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丹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要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到来必定会带来新的使命、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而当代的毕业生对于新时代来说是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力军。新时代大学生的显著特点以及受到多方面的障碍因素制约,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观念、价值取向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就业观念以及在高校人才培养期间如何培养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是推动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
对于高校而言,95 后、00 后的同学已是校园中的主力军,习近平点评“95 后”毕业生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新时代毕业生他们确实个性鲜明、思路眼界开阔,勇于尝试和 创新,同时在新时代新产物的作用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是也容易被不主流的思想所左右、他们强调自我意识的形成,但也容易造成自私的不良后果、他们个性独特但有时过于追求个性化。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巨大的社会变革、开放的文化氛围、飞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对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影响较大,他们在择业时所呈现出来的价值理念有着不同于前几年毕业生的鲜明特点。
新时代大学生与80、90 后毕业生相比,处在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怀疑的精神。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学生们接触的信息多了,所产生的认知也会随之提升。根据调查,现在的毕业生在考虑自身就业中,除了会考虑就业城市、工资报酬、就业单位性质等因素,多数学生更多考虑到的是企业行业与个人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在工作中较看重的方面多数学生选择了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在访谈调研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表示更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若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会选择辞职或跳槽,而不是解决问题,这些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会选择毕业后一边打工一边旅游,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模式已经不再是所有人的第一选择,新的工作模式的到来,比如直播网红、微商、自媒体工作者等,对传统的职业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理念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
就业价值理念是毕业生对于就业意愿和选择,它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学生的个体主观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开始悄然改变,农业院校的大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甚重,学生借钱买高档手机、化妆品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消极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价值观,而不良价值观的形成又与学生的就业选择和价值判断产生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因为农业行业工作单位大多数是在农村或者偏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基层或者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反而一线城市成了首选。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农业行业人才缺口与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种矛盾的凸显,说明了当前高校培养的人才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业类院校的高校在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引导上做的并不到位。虽然每所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效果却不明显,以理论讲解为主,针对特定专业的精细化指导不够,缺乏教学互动,也缺乏系统的毕业生职业生涯体系指导,导致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家庭教育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就业选择,比如父母的职业、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等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就业价值观。对于目前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多数孩子都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家庭并没有较重的经济负担,不需要毕业后急需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求学或者依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家庭来说,本来父母就是农民,他们并不希望孩子将来还会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读大学能够使孩子获得一份“体面而轻松”的工作。
新时代的大学生出生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见证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更愿意将兴趣作为职业选择的标准。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农村拥有一份高薪水的工作,因此对下基层、回农村、薪酬较低的工作岗位不感兴趣。另外,由于网络媒体的普及,微博、微信、电商等平台催生了网红等媒体职业者的出现,大学生在接受这些讯息与新的职业类型后,更加看重自由对自己生命的意义,也随之出现有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类型的时候倾向于自由职业和网络媒体工作者。
在学生层面,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巨大的就业压力,首先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会端正心态与学习态度,学生应当摒弃专业偏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养成规划意识,学生要认识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自己性格、兴趣、价值观的探索,来规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从而达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标。最后,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平时应当积极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参与活动中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力,提升自己的情商、智商、逆商,大学期间为毕业求职做好知识、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助力自己顺利进入职场。
家庭教育贯穿在同学们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在家庭生活教育中,父母应该给孩子输送正能量,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其次,农业院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父母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不要一味要求学生按照父辈的意愿从事稳定、体面、高薪酬的职业,在子女择业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在情感上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引导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能够最大化的发掘自我价值。最后,父母应注重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独立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对就业创业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可以建立梯队式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采取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规划意识的培养和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养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意识。经过两年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选拔一些专业资历较深的教授或者副教授,资历较深的教师看待分析问题的深度可以帮助同学们做出更加切合实际、更正确的决策。其次,对于二级院系来说,应该依据学院专业的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良好衔接。最后,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为农业生产一线发展服务的,学校应该通过专题讲座,或者邀请优秀毕业校友,教育学生要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兴旺结合在一起,营造学农爱农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大学生在社会发展的影响中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择业是就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中,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供多种的就业吸引政策,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帮扶。同时应当加速健全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适当增加就业机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去基层、去一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形势下,依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应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机会支持,为学生提供培训的机会,完善创业的优惠政策和税收政策,完善毕业生创业的保障体系。
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了青年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它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总之,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价值取向是学生择业观的一个形成过程的一个反映标准,择业观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人生途中的指南针,为学生的未来前进指明了方向,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明确方向,做出合理的决策,使学生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相结合在一起,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实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本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