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挥艺术实践研究
——以《长恨歌》的合唱指挥为例

2021-01-16 03:53王一凡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长恨歌手势演唱者

王一凡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合唱艺术区别于其他声乐艺术之处既在于其侧重表现的是声音的共性,同时也在于其对指挥的依赖性较高。作为声乐艺术中表现形式较为高级的一种,合唱艺术带给听众的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多声部的生灵契合的艺术感受。在合唱艺术中,每个演唱者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彼此之间需要默契配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然而每个演唱者都有其独特的音色、演唱习惯、音量等等,并且不同的演唱者在乐感,以及对于音准、节奏、时值的把握方面也不尽相同。换言之,即便是默契的合唱团,其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独立的演唱者组成的,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合唱艺术又极其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强调不同音色之间的完美配合,以及音准与节奏的完美统一,因此,在合唱艺术之中便有了指挥这一角色。一名优秀的指挥对于合唱艺术而言绝不仅仅是组成部分这么简单,其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合唱艺术的灵魂。《长恨歌》是我国声乐史第一部清唱剧,其诞生于“九一八”事变的次年,由著名爱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黄自先生作曲,中国音乐歌词拓荒者之一的韦瀚章先生作词。这部作品在我国声乐史上有着很特殊的地位,也是一部从指挥实践角度而言很值得分析的一部作品[1]。笔者曾有过几次指挥《长恨歌》的实践经历,现根据亲身实践经历,对这首伟大作品的指挥实践做出分析和探讨。

一、指挥的意义

指挥是合唱艺术的灵魂,对于合唱艺术而言,没有不合格的合唱团,只有不合格的指挥。在合唱表演过程中,指挥不仅仅负责对节奏、速度的把控,同时还要根据乐曲的情感来合理控制演唱声音的强弱。可以说指挥是音乐艺术的再创造者,其在合唱表演过程中的作用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对创作者所追求的音响效果及艺术情感进行还原和再现。作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其首先应充分理解合唱歌曲,对歌曲的总谱有一个宏观把控。这样在合唱表演时,指挥会比演唱者更快地进入到音乐情感之中,用自己的理解来调配相应的演唱者来表现音乐的旋律与情感。其次指挥应充分了解合唱演唱者,了解每一位演唱者的音色、演唱习惯等等,这样其便可以调配最为合适的演唱者来表现相应的旋律片段,以使合唱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

二、合唱指挥的动作要领

1.起拍

起拍发生在合唱演唱之前,是合唱表演的开端。起拍预备姿势为双手齐胸举起,手指自然弯曲,手掌向下。从这一刻开始,所有演唱者以及伴奏乐团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到指挥的双手上,直至合唱表演的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指挥要根据合唱歌曲音乐形象的不同做出不同的手势,通常而言,对于气势恢宏,情感热烈的乐曲,指挥会选用更加具有力度之感的手势;而对于节奏相对平缓、情感相对柔和的乐曲,指挥应选用更具柔和质感的手势。在处理节奏欢快、情绪活跃的乐曲时,指挥的手势应以更具跳跃感的手势为宜,这样更容易表现出乐曲旋律与节奏的颗粒感和跳跃感。

2.收拍

收拍与起拍为合唱表演的两个端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完美的收拍可以将合唱表演过程的艺术效果推向极致。相反一个不甚完美的收拍也可以让合唱表演的艺术效果大打折扣。较比起拍而言,收拍的难度相对较高。起拍时演唱者及伴奏乐团的注意力相对集中,且均集中在指挥身上。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合唱表演和伴奏,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下降的情况。这时作为指挥,不仅要全程对演唱及伴奏的每一个细小的部分都有着高度的关注,同时也要在乐曲接近尾声时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收拍之前同样也存在着预备拍,通常在乐曲结束之前的某一个位置,指挥要根据不同乐曲的不同结束方式,给予演唱者及伴奏一个预备结束的信号,这一信号手势需要根据乐曲结束音的快慢、长短、强弱来确定,这样才会保证乐曲可以整齐划一地结束,从而确保合唱表演的艺术效果达到最佳。

3.主动拍与被动拍

所谓主动拍指每一拍的拍点,而被动拍则指拍点之间的反射动作。通常在指挥过程中,在每一拍的拍点来临之前,指挥都会做一个预示的动作,这个动作相对舒缓、柔和,而在后续的拍点上,指挥动作则会相对加快、加重,以突出节奏。在实际合唱表演过程中,指挥不会在每一个拍点上进行主动拍击拍,因为指挥的全部意义并不在于控制节奏,过于密集的主动拍击拍指挥让整个指挥过程看起来像是在打节奏。通常指挥都会遵循“随旋律而动”的原则,在没有音乐时,指挥不会做出任何可以表现主动拍与被动拍的指挥手势,而在有音乐时也并不是完全在强拍做出主动拍指挥手势,在弱拍做出被动拍手势,而是会根据具体的乐句,具体的音乐情感、形象等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换,因为指挥的主动拍与被动拍并不是在指挥音乐的强弱节奏,而是在指挥音乐情感的表达,以及合唱艺术形象的塑造。

三、《长恨歌》合唱的艺术特点

1.色调

《长恨歌》由七部相对独立,却又联系紧密的作品组成,整体色调是悲凉和凄婉的,旨在凸显一个“恨”字。这首合唱作品由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乐章便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部分的合唱采用的是混合四声部合唱,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这部分演唱力求表现往事不复、繁华不再的唏嘘之意,为整体音乐印象蒙上一层悲伤和哀怨的色调[2]。而在《六军不发无奈何》之中,重点表现悲愤的色调。这部分用了男声四部合唱,旨在表现全体将士怒气冲天,不杀杨贵妃不发兵的悲愤情绪。在表达悲愤情绪时,合唱需要的是一股慷慨的气势,而在随后的“怨君王没个主张,宠信着杨丞相”这一部分时,演唱又要融入一丝哀叹,将声音色调转暗一些,减少刚刚在表达悲愤情绪时的顿挫感觉,加入一些悲伤无奈的长叹之感。

2.艺术形象

音乐形象是合唱歌曲创作者在创作歌曲时对于音乐整体所能够呈现出来的感触和认知而进行的定义。《长恨歌》之中的每一个独立乐章都有其独立的,风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在合唱中,每一个乐章的音乐形象不仅决定于其本身的内容与情感,同时也决定于合唱表演的二次塑造。以《山在虚无缥缈间》这部分为例,这首女声三部合唱采用的是纯民族五声调式,旋律素材来自于《清平调》。这部分合唱着重表现的音乐形象可以用安静祥和、如梦似幻来形容。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音色的优美恬静,将气息和情绪尽量沉淀下来,营造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感。同时在声音配合方面也需要中音与高音完美配合,形成一种虚无和空灵的音乐氛围[3]。

3.艺术情感

合唱作品中,艺术情感的表达需要以声音的表现力作为载体,卓越的声音表现力将会让合唱歌曲的艺术形象更加立体,也会让蕴含于作品之中的艺术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艺术情感是沟通听众与作品之间的桥梁,缺乏真挚艺术情感的作品无法深刻打动听众,而没有良好声音表现力,合唱也无法让听众体会到作品之中的艺术情感。《长恨歌》的艺术情感是极为丰富的,不同的乐章所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但不论是何种情感,其真其挚都是足以打动每一个悉心聆听的听众的。以《仙乐风飘飘处处闻》这一部分为例,该部分着重表现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嬉笑作乐的场景,展现的是一幅歌舞升平、奢靡荒诞景象。这部分的声音表现要以柔美、轻盈为主,既要保证演唱时气息充足,又要保证情绪的饱满,同时也要保证饱而不张、舒缓有力[4]。而《七月七日长生殿》则重点表现情感之中的危机,为后续《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危机加剧做铺垫。及至《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山在虚无飘渺间》《此恨绵绵无绝期》四部分,则重点表现悲、恨等情感,同时抒发一种无穷的恨意,将整部合唱作品的情感推向高潮。

四、《长恨歌》的指挥实践

1.拍点的处理

拍点分舒起拍点与激起拍点。舒起拍点适用于表现静谧安逸、柔和婉转的乐章部分。而激起拍点则适用于情绪激进、高亢,节奏紧张的乐章部分。在《长恨歌》第一部分《仙乐风飘飘处处闻》和第二部分《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指挥中,舒起拍点应用较多,如“宛似菡萏迎风”一句,指挥在此弱起句之前要给予舒起拍点预示,让女低音先舒缓而起,然后其他声部在交替进入。指挥这部分时尤其要注意女低音进入的时机和姿态,避免破坏这部分的柔美和流畅之感[5]。

而在《渔阳鼙鼓动地来》部分,指挥则多使用激起拍点。这部分艺术情感一改前两部的柔美低缓,而是以激进、铿锵为特点,意在表现一种危急感。在指挥这部分时,指挥首先要将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从前两个乐章的情绪之中抽身出来,继而要通过指挥手势,也就是激起拍点的使用来将合唱演唱者的情绪调动起来。指挥通过清晰有力的激起拍点手势,将音乐情感不断向上推,意在塑造“长安危急”的紧张画面。

2.起拍与收拍的处理

起拍分为强位起拍和弱位起拍两种。强位起拍指的是在强拍位置上的起拍,弱位起拍则相对应强位起拍,为弱拍上的起拍。如在第一乐章《仙乐风飘飘处处闻》之中,整起拍部分多使用强位起拍,指挥在注重动作的力度的同时,也要考虑该乐章的整体风格。因此,在指挥这一乐章时,对于强位起拍的处理要注重动作的流动性,在适当保持手臂和手腕张力的同时,也要注意整体动作的柔和,给合唱演唱者以渐强的信号,同时也要格外注意把控演唱者的气息释放,结合连贯的旋律,营造一种绵绵不绝而又层层递进的音响效果。

在这部分乐章中,同样存在着许多的弱位起拍,在处理弱位起拍时,指挥同样要根据音乐整体风格而进行手势的调整。但由于这部分乐章的风格以低缓、柔和为主,因此,在指挥过程中要重点把控演唱者的演唱速度,同时也尽量控制好演唱者的情绪。

在收拍时,不论是音乐行进间的收拍,还是音乐结束之后的收拍,指挥都要给予充分的提示,在收拍前控制好演唱的速度、力度、情绪等等,当收拍到来之时,可以以一个完美的方式收拍。如在指挥《渔阳鼙鼓动地来》乐章的第三部分时,由于这一段的再现段即是结尾段,而此时的音乐情感正是极为饱满的时候,通常在指挥这部分时需要指挥动作幅度稍大一些,凸显音乐情感的激昂。这时指挥既需要做好音乐情感的把控,同时也要为即将而来的结束做好准备。通常在唱句“怎料他边臣反”开头时,指挥就要做出准备收拍的预示。因为这时音乐情感正在最为高潮的时候,声音气势也是最为恢弘的时候。而这部分合唱所追求的效果便是高位强收,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因此,指挥在做出收拍预示之后仍要继续运足大臂力量进行指挥,然后在乐曲的最终以一个强有力的手势将整首乐曲彻底收住[6]。

3.音乐记号的指挥设计

音乐记号中最为常见,也是应用最多的便是渐强和减弱的记号。在《长恨歌》中,渐强记号的使用颇多,如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便是如此。这部分在整部作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音乐情感渐渐推向高潮的阶段。前两乐章旋律以低缓柔和为主,旨在为后续发生的“恨”做铺垫,而第三乐章,正是这所有变化的开始。指挥在处理这一乐章时要特别注意几个重点的渐强符号和力度符号的处理,要在这些音乐记号部位将演唱者的情绪调动起来,将音乐情感一点一点地推动起来,为后续的几个乐章做情感方面的铺垫。

除力度符号之外,指挥还要特别注意速度标记符号。在《长恨歌》中,速度记号应用得非常广泛。如在第四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中,Allegretto标记为小快板的意思,要求速度为108上下。当看到这个标记时,指挥要立刻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速度概念,在预备拍时做好提速和降速的准备。通常在实际指挥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速度标记符号的提示,同时也要注意音乐的情感以及演唱者的情绪,让合唱的音响效果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在速度与力度记号之外,《长恨歌》合唱指挥过程中还要充分注意情感类的记号。这首合唱作品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其讲述的故事十分完整,同时也因为其所蕴含的音乐情感十分丰富。在实际指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情感标记符号来恰当控制声音色彩,从而让整体音乐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

五、结语

《长恨歌》是我国声乐艺术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艺术作品,这部清唱剧细腻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丰富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奠定了这部作品的艺术地位。对于这部清唱剧的指挥不仅要求指挥者具备熟练的技术,同时也要求指挥者具备良好的艺术理解力,能够在实际指挥过程中有效控制演唱者的声音表现力和声音色彩,在拍点、拍线、起拍、收拍等细节处理方面力求完美,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这部合唱作品的艺术效果发挥出来,才能让听众感受到蕴含于作品之中的真挚情感,才能将作品的艺术魅力传播出去。

猜你喜欢
长恨歌手势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挑战!神秘手势
长恨歌
胜利的手势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兰峪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