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文化价值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2021-01-16 07:51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招式习练行为习惯

谷 俊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登封 452470)

一 武术的文化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孙美堂教授认为,文化价值是某种文化特质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功能或意义,是促进人“更是人”的价值[1]。王岳川指出,文化价值的功能是表达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2]。可见,文化的本质即是“人化”和“化人”,文化价值即是文化对于人的意义,具体来讲就是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规范、塑造、提升和优化。武术的文化价值内涵实质上是通过习练武术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炼,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达到情感的完善、精神的充实和人格的提升,从而促进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从武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看出,武术的文化价值是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丰富,它统一于防身自卫、健身养生、修身立德之中。众所周知,文化由外及内有三个层面构建而成,即表面层次的物质性文化、中间层次的制度性文化和核心层次的精神性文化,而武术文化价值的表达和彰显同样有三个层面的属性。

(一)武术的文化价值载体:招式与技法

抛开招式与技法而大谈特谈武术的文化价值会使文化价值深陷无以承载的泥潭而不自知、自拔。只有将武术的文化价值赋予到具体而微的招式和技法之上,才能使人在实践接触中感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思想和道德。武术本质上是一种实战搏击之术,其招式的演变和技法的丰富来自人的实践需求。换言之,武术的文化价值是从实践中衍生和抽象而来,其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与依托是具有攻防意义的招式和技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招式和技法以内在的物质层面形式承载着武术的文化价值,两者须臾不可斩断割裂。

(二)武术的文化价值基石:规则与礼仪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不是散乱的、无序的,其所恪守的道义准则、遵循的法度礼节、维护的公平秩序甚至对舍生取义的崇尚与追求维系着武术的一脉相承与薪火相传。“起手式”“抱拳礼”“抱刀礼”“持枪礼”呈现出平等尊重、谦和中正,“习武十诫”“律法清规”等指引着做事原则,做人规矩,而“仁、义、礼、信、勇”的武术五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门道义等更是昭示着德行至上和尊师重道的君子之风与敬孝之礼。武术无不隐含着和凸显出有规有矩、有序有位的秩序与法则。武术的规则礼仪以一个坚固的“壳”的形式包裹编织着武术的文化价值,从而构建出人与人之间和谐有序的道义范式与礼仪操守。这是武术的文化价值长期稳定并日益发展的制度层面的保障与基石,使得武术的文化价值得以固化和沉淀,形成强烈的内驱力和持久的聚合力。

(三)武术的文化价值内核:正心与和合

武术之所以从最初的生存之术,演化为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属性与质地,是因为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层次介入和高浓度浸润,吸收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凝结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摄取了佛家的明心见性观念,并将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哲学思辨等进行融溶合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武术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集中体现为正心与和合,即在内坚守正己育人的本心和初心,以武明心,以心化人。于外秉持以和为贵的止武之念,敞开天下武林是一家的兼容并蓄之胸襟,求索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中庸和统一融洽,这是武术得以传承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武术文化价值的思想精髓所在。

二 养成教育及其内涵

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下,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行为习惯、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审美能力、价值观念等进行引导、塑造和完善,从而纠偏学生观念,矫正学生行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其本质是通过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形成良好行为和素质品格,最终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一)转化学生的思想观念

观念先于行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与品质的产生、形成和显现直接受到先前存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的指引和作用。对这些观念进行软化、消解、转变要放在养成教育的首要位置。如此才能将学生从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中跳脱出来,使学生真正自发自觉地认识到学习和生活的重心,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踊跃参与的意识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教育,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二)濡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规范和濡化是养成教育的中心任务[3]。因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职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不可逆性,缺失之后很难甚至不可弥补。必须以制度管理、以语言感化、以行动指引,树立正反典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创造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风气和氛围。濡化过程既要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滋润化育,又须有令行禁止、立竿见影的醍醐面命,其重点在于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的规范引导和教育。

(三)塑化学生的精神品质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养成教育的具体手段,而养成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精气神”。使道德品质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充满明辨是非善恶的睿智,凝聚勇于担当的浩然之气,融会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仁向善,弘扬社会正能量。即通过养成实践内化成一个人稳固成型的、积极向上的、富有朝气活力的新时代思想品格和精神品质,使学生在走出校园时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可见,武术的文化价值内涵和养成教育的本质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思想上拥有一致性和同质性,通过武术招式技法、规则礼仪与正心和合的思想精神所传递出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育人理念也与养成教育对学生的教化、濡化和塑化相匹配吻合。即武术的文化价值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促进具有相互耦合的支撑点与传感点,这将使武术的文化价值在具体的实践中能有力有效地与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深度契合而切中肯綮。

三 武术文化价值促进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

(一)强健过硬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养成是养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健全的精神要寓于健全的体格之中,即所谓“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如前所述,武术的文化价值物质载体就是招式和技法,武术能通过一呼一喝,一招一式催发、调动身体各项技能,提高、改善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高职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武术习练能在动作、形体和视觉上给予其新颖的感觉和实践的尝试,激发起跃跃欲试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外练一张皮”“外练手眼身法步”的过程中使全身得到充分的锻炼,增强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性、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4],使男生阳光刚强,女生健美坚韧。习练武术招式技法还能直观而形象地感知、体悟武术带来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自信心,对日常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能培养专心进取的学习习惯。武术强调“水滴石穿”式的专注而反复地锤打磨练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进取拼搏精神。所谓“功夫一天不练回,二天不练生,三天不练没”,功夫的精深不是靠心血来潮,三分热度,而是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用心打磨。其次,能培育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武术运动是健康和养生运动。能在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纠正诸如熬夜、打游戏、暴饮暴食等不良行为,形成作息有时、饮食有节、娱乐有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良好行为。最后,能培养文明友好的交往习惯。武术隐含的谦和有礼与包容和合思想,能化解“过节”,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以谦虚包容的心态待人接物。使高职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对教师的尊敬之心,对朋友的真诚之意,对亲人的关爱之情,对陌生人的友好之礼。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文明交往习惯与习武道德品质的统一[5]。

(三)拓展思维想象能力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武术教学的特点就是开放和灵活,教师更鼓励学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尤其在技能比赛、切磋对抗过程中,学生对各种招式动作的组合创新运用,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往往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武术讲究“拳打蜗牛之地”的空间利用以及“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空间配合。武术动作在空间上的虚实变化、起承转合是一套紧密连接的攻防招式,步法走位、身形变换、器械使用等都能使学生在日常的观摩和习练中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武术动作多取意于动物的技能特长,如猴拳、蛇拳、螳螂拳、鸭形拳等模拟动物而创设,形象化十分明显。太极拳的“白鹤亮翅”“仙人指路”“懒扎衣”动作直观感性,学生习练后可以快速熟识动作要领,领会和把握其中的奥妙之处,久而久之,能培养学生美妙而丰富的想象力。

(四)塑造坚韧心理品格

一方面,抚平和降低紧张不安的心理情绪。武术“切忌心浮气躁”,武术套路习练的从容不迫、泰然自若能排解忧愁、焦虑和痛苦的心情,使人以自然的心态进入冷静沉着的状态。而武术对抗的精力集中、全身运动又能刺激大脑皮层,降低心理紧张,调节失落愤懑情绪,使人以专注的精神进入无我无他的境地。高职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训练,身体机能得以充分调动,情感和智力完全投入,能缓解消极负面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压力,逐渐产生愉快和喜悦的情绪体验,消除紧张,增强心理适应力和安全感。另一方面,提高和塑造抗挫能力与品格。在武术比赛和对抗、竞争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正确对待赛场上的胜利与失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知难而上、坚韧不拔,形成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体验,改善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增强自信心和胆量魄力。高职学生文化成绩差的自卑感可以通过习练武术的自信心进行弥补和修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武术是勇敢者的运动,是炼胆魄的,讲求“一胆二力三功夫”,缺乏“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魄意味着自身功夫不能充分发挥。长期进行武术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勇气,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强勇敢的意志和迎难而上的品质,使个人充满人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提升审美情操能力

首先,武术是技巧和力量的完美结合,能让学生感受到武术的外在美。这种美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视觉享受的满足感,如“静如山岳,动若奔雷”“腾空踢腿”“ 拗步炮拳,拧身滚肘”各种动作招式的衔接配合,一气呵成,让人目不移视。可以说,武术的动与静相合,刚与柔相济,快与慢相接,收与放相应,极富有节奏性和层次性,使学生具象的感受到张弛有度,松紧相宜的形体美,引起学生精神的愉快,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其次,武术具有“韵外之致”和“言外之意”的内在美,这种美是对武术所彰显的精神和风格而言的,所谓“形美感目,意美感心”“神随形转,形动意动”以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通过对外在美的展示和体悟,能让学生由形到意地感知武术的“味”与“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理解和美的追求,从而让学生知美、伴美、行美,感染美的气韵,陶冶美的情操,塑造美的心灵,达到美的境界。

(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

武术的文化价值内核之一是正心,即锤炼心性、净化思想、提升道德修养。武谚云:“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这些名言警句无不体现出“德”在武术的文化价值认同中是排在第一位的,武术所提倡,所彰显,所要求的无不是对思想的完善和道德的追求。高职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形期,习练武术可以抵御外部不良风气的侵蚀和影响,使学生的行为合乎社会公德和道义规则,让学生在学习上端正态度,在生活上谨守规范,在交往中相互尊重,懂得谦让律己,认同尊师重道,践行讲礼守信,不恃强凌弱,不炫耀攀比,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做一个有德有才,文武兼备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七)树立正义是非观念

武术重“侠”讲“义”。古往今来,武术已成为侠肝义胆,不畏强暴,扶危济困的代名词,其锄强扶弱,见义勇为一以贯之,明辨是非,嫉恶如仇亘古未改。武术更讲究“胸中自有浩然正气”,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心胸开阔,匡扶正义,即所谓“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相助”“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因此,武术的习练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识别和判断“正”“邪”“善”“恶”,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敢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从而养成一股爱憎分明、向善除恶、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当今社会亟须侠义精神回归的诉求。

(八)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指历史地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与行为,是民族精神的核心。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特有的民族遗产,在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始终“在场”,从未“缺席”。在每一次民族危难、国家危亡之际,武术以其“保家卫国”的情怀愈发彰显其作用和地位。在武术发展长河中,誓死抵抗金兵入侵的岳飞,征战沙场的辛弃疾,平倭名将戚继光,鉴湖女侠秋瑾等英雄人物无不武艺精湛,为国为民;抗日大刀队,精武门等武术群体与门派都把爱国作为立命之本、存在之基。孙中山更是在《精武本纪》创刊中高度评价和提倡“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的尚武精神。因此,武术所蕴藏的爱国文化价值,能激发高职学生爱国热情,提振爱国士气,激励爱国精神,更加坚定爱国的底气和情怀,充分展示爱国主义的淋漓情怀。

四 结语

迈进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在以立德树人根本教育方针指引下,大学生养成教育亟须与作为传统文化精粹的武术进行创新结合,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武术的文化价值对高职学生的教化、濡化和塑化作用,实现身体素质、行为习惯、心理品质、思维方式、思想道德、审美情操、正义观念、爱国情怀的全面提升,达到“武术强化素质,文化塑造人格”之目的。尤其是在“健康中国”“武术进校园”等国家战略和重要举措形成社会认同并逐渐实施发展开来的趋势下,通过武术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

猜你喜欢
招式习练行为习惯
把方向、厘脉络、精习练
——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针对高考物理计算题,教你增分三招式
等比数列解题十招式理论与实践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