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下的城市风险防范与治理

2021-01-16 07:41:06程海艳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环球市场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东区金华市垃圾

程海艳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在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性、绿色化是城市的着色点。从城市现状看当前我国的垃圾污染处理对城市的生态性影响较大。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影响或决定着一个城市生态面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范围的扩容下垃圾产量的日益增长不仅使国家在处理垃圾的无害化费用增大,也造成了生存和生活的环境恶化局面,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潜在的城市风险。

目前金华市的垃圾分类尚处于发展阶段,分类执行率水平不高,在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发放问卷所取得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关联性分析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客观地反映金华市金东区垃圾分类的现状,揭示影响垃圾分类行为的因素,以及城市垃圾分类不彻底性造成的城市风险及有效防范。为推动金华市金东区的垃圾分类提出适当有用的建议,促进金华市金东区垃圾分类的发展。

针对金华市金东区垃圾分类的情况,决定对金东区居民进行一次金东区垃圾分类现状的问卷调查。在问卷回收之后,首先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分析以确保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其次,对问卷进行基本分析,通过对数据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影响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因素,分析城市潜在风险。

一、垃圾分类及垃圾调研

垃圾分类是按照一定标准将生活和生产中的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利用可处置的工具和方式进行分类、收集,以使其达到二次可利用或改造的目的。垃圾分类的根本目的是防范垃圾污染造成的城市不可预知风险,有效提高人类生活环境的生态性和可利用性。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金华市金东区垃圾分类的现状,以及在具体生活中执行度的探索。通过统计分类方法找寻影响垃圾分类的显著因素,对未来居民实行垃圾分类做一个简单的预测,分析其中潜在的城市风险,为政府决策以及对个人的环境价值观提供一些参考。

(一)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金华市金东区实行“垃圾分类”的现状,包括:基本信息、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对垃圾分类这一政策的态度、垃圾分类行为四个方面:

1.基本信息方面,主要调查受访者性别、年龄或收入、月生活费及受教育程度(学历);2.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方面,主要调查受访者是否了解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方法的了解情况,垃圾分类的好处等;3.垃圾分类这一政策的态度方面,主要调查受访者对实行垃圾分类的态度(支持或反对),是否会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等;4.垃圾分类行为方面:主要调查受访者进行垃圾分类的频率,限制垃圾分类行为的因素等。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我们所需的数据信息。并对我们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有效性处理,且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访谈法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金东区的垃圾分类的典型情况及开展进度。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金华市金东区12周岁以上现有人口。

(三)问卷设计

问卷初稿设计阶段,参考相关资料,明确调查目标,确定初始题目。从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两个方面出发设计问卷。在问卷结构上,我们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问答方式,并适当分配单选、多选题。问卷主要分为基本信息与调查问题两部分,其中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有助于数据的分类统计,并为后期的数据分析提供一定的帮助。

采取方便抽样调查方式,随机抽取了45名青年人进行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32份。根据预调查获取的数据以及现场采访得到的资料对问卷进行预处理分析并作进一步地修改。

根据预调查的反馈结果,修改并确定最终问卷,问卷内容有:

①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

②垃圾分类的现状了解调查

③垃圾分类的认识及影响因素

研究假设是对研究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本质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判断或设想,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和对现象的理性认识,需要在调查研究中加以证明。随着金东区新增实施垃圾分类小区17个、单位部门13个、学校4个、社区24个,城区垃圾分类覆盖面已达到80%以上,其中城区小区、单位部门、学校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同时在上个学期我们学校也在每个寝室分发了垃圾分类的垃圾桶。

在简单随机抽样中,以 95%为置信度,审定的绝对误差为 0.05,最终确定样本容量。在问卷发放过程中,要求每个队员进行正确的语言表达,保证与被调查者的和谐沟通,确保以最佳访问态度面对被调查者,尽量减少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引起误差的可能性。

(四)被调查者基本属性分析

户籍、性别比例中,外地的比例占23%,本地的比例占77%。将不同性别下的年龄进行可视化,在调查的居民中,各年龄段的女性相对男性较多,且主要集中在19-35岁的青少年,实行垃圾分类趋于年轻化。再结合金华市金东区建设文明城市这一政治方针,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年龄集中在19-35岁的青少年对于我们进行垃圾分类现状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

在所有受访者中文化程度在高中(中职)及以下的人数有7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8.4%;文化程度是大专的人数有10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4%;文化程度是本科的人数有21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0.5%;文化程度在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数有3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2%。

在所有受访者中职业为职员的人数有312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2.6%;职业为学生的人数有4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0.9%;职业为商人的人数有1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0.5%;职业为其他的人数有6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4%。即职员的受访人数最多,商人的受访人数最少。

我们不难得出主要实行垃圾分类的主体是职员,形成这种职业构成给的原因,我们可以推测,可能是职员的实际行为能力较强,且在生活的地方或是工作地方对垃圾分类有较为详细的理解。由上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调查对象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大,年龄主要分布在19-35岁,职员的人数比例占比较大。

二、垃圾分类基本现状分析

(一)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分析

在所有受访者身边有分类垃圾桶且都进行分类的人数有11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5.8%;身边有分类垃圾桶但不进行分类的人数有25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8.8%;身边只有统计垃圾桶的人数有42人,占总受访人数的9.8%;不太清楚的人数有24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6%。由此得出,垃圾分类的现状令人堪忧,2/3的人没有进行垃圾分类。

(二)对垃圾分类的认知

在所有受访者中非常了解并认同垃圾分类的人数有2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7%;了解垃圾分类的人数有17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1.2%;一般了解垃圾分类的人数有212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9.3%;不了解垃圾分类的人数有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1%;完全不了解垃圾分类的人数有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0.7%。

金东区的多数居民基本上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都是一般、和了解。可以表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还是较为客观的。而非常了解的人则是占6.7%,由于完全不了解的占比为0.7%所以我们将其与不了解进行合并,总占比为2.8%。可以推测在金华市金东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较为可观。

(三)处理垃圾的习惯

调查发现有50.5%的居民采用的方式是将整袋垃圾一起扔进小区统一垃圾桶,而将垃圾细分成一类,分别投入指定垃圾桶以及只将厨余垃圾单独分成一袋,分别占比为24%、24.2%。可见在有较为可观的认知以及和社区、政府、学校的宣传下。仍还有大部分的人是不会进行垃圾的分类的,所以我们之后将对影响人们实行垃圾的分类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到底是个人的主观因素起到主导因素还是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客观因素限制了人们的行为。

(四)垃圾分类的主要对象

在平时对垃圾分类的主要的物品是废电池,可见在对于有害垃圾的处理上还是效果较为显著的;其次是玻璃、纸类、食品类以及金属类处理占比都较为平均,说明对可回收垃圾也是有一定意识形成;对塑料进行分类的占27.7%,按照主观来说应该是分类的重点对象,但结果并没有相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由于塑料的分类也有多种,且在平时生活中较为普遍话,因此人们忽略其得到分类,还有对其他物品进行分类的占7.7%,有9.1%的居民对垃圾从来不分类。

三、垃圾分类的潜在风险和防范治理

(一)从受访垃圾分类的主体看

从调研中受访主体看,垃圾分类的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垃圾分类主体的年龄、文化、职业存在直接影响。年纪轻的人和文化程度高的主体一般更易于接受和响应政府的宣传和号召,同时比较益于接受新事物。一般有固定工作的上班一族在工作单位和生活地方的双向宣传和影响下,也比较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接受垃圾分类的习惯。这三个分类人群中还有两部分主体,一是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在进行垃圾分类,但是不能够做到彻底的垃圾分类,那么对垃圾分类工作也是有一定隐患。二是认可垃圾分类但是行为和认知完全是两条平行线没有形成统一,一般表现为只做表面上的分类工作,实际操作中存在天壤之别,或者说根本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分类工作。人是城市的创造者,也是城市风险的根本源头。治理与防范城市风险,需要对城市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特别需要对人的身心与行为进行启蒙、约束与治理。[1]

从这两部分主体看,主体的漠视是主体性原则的缺失,也是主体责任和道德的缺失。从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和道德的缺失可以看见的是城市主体的缺失,对整个城市发展来说是主体缺失是城市风险中风险较大的一点。城市主体是城市发展的主力,城市的生态性必然也离不开城市主体。城市主体性缺失的风险是主体只按照个体的期望发展,没有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出发,必然造成城市发展失衡的风险。因而关照不同的主体,关注不同的主体意识动态,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分类关注和帮扶,从人力、物利、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帮扶,是城市的主体性统一和谐的基础,也是城市风险减低的最有效的举措。“柔性干预就非常适合培育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行为”。[2]城市主体性的和谐可以更有效的开展垃圾分类等城市建设工作,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性。

(二)从垃圾分类的影响客体看

垃圾分类的执行效果主要与居民的生活环境、政府宣传及执行力度有关,也与垃圾分类工作设置的人性化有关。看见周边其他人或其他小区的人不分,感觉自己白分了。其他当中多为外地人,经常是住在城郊村,工作在城里,流动性较强,因而宣传知识不能及时有效的接收到。垃圾分类设置的不人性化,导致居民对分类工作的不赞同和不支持。同时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如果没有真正实施到位,只是做一些表皮工作也会影响到垃圾分类的客观成效。垃圾分类工作抛开居民这一有效主体来看,生活环境、分类设置人性化、政府宣传执行力度这些客观因素也是影响垃圾分类彻底性的重要因素。

垃圾分类中客体实施与主体适应的不匹配性是城市风险潜在影响的重要因素。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也应该是相关客体如生活环境的文化氛围构建、分类政策制定的人性化、政府宣传执行力度等的匹配性。“加强环保责任伦理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激励尽责与惩罚失责的长效机制。”[3]居民生活环境中文化氛围的构建是邻里关系融洽、社区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而文化氛围的缺失导致城市涣散,居民意识形态落后,与政府相关工作对接也不在一个频道上,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则很难推进,城市客体风险也是不可避免。所以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不彻底是客体因素的潜在风险所在。所以应该通过社区文化氛围的构建,垃圾分类政策的人性化设定和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强有力的宣传力度才能有效化解。

猜你喜欢
金东区金华市垃圾
金华市南苑小学简介
“5+X”学精神 走“新”更走“心”
浙江金华金东未来教育先导区专家委员会成立
垃圾去哪了
王芳作品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6
金华金东区“最美乡村”骑行绿道建设调研
把报道做“正”,把新闻做“亮”,把传播做“热”——金报集团金华市2018两会报道回望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28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