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艳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师德师风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个人思想以及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事关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大局,而且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我国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不适应问题,积极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积极尝试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不断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高校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成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的“智囊团”;另一方面,高校为了开展教育实践,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必然需要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创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
一方面,相对学校而言,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能更直接、更主动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和能力标准等。企业不仅需要了解社会可供选择的成型劳动者,更需要积极向前延伸参与到劳动者的前期培养中。因此,企业在专业共建过程中要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教学大纲研制、课程实施监督管理、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来实现等问题,都需要高校积极主动思考。高校必须积极主动了解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按照“成果导向”理念改革和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课程体系,有效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等活动。
通过专业共建,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设施、场所,使学生切实感受企业的现实工作场景,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行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实践技术支持和保障,实现真实模拟或实际操作。学校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担任双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行业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管理创新、产品研发等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使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校企双方师资的师德师风水平在共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受社会委托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一般而言,会更加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但相对于学校而言,共建专业企业方在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另外,由于近年来线上教学资源在校企共建专业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使得教师在课程选用、教学质量监管方面没有受到充分关注,出现行业企业师德师风管理的空白地带,进而影响到共建专业的育人质量。因此,校企共建专业的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应该引起合作双方乃至社会的充分重视。
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任务的重要保障。行业企业相较于学校方师资最大的优势在于熟悉行业企业生产、运营实践。行业师资专业实践能力强,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行家里手,在学校暂时不能培养和拥有足够数量的校内双师双能型师资的情况下,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在校企专业共建实践过程中,学校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企业方现实实践条件保障、高校人才优势的发挥等问题,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不仅是对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种育人理念的要求。由于企业方师资一般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培养和训练,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认识、对教学育人规律、理念的了解和研究都有所欠缺,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自然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发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因此,重视并加强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十分必要。
在校企专业共建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校企双方的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到校企双方师资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行为,进而影响到共建专业的育人质量。在目前的专业共建协议或约定中往往对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内容缺乏明确约定或关注。相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学校对校内师资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课题申报等方面都会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的关注和考量指标,也有相对健全的制度规范。而企业方很少会将教师师德师风指标纳入到各类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也很少会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到师德师风建设整体规划和行动中,在教学质量监控中没有形成相关的信息反馈和教学质量改进提升闭环。在校企专业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由于学校应发挥的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优势和主导作用发挥不力,与企业方相关信息沟通不畅,几乎很少能参与到企业方师资的准入把关、培养培训中来,进而导致对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状况及失范现象、情况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随着线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普遍应用,很多校企共建专业都选用线上课程资源用于教育教学中。然而目前线上课程资源制作渠道和开发机构鱼目混珠,对任课教师在课程中传递的价值引领和教师的榜样示范缺乏严格筛查,学校和企业在教师使用这些教学资源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质量监控有漏洞等问题,导致这部分课程的任课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缺乏监管。
为实现合作育人目标,必须实现共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关注,也是实现校企共建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教育行政部门、校企双方都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多元育人模式下的校企双方师德师风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主动将校企双方师资的师德师风建设统筹规划,从教师选拔、培养培训、监督评价等环节给与指导,实现全程参与,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多方齐抓共管、协同建设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多元育人的教育模式创新。
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合作,将校企共建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企业考核、学校专业认证、教学评估、专项考核指标体系中,发挥好在企业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在校企双方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高校作为专门人才培养机构,有着天然的优势,应该发挥主导作用。1.在认识上修正合作目标偏差。高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校企沟通渠道,进一步明确专业共建的目标任务,在合作实践中不仅关注学生怎么学,还要关注教师怎么教;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创新实践本领增强,还应关心学生的品德修为、使命担当、敬业奉献、家国情怀等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2.统筹规划校企双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育人者先受教育,共建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首先应该解决教师的成长发展,关注校企共建专业师资的成长和发展,从而统筹规划校企双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成校企师资在业务能力上各取所长,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好合作育人氛围;3.发挥高校教学环境优势,加强对企业方教师师范教育能力和育人理念培养培训,提升其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教师个人修养和育人指导能力的提升。
校企双方应进一步规范校企共建专业管理工作,在专业共建协议或约定中明确将校企双方在师资择优推选、培养培训,监督考核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注重提高学生参与师德师风评价的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督导评价考核机制建设,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关注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合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双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加强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1.严格校企共建专业教师准入制度。除了具备基本的育人能力,校方教师尽量应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或行业企业在岗研修经历,企业方教师除了所擅长的行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还应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师范技能);2.建立校企师资定期培训制度。校企双方不仅要在育人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更应为了协同育人实现师资互助培养。为此,要建立校企师资边干边学、互学共助的模式,营造校企双方师资的多元交流协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师资培养培训;3.建立多元评价和全过程考核的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体系,积极营造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评价和学生参评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对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师德师风评价,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和总结,用好评价反馈结果在师德师风反思和提升中的作用,形成师德师风监控考核闭环;4.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校企双方要明确师德师风在校方师资职称评定、评优晋级、绩效发放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建立清晰的奖惩制度;5.在校企共建专业中育人过程中,加强对引进的第三方开发的线上课程资源的严格筛选。本着谁引进谁负责的原则,始终把师德师风示范和价值引领放到首位,兼顾好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通过健全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监督管理机制,防范线上课程资源师德师风监管漏洞,实现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共建育人目标。
校企专业共建协同育人的关键在师资,师资的首要素养就是师德师风,因此,对于专业合作共建校企双方而言,应该重视并加强双方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合作,实现育人者先育己。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这是切实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