社团学习的实效性亟待增强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对“理论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学习难度大是摆在社员面前的一大问题,这就需要发挥支持性主体的作用。专业支持,主要是指对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进行相关专业技术方面的业务指导和支撑,如理论学习社团的专业支持来源于与学习方向相关的院、系、所专业教师,其中,社团指导老师是支持主体的核心。[4]目前各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指导老师大多由思政课专任教师担任,但教师本身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再加上其他的教学辅助工作,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社团的指导中导致活动效果不佳,即使在社会实践中,许多社团在博物馆、纪念馆等进行实地考察时,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拍照游览”,教师并没有针对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详细讲解,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4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

无论是五四运动、抗日救国运动,还是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事业,青年学生始终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声音关注着中国的命运,关注着中国的未来,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革命青年先锋和桥梁的作用。[5]新时代大学生是最充满朝气和进取精神的社会群体,他们思想解放、思维活跃,富有激情,求知、求真意识强烈,求新、创新意识浓厚,对热点问题非常敏感,积极回应时代要求,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多重维度探索其育人功能实现的路径选择。

4.1 坚守政治方向,筑牢思想根基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承担着深入推进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任务,因此,团队组建时应坚持巩固阵地,面向全校学生择优遴选理想信念坚定、对理论学习有浓厚兴趣、能够起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要求上进,能够自觉遵守学院社团管理规定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态度端正、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社团;在专题讲座、理论宣讲等活动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结合国内外时政热点问题,引导学员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筑牢坚定信仰的铜墙铁壁;在学习资料的准备中,要精心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党政读物如《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等书籍供学员学习,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通过以理服人的方法及时纠正出现的思想动态偏差,带领他们增强政治定力,促其尽快成长为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4.2 顶层设计支持,多方协同推进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各高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在社团组建之初,党委分管领导要负责牵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政治引领,协调党政办公室、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等多部门协同参与,充分调动师资、教学等各方面力量,做到资源协同、队伍协同,积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原则上学校要对社团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其配备读书室、阅览室等专门读书活动场所,活动场所有统一醒目的读书活动标识,切实做到管理规范有序,保证社团能够顺利开展各项活动。要选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主要负责人作为总指导,同时配有若干名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责任明确。指导老师应结合上级组织关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相关要求,制订社团建设总体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各高校党委要通过加强对社团建设工作的督导检查进行宏观管理,各项活动应符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社团管理等有关规定,实行日常工作通报制度,经常听取指导老师的工作情况汇报,推动社团建设不断取得实效。

4.3 创新实践活动,推动知行合一

带领学员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中领会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实践活动体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参观校史馆,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革命人物故居旧址的现场教学中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要深入开展调查活动,如进行“我的百年家族史”调研,引导学生走进家族基因血脉河流、追寻先辈的光辉足迹,在红色故事的挖掘中更加珍惜当下、把握未来。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联系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在开展志愿者活动及企业参观学习活动的同时,鼓励学生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者,向社会各阶层及企业人员积极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在“知行一致”锻炼中既检验理论学习的成效,又能引导学员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感性体悟深化与思想碰撞,增进对理论学习的理解,促进思想认同,将理论逻辑转化为实践逻辑,加强对学员的思想引领,发挥实践对理论的支撑作用,培养积极向上、德才兼备的人才。

4.4 打造特色品牌,活跃学习氛围

在社团活动中挖掘和探索格调高雅、主题向上、学生喜爱的活动并以之作为重点项目、厚植特色品牌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从“打磨特色”方面入手,增强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吸引力,着力提升学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举办专题比赛。通过学习“四史”知识竞赛、“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礼赞“建党百年”演讲比赛、大学生讲“中国故事”比赛等活动极大拓展学员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二是举办革命影片回顾展和专题记录片展播。定期组织学员观看《开天辟地》《闪闪的红星》《开国大典》《国家记忆》《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一级响应》等红色电影和纪录片,引导学员在缅怀先贤、追思故人的过程中感悟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三是打磨品牌活动。组织学员排练《廖俊波》《谷文昌》等红色话剧节目,组织学员积极参与学校的红歌比赛,举办学生学习中国精神成果展等,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精神的力量,做到忧国忧民、志存高远,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社团马克思主义理论
缤纷社团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