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在缓解就业难问题上也发挥了主要作用,我国政府税收大部分来源于中小企业。但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借入资金成本高,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内部融资等来筹集其所需要的资金。中小企业是当今我国经济体系当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国民经济适度增长,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融资缺口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1]。
在我国,各类银行所提供的贷款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其中大部分的银行贷款为短期贷款,所借资金大部分都是作为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开支,而中小企业内部所积累的资金绝对多大部分通过非法筹资得来,随时面临着资金风险。资金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尤其对于一个经济实力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1.从金融市场角度来说
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健全,金融制度不够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偏高。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也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信用等级低,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我国大多数银行在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时有诸如流动性,负债率,资金使用方向和回收期的要求。而且银行在面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的资金需求时,要求较松,条件宽松,容易产生逆向选择,越是需要资金的企业越得不到资金,相反信用等级越高,融资需求越少的企业越是能得到资金,则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从银行角度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不足,特别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如传统的四大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不够重视,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即使提供资金也更倾向于面向大型企业。而民间地方性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也不会将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之一。并且伴随着中国巴塞尔协议的出台,严格规定了银行面向企业提供贷款时所需要满足的条件,所以银行通常不会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3.从企业角度来说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真正原因在于受企业规模所限,我国中小企业本身的经营范围狭窄,利润来源范围狭小。我国中小企业明显缺乏风险防控意识,科技创新能力低,缺乏完整和统一的财务监管系统,财务数据可信性和真实性不足,信誉低,缺乏足够的担保抵押资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有关数据,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集中于传统的初级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涉及范围小,企业经营规模小,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些企业若想扩大经营存在着资金和技术限制。第二,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誉普遍较低,没有健全和完善的信用管理系统。第三,我国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和无形资产远低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而我国银行在提供贷款时普遍要求提供足够的资产抵押,而现有的中小企业是无法满足这些贷款条件的。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外汇占款的迅速增加,引起了我国市场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伴随着我国近些年来。金融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影子银行的发展和金融创新,使得传统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日以削弱。2013年,为了增加市场短期流动性,优化市场资金配置,缓解我国短期资金市场利率波动,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与创新型货币政策相比,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依靠对货币供应的调节来影响宏观经济[2]。最近几年来,伴随着全球大多数国家放弃量化宽松政策,我国货币管理当局逐渐由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向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转型。
1.有利于增加市场流动性
常备借贷便利是一个典型的短期货币政策工具,其功能主要在于增加银行体系内短期流动性,调整流动性结构,在保证流动性总量未增加的情况下,解决市场短期流动性不足的问题。2013年第三季度央行分别在公开市场进行了金额分别为170亿、2370亿和2160亿的逆回购,同期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为3694亿、4200亿、3890亿。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中国人民央行透过常备借贷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从2017年下半年来,在市场中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市场利率上升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逆回购力度,扩大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规模,缓解了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引导我国市场利率继续下行。从整体上看,在公开市场操作仍是中央银行调节流动性的主要工具的条件下,常备借贷便利也成为了央行调节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工具。
2.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央行在推出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之后,央行通过将市场体内的流动性供给与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活动相结合,通过政策配合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调整我国经济结构上面的作用。增加银行体系对社会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是间接引导市场资金流动,相比之下,抵押补充贷款对引导市场资金流向的作用更加明显。抵押补充贷款的作用对象主要是我国三大政策银行,也就是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目的是为这些政策银行提供时间长,成本低的资金,以发挥它们在支持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进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3.有利于减少市场中长期利率波动
常备借贷便利可以十分显著的降低市场利率波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利率上限走廊的作用。抵押补充贷款政策工具的运用具有降低国民经济关键和薄弱环节融资成本的作用。为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这些领域的资金投放力度,实现降低微观经济主体中长期融资成本的政策目的,我国货币管理当局不仅放宽用于抵押的信贷资产的范围,而且还利用政策工具将抵押贷款利率限制在较小的波动区间内。
第一步: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流动性需求向中央银行申请流动性,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一对一进行交易,精准投放流动性,其交易范围较广,几乎包括大中小型所有金融机构,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影响我国金融机构放贷决策,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3]。
第二步: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不足,超额准备金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放贷需求。企业因资金不足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小于需求,银行会提高贷款利率,压缩需求,能够承受高利率的企业获得贷款,反之不能承受高利率的企业无法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第三步:常备借贷便利工具推出之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即时的需要,以评级较高的资产为抵押申请贷款 ,提高银行体系内的短期流动性,银行体系内可以用于放贷的资产数量增加。
第四步:银行体系内资产数量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走廊上限的指导,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下降,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对中小企业进行放款,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中小企业可以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资金。
第五步:同时,在利率上限走廊的影响下,常备借贷便利工具还将影响市场上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投资消费行为,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影响我国的总产出,最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存在常备借贷便利工具利用市场利率调节货币市场利率机制不够健全,传导机制不够健全、常备借贷便利工具内生的套利风险显著和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等问题[4]。据此我国政府应确定常备借贷便利工具操作目标利率,引导市场短期利率的形成,健全我国利率走廊上限机制,进一步扩大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主体范围,不断提高宏观审慎评估的水平,加强对贷款工作的监督力度,不断改进监测和评估工作,使资金真正流入到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