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旨阶层理论与论元结构的生成研究

2021-01-16 08:10
关键词:句法阶层语义

南 潮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序言

如果动词(方便论述,忽略名词、形容词等充当谓词的情形)的语义特征决定其论旨结构,后者以论元结构形式在句法层面显现出来,即论元结构是论旨结构的句法表达式,为避免生成与Sincerity admires John类似的不合格句子,确保施事投射到外部论元而不是内部论元位置,那么就必须对论旨角色投射的顺序或论元位置进行限制,确保投射时论旨角色和论元位置匹配。出于这种考虑,论旨阶层的构想应运而生。不同时期,学者们对论旨角色的类别和数目众说纷纭,整体上经过部分关注、详尽、精简和概括的一般过程。整个过程中,描述性作用大于解释性,生成语法最新简约论阶段更加重视理论的解释性,因此论旨阶层理论在语言操作中的地位不断被弱化。

一、论旨阶层理论的合理性

不同时期,论旨阶层相关理论在论旨角色种类、数量和排列上很难统一。这其中,部分阶段性代表观点如下:

(1)Fillmore(1968):施事>工具>受事

Jackendoff(1972):施事>方位来源目标>受事

Dik(1978:70):施事>受事>遭受着>受益人>工具>时间

Randall(1984):受事>施事>来源工具目标

Larson (1988: 382):施事>受事>目标>斜格成分(Oblique:包括方式、方位、时间等)

Van Valin(1990: 226):施事>感受者(Effector)>体验者>方位>受事(Theme)>受动者(Patient)

Stroik (1996:161):施事>经验者>目标>受事>斜格成分(包括时间和方位状语,不包括充当附加语(Adjunct)的方式和原因状语)

Baker (1997:108):施事使役者>受事>路径方位

Poole(2011:92):施事>受事>介词宾语(目标、来源和方位)

研究论旨阶层的种类或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概括的过程,符合生成语法语言研究遵循的普遍规律。同时,尽管上述研究包含部分冗余信息,但是也见异曲同工之妙。近年来,论旨阶层理论研究得少,主要以描述为目的,新观点少见,究其原因是论旨阶层理论在语言操作中不断被弱化,其理论和实际价值不大,稍有使用也只是延续理论和方便论述而已。通常情况下,论旨阶层不过是种仁者见仁的标记方法,没有唯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论元阶层,可以囊括运用形态句法手段实现论旨角色的普遍规律(Levin & Rapport,2005:156) 。考虑到上述事实和方便论述,不妨把论旨阶层概括为:

(2)施事>受事>斜格成分

设想论旨阶层理论的初衷,就是确保论旨角色按照论旨阶层的顺序向论元结构投射。除投射规则和论旨准则之外,投射过程至少还满足论旨角色分派一致性原则(UTAH,Baker,1988:46, 1997) ,规定相同的论旨角色体现相同的句法关系。也就是说,同样的论旨或语义关系由同样的句法结构来表达,论旨阶层中最低位置的论旨角色就会投射到最低论元位置,投射依次进行。上述三类原则会确保施事投射到外部论元位置,受事投射到内部(直接)论元位置,斜格成分投射到内部论元位置,最终避免生成如下句子:

(3)a.*Sincerity admires John.

b.*Wine drinks John.

值得一提的是,斜格成分首先是分派了论旨角色的论元,是动词论旨结构不可或缺成分,句法层面不属于附加语。如:

(4)a. John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 with a pair of tongs.

b. In the classroomJohn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

附加语不属于论元,不会出现在谓词论旨栅之中(Carnie,2013: 234)。4(a)中介词短语on the table 是Put论旨结构中必有成分,不可删除,充当斜格成分;但是,with a pair of tongs 虽有表述“工具”的语义内容,但并不属于Put论旨结构中必有成分,可以删除,是附加语。同理,4(b)中的In the classroom 是附加语,on the table 是充当斜格成分的论元。同时,实践上,把附加语和斜格成分混用的情形也不少见。譬如,Radford(2009: 25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论旨角色总结为受事、施事、经验者、方位、目标、来源和工具共7种,其中部分例示如下:

(5)a. John went home. (目标)

b. He hid it under the bed. (方位)

c.He returned from Paris. (来源)

d.He hit it with a hammer. (工具)

这里,论元或斜格成分和附加语不同之处在于,论元表述的语义内容是动词论旨结构的部分,附加语表述的语义内容不是动词论旨结构的部分,也不是论元结构的部分,句子层面往往充当状语,可以被删除。因此,句子层面,尽管斜格成分和状语可能会有重叠之处,除上述5(b,d)之外的黑体部分应该看成论元,而不并非附加语。除此以外,也有把整个介词短语PP当做论元的情况,譬如:

(6)John talked to Bill about himself.

Williams(1995:122) 把about himself看成受事论元。鉴于talk是个多义词,受Larson(1988)的观点和最新合并理论的启发,不妨把talk to Bill about 看成合并而成的复合动词词组V',himself是V'的内部论元。

理论和实践上,设想简单事件结构的论旨阶层只包含3类论旨角色是合理的:首先,论元结构体现动词和其论元之间的句法结构关系:外部论元体现标识语和动词(实际为v)之间的一致关系、内部论元体现谓词和补语的一致关系。其次,生成语法句法推导普遍采用二分法,结构上要求论元结构只能包含一个外部论元和最多两个内部论元。既然论元体现动词和其标识语或补语之间直接的论旨关系,那么句法层面论旨角色随着标识语和补语位置的减少而减少,导致论元位置的减少(Hale & Keyser,1993; 2002)。最后,论旨角色设计过多并不符合可学性原则。

二、论旨阶层理论的不足

论旨阶层理论能够较为合理地限制简单事件结构的投射问题,投射首先基于动词的论旨栅,生成的句法结构要体现这种论旨阶层,处于高位的论旨角色就应该投射到高位的句法位置((Belletti & Rizzi,1988: 344)。因此,动词的论旨阶层直接决定其论旨角色分派的顺序,间接决定着论元在句子层面的语序。一般情况下,句子层面没有遵循论旨阶层原则但是合格的句子的生成过程会涉及到论元交替和句法移位现象。譬如:

(7)a. John opened the door.

b. The door opened.

c. John reads the book easily.

d. The book reads easily.

上述句子例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间的交替现象(包括被动、作格和中间动词等),涉及内部论元向句首移动,但是动词的论旨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只是部分外部论旨角色被压制或吸收,论元结构随之发生了改变。

但是,论旨阶层理论无法解释类似于以下合格的复合事件结构句式:

(8) a. John broke the safe open.

b. Mary ran her shoes ragged.

针对上述句法现象,Levin & Rapport (2005:154) 认为,动词的事件结构的内部构成决定其论旨角色的排序,而事件结构的内部构成与论元的性质或词汇语义特征有关;包含某种语义的动词决定投射后论元的形态句法形式,论元更替可以看成动词一词多义现象的副产品,多义词应该有多种论元实现形式。一方面,这种看法肯定了动词语义特征对事件结构或论旨结构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明显忽略了形态句法对论旨角色实现的推动作用及带来的输出效应:Levin & Rapport (2005:189) 基于事件结构理论,否认复合谓词和复合事件,只强调事件的单一性,极力避免使用“复合谓词结构(complex predicate formation”,否认轻动词结构( vP) 的存在,竭力否认句法对事件结构的影响,显然有其不合理之处。因此,有理由相信,与简单事件结构一样,尽管复合事件结构至少由两个简单事件结构构成,每个简单事件结构中谓词的论旨结构决定其论元结构,论旨角色投射的顺序理应满足论旨阶层,同时动词的事件结构至少无法摆脱其语义、句法特征的影响。

基于以上论述,论旨阶层理论能够较为合理描述论旨角色投射的普遍规律,部分地揭示了论旨结构和论元结构间的依存关系;但是简约论内,随着相关理论的改进和新的理论的出现,论旨阶层理论至少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其一、解释能力有限,地位不断弱化。如上文所述,设定论旨阶层的直接动因就是为了满足投射规则、论旨准则和UTAH。生成语法最新简约论内,上述三原则因解释能力有限,实际上已经被更具有解释力的其他原则所取代,稍有运用也主要是为了延续理论和满足描述层面的需要。投射规则和论旨准则被合并操作所取代,只有合并操作才能分派论旨角色,用来取代原有与D-结构关联的论旨准则,这种论旨角色分派原则把论旨角色的分派只看成是逻辑界面的语法操作(Hornstein et al.,2005:54;Chomsky, 2008; Trotzke, 2015:71等)。随着合并操作地位凸显,UTAH的功能颇受质疑,地位也不断弱化:最初设想UTAH的基本目的就是调节动词不同论元的位置,即名词短语应该和哪个论元位置关联。结构上,除常规的邻近要求之外,论元和动词之间还应该拥有语义关系;如果仅从这个角度考虑,UTAH的设置意义不大,主要是出于描述目的,属于派生性原则。整体上讲,尽管论旨阶层的版本不同,不过都是便利特定领域陈述特定规则的不同标记,本身并没有解释功能(Ramchand,2013:270)。

其二、忽略句法的推动作用。论旨阶层理论以动词语义特征为中心,忽略了句法对论旨角色实现为论元的孵化器作用。简约论遵循合并操作为唯一手段,合并过程中论旨角色能否投射成为论元,至少由动词的语义特征来决定,依靠句法来实现。毋庸置疑,内部论元的实现由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但是,外部论元由v’来实现(Marantz,1984:23;Hornstein et al.,2005:54;Radford, 2009:253),而v'显然与句法有关(Chomsky, 2004, 2008)。特征理论框架内,决定论旨角色实现的两个因素是词汇特征集和句法位置。而词汇特征集体现动词的特性,包括语音、语义和形态特征,论元结构则是通过形态句法手段(压制或吸收)对可选特征进行部分选择的结果(Chomsky,2000:27)。也难怪,Harley (2011:430)把论元交替完全看成句法操作的结果,认为交替动词只包含一个论旨结构,通过合并和移动操作,生成不同句法结构,派生成两类不同动词形式,如(7)所示。同时,句法位置显然与主要功能语类(CFCs)的词汇特征直接关联。更为甚者,Harley(2018:251)认为,句法层面的逻辑形式直接是语义解读的基础。因此,作为特征集的词项从词库中选择,进入算式库,通过合并形式,压制或吸收部分特征,生成论元结构,句法的作用贯穿整个生成过程。

其三,没有考虑语用因素。直觉上,表人类名词比其他类名词、施事比工具、主语比介词宾语更有可能成为句子的核心成分(Newmeyer,2002:50)。同时,基于Levin & Rapport(2005: 165)的自然突显阶层理论(Natural prominence scales),论旨阶层中高位的论旨角色成为话题的可能最大。因此,论旨阶层的属性至少与语义、句法直接关联,与语用间接关联。简约论,主要功能语类的部分语义特征与话语等语境因素有关。语段论内,v是个带有完整论旨结构的语段中心语(Chomsky,2004: 124);vP的推导过程中,Tr通过形态操作,会压制或吸收V的特征,导致句法层面谓词的论元结构发生变异,出现论元更替(Bowers, 2002)。Chomsky(1995: 379;2000: 12;2004: 112)设想,语义上C表述语势或语气,表达诸如主题、焦点、有定性、语气等话语相关的语用信息;句法上,C包含无解的Q-特征,携带该特征的算子会移动到Spec, CP〗位置,给该特征赋值,随后携带无解 [+wh]特征和可解Q-特征的wh-短语,特征匹配前提下会前移到[Spec,CP]位置,给上述无解特征赋值,最终制造输出效应,表达特殊语用意义(详见南潮,2016:79)。

三、结语

论元结构的生成是语义、句法和语用因素联动的结果。既然词汇是语义、句法和音系特征构成的特征集,那么单从语义角度讲,论旨角色则是语义特征构成的特征集,动词交替现象是动词语义特征集中被强调的部分语义特征,该特征通过不同的形态手段体现出来,动词携带不同的论元,但是其的论旨角色结构并不会发生改变。可选特征的最终选择与否,或者说动词交替现象的出现,除考虑到语段中心语的特征之外,还必须考虑到语用因素:具体语境中,动词交替是在表达特有信息的需要,语言内部系统通过句法移动或内合并形式,最终满足与语用相关的外部系统的需要,表达特殊的语境义。

猜你喜欢
句法阶层语义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语言与语义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