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翠幸
(中央蚕桑研究中心,河内市 100803)
白僵菌(beauveria),属半知菌纲,链孢霉科,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虫生真菌,也是家蚕白僵病的典型病原菌,对家蚕致病力强。近年白僵病在太平省(Thai Binh)、安沛省(Yen Bai)、林同省(Lam Dong)等部分蚕区的暴发和流行对蚕业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1]。
白僵菌寄生于昆虫体后,虫体变坚硬,体表长有白色的菌丝层,通称为“白僵病”[2]。白僵菌的菌丝在13~36℃均能生长,21~31℃生长旺盛,以24℃最为适宜,30℃最适于孢子的产生,孢子萌芽最适宜温度与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相同。低湿度有利于孢子的形成,湿度以25%~50%最适宜,过干过湿均不利。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都需要高的相对湿度,以100%最为适宜,而95%时孢子发芽率显著降低,湿度90%以下则不利于孢子萌发。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缓慢,但菌落较厚。此种菌落经过一个阶段的光照处理后,大量形成孢子,其孢子产量比光照条件下多。氧气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在供氧不足或通气不良的情况下,孢子产生数量反比供氧充足时更多[3]。
真菌通过寄生在家蚕血细胞和体腔等各组织细胞的细胞核中,进行大量的繁殖,对蚕业生产的危害表现为出现不眠蚕、蔟中死蚕或死笼茧等。每年白僵病在越南各个蚕区均有发生危害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该病对蚕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为30%~35%[4]。家蚕白僵病在家蚕幼虫饲养期给蚕农造成的灾害性危害,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影响蚕业发展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研究白僵病防治,在2017—2019年期间,笔者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等方式,调查了越南主要蚕区白僵病发生的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做出分析,提出防控白僵病的措施,以期为保证蚕桑生产的顺利进行和避免白僵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3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数据,每年全年调查。
越南国土面积狭小,分北、中、南部3个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这3个区域都有蚕业生产,但养蚕时间不同,养蚕条件和蚕品种也有差异。北部的4个季节中,春、夏、秋季均适合养蚕,以夏季养蚕量居多,夏季蚕茧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0%,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只适宜饲养少量多化性品种。南部养蚕主要集中在旱季和雨季饲养。本文选取了南部和北部蚕区同时进行调查。选择越南蚕业区域分布有代表性的3个省份:北部蚕区太平省(Thai Binh)和安沛省(Yen Bai),南部蚕区林同省(Lam Dong),每个省选20个蚕户,每个蚕户选5个位置调查蚕病发生情况。
1.2.1 太平省(Thai Binh) 太平省位于越南北部,在河内的东南方向,距离河内110 km。太平省面积为1.542 km2,全境位于北纬20°17′~20°44′,东经106°06′~106°39′,大约有1 200个养蚕农户,桑地面积为1 500 hm2,从2月底开始养蚕,一直到11月中旬结束。
1.2.2 安沛省(Yen Bai) 安沛省位于越南西北部,面积为6 887.7 km2,全境位于北纬21°24′~22°16′,东经103°56′~105°03′,大约有1 600个养蚕农户,桑地面积为3 000 hm2,从2月底开始养蚕,一直到11月中旬结束。
1.2.3 林同省(Lam Dong) 林同省位于越南的南部,在林园高原的中间,面积为9 764.8 km2。全境位于北纬11°57′,东经107°20′~108°32′,林同省南面为胡志明市(Thanh pho Ho Chi Minh),东面为芽庄海(Nha Trang),大约有5 000个养蚕农户,桑地面积为6 500 hm2,从4月底开始养蚕,一直到次年1月中旬结束。
在3个蚕区不同季节分别进行蚕病发生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家蚕白僵病发病时间和危害情况,不同品种间白僵病发病率的差异等。
采用现场走访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是把要调查的项目编制成问卷。选择越南蚕业区域分布有代表性的3个省份:太平省、安沛省、林同省,每个省选30个蚕户,每个蚕户选5个位置调查蚕病发生情况。将问卷发给被调查者,请蚕农如实填写、然后再回收、整理,通过归纳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在3年(2017—2019年)的实地调查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个省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由图1可看出,2017—2019年太平省的家蚕白僵病的发生时间均集中在每年的3—5月份。在3年当中,这3个月白僵病发病率平均为1.67%~2.97%。2018年的3月为这3年的峰值,达到4.12%。白僵病率发生率3年平均为0.60%。
由图2可看出,2017—2019年安沛省的家蚕白僵病的发生时间均集中在每年的3—5月份。在3年当中,这3个月白僵病发病率平均为2.13%~3.96%。2018年的3月是这3年的峰值,达到4.41%。白僵病发病率3年平均为0.78%,3月份发病率最高,白僵病的发病季节与发展趋势与同为越南北部蚕区的太平省相似。
由图3可以看出,从2017—2019年可看到在位于越南南部蚕区的林同省白僵病发病情况均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在这3年当中,这6个月的白僵病发病率平均为0.64%~3.67%,5和6月份平均发病率较高,为3.58%和3.67%。2019年的5月为这3年的峰值,达到4.14%。白僵病率发生率3年平均为1.29%。
2.4.1 3个地区的白僵病基本得到控制 2008年以前,越南家蚕白僵病危害严重,现在基本得到控制,发病率比以前有所降低,有部分月份极少有白僵病危害(表1)。主要措施是养蚕制种区做好了消毒管理工作,规范化管理桑园,每年在养蚕期间,蚕户使用消毒剂和蚕药进行消毒,所以养蚕环境条件和技术比以前好。
表1 越南不同蚕区2017-2019年白僵病平均发病率的情况 %
2.4.2 3个地区的白僵病发生呈季节性变化 由图4可更加直观的看出,在越南北部,因养蚕时间为2月下旬—11月中旬,白僵病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以3月份最多。由于南部养蚕的时间比北部晚,所以蚕病发生也比北部晚,发生时间为4月中旬—9月下旬,5月份发病率达到高峰,随后逐月降低。
通过3年的调查研究,笔者总结出越南北部白僵病发生时间主要为3—5月份,南部主要为4月—9月份,5—7月份最多;且蚕品种和化性不同,发病率也不一样,二化性蚕品种最容易发病,多化性与二化性杂交蚕品种次之,多化性蚕品种发病率最低。
3.2.1 自然条件对白僵病发病率的影响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越南北部蚕区家蚕白僵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南部蚕区白僵病发生时间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其中5—7月最严重。蚕区不同,白僵病发生率也不同。太平省白僵病为1.67%~2.97%,安沛省白僵病为2.13%~3.96%,林同省白僵病为0.64%~3.67%,这与养蚕的条件有关系,受各蚕区温度、湿度、光照差异影响,自然条件对养蚕很重要。越南蚕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如表2。
表2 越南蚕区的自然气候条件
3.2.2 蚕品种对白僵病发病率的影响 蚕品种是白僵病防控的重要因素。适合饲养的蚕品种与养蚕区的气候关系密切,有的蚕品种适宜高温多湿的季节和地区饲养,有的蚕品种适合暖和干燥的季节和地区饲养。以前在越南饲养的蚕品种大部分为多化性品种,主要结黄色蚕茧。现在由于养蚕的技术进步和蚕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桑园的面积近些年也有所扩大,蚕品种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在太平省蚕区由于农民均养地方土种,蚕茧为黄色,容易养,蚕茧质量低,农民养蚕的同时自己繁育制种,蚕种质量不好,因此除了白僵病,其他蚕病也发生严重。在安沛省大部分农民都饲养多化性蚕品种与二化性杂交蚕品种,蚕茧质量比多化性品种好。各地区由于蚕种品种不同,感染白僵病和发病危害的情况也不一样。常见的多化性与二化性杂交品种VC×LH、TM×LH和ĐSK×LH白僵病率比二化性蚕品种低,但夏天和雨季高温多湿时这3个品种的白僵病发生率亦较高。在越南蚕区,春季和秋季饲养的二化性蚕品种主要有BT1218、两广二号等,多化性杂交二化性的蚕品种主要有VNT1、VC×LH和ĐSK×LH,夏季使用的多化性蚕品种为TM、ĐSK和RVTB。其中主推的二化性蚕品种为BT218,由越南河内蚕业研究中心育成,两广二号从中国进口。越南各主要蚕区蚕种使用情况调研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不同养蚕区域使用蚕品种的类型也是不一样的,太平省每年饲养的多化性与二化性杂交品种占50%,多化性蚕品种占50%。而全国最大的蚕区林同省,由于养蚕的条件较好,全部都养二化性的蚕种。安沛省由于农民的养蚕观念保守、经验不足,所以采用的蚕种类型65%为二化性蚕品种,30%为多化性与二化性杂交蚕品种,5%为多化性蚕品种。现在越南一些常用蚕种有VC×LH、ĐSK×LH、BT1218和两广二号,其中二化性蚕种BT1218和两广二号是农户较常养的品种。
表3 各蚕区饲养不同化性蚕种的分布比例情况 %
从表4看出,多化性蚕品种白僵病发病率最低,其次为多化性杂交二化性蚕品种,二化性蚕品种发病率最高。
表4 不同家蚕品种的白僵病危害情况调查 %
3.2.3 蚕药对白僵病的防控效果 越南有关蚕病治疗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可推广使用的蚕药种类也较少。据文献报道,在夏天和雨季养蚕蚕户用KS4药剂防治白僵病可减少白僵病损失17.23%以上[5]。通过调查发现,林同省的白僵病危害程度比太平省、安沛省的严重,在生产上蚕药Papzol-B对白僵病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4]。从表5可见,越南常用蚕药主要为Papzol-B、KT1、VN1、VN2、VN3、KS4,而漂白粉和福尔马林作为消毒药物防治蚕病。Papzol-B由林同研究农林业中心生产,目前在林同省大部分养蚕农户都使用Papzol-B防治白僵病和绿僵病。KT1、VN1、VN2、VN3、KS4由河内蚕桑丝研究中心配制,防治白僵病效果很好。
表5 越南蚕药的使用情况调查
另外,蚕业生产还使用进口消毒药、蚕药、抗生素药、抗寄生虫药和激素药等,这些药品生产于中国广西、浙江、湖南、江苏等省份,如红霉素、天蚕蝇溶液、甲醛溶液、三氯异氰脲酸粉、蜕皮激素等。
通过3年调查,笔者基本掌握了越南的白僵病发生和流行情况,包括白僵病发生的时间、季节特点、规律和常用蚕药等,这对越南蚕桑的安全生产和白僵病防控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生产指导意义。结合越南蚕桑生产实际可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根据越南不同养蚕地理位置、饲养季节和不同的蚕期,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严格的养蚕卫生消毒制度,经过大量的宣传培训后,让蚕农在整个养蚕过程中,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减少蚕病造成的损失。
养蚕需要一个干净清洁的外界环境,在养蚕区内要建立健全的环境卫生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大家,特别是对养蚕户周围的环境卫生严格要求及对病蚕和带病蚕沙采取深埋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病原的扩散,而且还可以帮助蚕农改善生活环境,养成保持环境卫生清洁的习惯。
小蚕共育是为了培育小蚕,提高蚕群的整齐度,方便农民操作管理和减少病虫害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提高养蚕整体质量水平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小蚕期是集中饲养的,如果某一间共育室染病,就意味着在此共育的所有农民饲养的蚕都有可能染病,进而扩大了蚕病发生的危害,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小蚕共育的饲养质量。
对已发生白僵病的蚕室,要严格隔离病原,控制病原的扩散和二次传染。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和消毒,把怀疑有病的蚕与健康蚕分开饲养,并用生石灰粉和消毒剂全面消毒,将病蚕和带病蚕沙作深埋处理。笔者实地调查发现目前越南蚕区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分为石灰、含氯消毒剂、醛类消毒剂、含硫消毒剂等[6]。蚕户用KT1、VN1、VN2、VN3在生产上对防治白僵病效果更好,可每天用生石灰、KT1、VN1、VN2、Papzol-B进行蚕体蚕座消毒1~2次,将VN3和KS4给蚕添食可以控制蚕病的繁殖和蔓延。福尔马林由于对人有毒,影响人体健康,应少用于蚕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