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娟,谭细龙
(1.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武汉 430074;2.信阳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职业道德是具有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是所有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职责中必须遵循的与本行业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由于职业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为,都各有各的道德。”[1]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道德建设,把职业道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3]高等职业教育是学生就业前的专业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录取分数比公办院校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是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较差,比较缺乏自控能力。然而,高职教育阶段可能是大多数学生最后的学校学习阶段,他们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要使学生能胜任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他们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岗位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接受的第一个考验不仅是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是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是民办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任务,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民办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两课”为主阵地,以“两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为骨干力量,以社团活动为第二课堂,以实习、实践为主渠道,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核心组成部分,育人先育德,尤其是生源质量较差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不尽如人意,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还是一张白纸,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要把育德放在首要位置,凸显“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4]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5]民办高职院校只有把“立德树人”目标融入教育各环节,纳入教育各体系,贯穿培养全过程,才可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教育性是教学的本质属性,民办高职院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融合到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达成“两个融合”。
一是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在完成专业课程目标的同时,达成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相关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能主动把专业课教学与相关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联系起来。职业道德课教师也应该熟悉学生所学专业和所对应的行业,并能结合专业和行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实践和社会现实相融合。职业道德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现实,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正方反方辩论、社会现实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职业道德对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修养职业道德的自觉性。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说教阶段,要落实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日常生活、见习实习和各项活动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把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与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效地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当前,许多民办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有的只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入一些岗位规范教育内容,或者只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体现部分内容,且比重不大,缺乏系统性,职业道德教育呈现碎片化特征。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建设主要解决好深化内容建设、激发教师创造活力、满足教育对象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运用新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四个重要问题。”[6]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三个增加”。
一是要增加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要将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作为《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以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为重点,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职业行为规范、行业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养成途径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规则意识、义务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业法律法规素养。
二是要增加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课时。职业道德是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之中的,职业道德知识只有践行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实践之中才有意义。因此,要调整思想政治课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尽量增加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课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修养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是要增加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途径。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功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步课堂、微课、慕课等教学途径和手段开展情景教学,呈现行业岗位生产场景,在职业岗位环境模拟中让学生直接体验行业生产规范的重要性,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性。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产、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标配”。“手机媒体被人们誉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7]高校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体软件以微信34.8%、QQ33.4%为主,微博15.2% 次之,抖音9.0%。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软件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的应用发展迅猛。[8]尤其是即将进入5G 时代,手机集语音交流、视频互动、短信互发、手机政务、手机商务、手机购票、手机缴费、手机游戏、手机网购等政务、商务、生活私务等多功能于一身,凸显其强大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功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应该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手机的功能,大力打造网络职业道德教育平台,做到职业道德教育“四方联通”。
第一,家校联通。当前,中小学教育比较注重家校共育,家校沟通联系比较畅通,这也与中小学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与老师见面比较多,沟通方便有关,家校联通对提高中小学的育人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生由于远离父母,学生父母也很难见到高校教师,传统的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方式在高校很难实现,父母很难及时了解子女学校生活的真实状况,导致一些学生蒙骗父母,报喜不报忧,甚至有个别学生变着法子编造理由向父母要钱,或者打着父母的旗号假称有事向老师请事假不上课,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带来诸多困难。现在,信息发达网络畅通,手机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成年人的生活之中,给高校的家校联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职业道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立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开办班级博客,把学校的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安排,收费项目,班级活动,学生获奖等各类信息,在群里发布,让家长知悉。学生有进步要及时向家长报喜,学生有不良行为,要及时与家长私信沟通,提出共同教育的建议。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家校联通,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实现家校共育,才能更大幅度地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育人效果。
第二,师师联通。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体的,所以有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之说,而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是高校里的“人”,高校里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尤其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的教育影响最为直接。但是,在高校教育实际中,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之间缺少沟通,任课教师缺乏对班级学生的全面了解,尤其是新建民办高职院校,校区一般没有教职工住房,教师基本上不住教学区,每天放学后校园里就见不到任课教师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机会。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一定要加强沟通和联系,每个班级都应该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都要加入到群里,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时掌握班级舆论动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也要单独建群,定期召开线上会议,交流学生情况,共同协商教育策略,实现教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第三,校企联通。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是针对行业岗位的教育,一定要让在校学生了解行业现状、熟悉岗位要求。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证明,在政府统筹和协调下,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并彰显企业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性,[9]实现企业与学校教育的联通和融合,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要加强校企信息联通,实现校企共育。一是开办企业“订单班”,让学生通过订单班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岗位要求。二是实践类技能课程聘请企业人士任教,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感受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要求。三是建立企业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见习实习,亲身体验企业文化和岗位生产规范。四是在校园网中链接相关行业企业网站,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用人要求,考聘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四,校社联通。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是广播台”的信息化时代,高校不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学生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监生”,在媒体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下,学校必须建好校园网络平台,做好与社会的互联互通工作。要通过校园网让学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了解行业的法律法规,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技术发展对岗位技能的新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把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融入到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和知识技能学习之中。
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仅靠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只有在职业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才能不断完善。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体验。“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感受、主观经验和深刻情感,生命通过体验感知自我,认知他人,解读生活。”[10]高职院校的实习工作让学生更容易在体验中学习,良好的职业体验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顶岗实习是学生体验和实践职业道德的最好途径,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在职业道德的养成方面要落实“五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实习过程中对职业道德方面的具体要求。在学生奔赴相关行业的公司、工厂实习前,带队教师要教育学生顶岗实习不但要遵守工作纪律,更要吃苦耐劳,在工作中“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11]带队教师还要制定详尽的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和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做好实习后的工作总结,要将职业道德养成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整个顶岗实习全过程之中。
第二步,要求学生了解岗位工作流程,认识职业规范。在学生到企业实习前,可举办关于“行业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带队实习的老师、相关行业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企业对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具体要求和经验体会。在安排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要有对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同时,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布置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作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体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收集相关行业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出职业道德实践的心得体会,并把它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步,要求学生把职业道德转化为爱岗敬业的自觉行为。陶行知曾指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12]由此可见,注重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自觉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岗位工作行为,是顶岗实习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13]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岗位工作行为的自治能力,因此,还要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岗位操作,使他们把岗位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渗透到灵魂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工作行为。在顶岗实习中让学生独当一面,适应真实的职业劳动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第四步,加强对实习过程中职业道德行为的管理。高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在学生实习期间,带队教师要深入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等职业道德行为表现,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对职业道德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职业道德表现不够好的学生要分别谈话,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他们写出改进措施。同时,对这些学生要加强跟踪,随时指出他们的问题,并督促改正。
第五步,做好顶岗实习期间职业道德行为表现的评定工作。要重视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道德行为表现的评定。实习结束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学生都要上交“职业道德”心得体会。要求实习单位在实习鉴定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进行专项评价,并在实习成绩中占较大的权重。
“人是道德的接受者,但人会把接受过程变为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应有关系的过程,人不是消极地被道德左右,而是主动地选择道德规范,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体现者。”[14]由此可见,人不仅仅是道德的接受者,更是道德的创造者和体现者,这充分说明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践行职业道德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职业道德学习和践行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的现实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