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导师的定位、指导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1-01-15 14:07邓张升邓立治王丽红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指导定位

邓张升 邓立治 王丽红

[摘 要]文章针对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定位与目标,指出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创新创业导师应提供创新创业价值引领、传授创新创业知识、辅导创新创业项目、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同时指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的提升路径有:增强创新创业感知,加强创新创业研究,丰富创新创业实践,密切与创业学生的互动,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事求是。

[关键词]创新创业导师;定位;指导;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52-04

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师资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下文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经过这几年的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日益壮大。总体而言,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实践型、学术型、教学型、大赛型、咨询型、培训型。导师来源很广,包括专业教师、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团委干部、辅导员等。不少高校面临的困难是,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缺乏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专业学科不系统、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创业导师数量有限、导师无法形成团队合力、缺乏创业经验、教学方式陈旧等。

其实,高校教师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而且能够带出敢闯会创的学生。因为创新创业的根本评判标准不是教学科研,也不是融资金额,而是市场。高校教师需要对创新创业生态有清晰的认识,并对自身有合理的定位,不断掌握指导的技能,这样才可以提升自身的指导能力。

一、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定位与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导师是创新创业生态的一部分,在明确自身的生态位后,方能对自身的目标做出定义。

(一)创新创业导师定位

1.从创新创业生态位角度分析

创新创业生态是整个社会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元素有机结合的一个系统。这个生态分为六大组成要素,(1)非生物成分,包括创新创业硬件,如实验室、创客空间、孵化器和创业园等;(2)生产者,包括创新创业教辅人员,如创业学院、校团委、教务处、创业课程教师等;(3)初级消费者:全体学生(指创新学生);(4)高级消费者:创业学生;(5)分解者:校内外用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6)外部要素:政府、媒体、风投、社会创业导师等。由此可见,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是属于生态的第二要素——生产者,为创新创业提供创业资源和智力支持。

高校教师与社会导师相比,是最接近学生、最了解学生的,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辅导学生身上;同时,其拥有强大的基础技术科研优势。相比专业教师,辅导员的优势在于他们更全面了解学生、更能与学生互动、更具有实际组织资源的能力。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基本可以分为三类,具体对比见表1。

高校不应该引导过多的生存型创业。高校创新创业的生命线在于创新型创业,更多表现为技术型创业,这是与高校教师优势相匹配的选择。以科技作为护城河,才不会初出茅庐就被商业巨头打垮。为了保护创业火种,高校可以建立概念验证中心,验证技术商业价值。

2.从创业大学生的需求角度分析

创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从初级到高级依次是:认识创新创业,实施创新创业,排除创新创业中的困惑,破解创新创业路上的难题,寻找新的更大的增长机会。相对应地,高校教师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创新创业大赛辅导,创新创业咨询,创新创业项目专家顾问。导师可以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其中的一个环节作为自己的切入点。

为了师生能长久互动、合作共赢,需要理顺创新创业中的师生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受职业惯性、职业思维的影响,教师并不能充分理解商业社会,也不太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参与商业运营,在应对激烈的商业竞争時很难做出及时反应。而学生的思维还没成型,具备远超教师的可塑性。清华大学的实践证明,即使师生共创中主要的技术来自教师,但只要成立公司到了商业阶段,建议还是由学生占主要股份,教师占少于学生的股份,以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

其次,导师要自我悦纳,接受“不是只有卓越的创业者才能成为创业导师”的观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成为卓有成就的创业者,是需要天赋的;导师的天赋则是善于观察学生处于哪个阶段,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反馈。学生应该主动寻找多个不同领域的教师作为导师,汲取百家之所长。

3.从自身动机的角度分析

创新创业导师参与指导的动机有以下五类。(1)利他主义动机:有因帮助他人产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其素质能力,有利于学生竞赛获奖、深造,更高层次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2)自我发展动机:职称晋升,提升跨界能力,推动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提升教学水平。(3)自我满足动机: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奖项的荣誉感、喜悦感,获得学生好评。(4)社会关系动机:与政府人员有交往关系的创业导师更易获取政府的稀缺资源及更多支持。(5)感恩回馈动机:学生感恩反馈。(6)商业资源动机:因导师身份获得的商业资源而参与创业指导服务。正所谓,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只有导师的目标动机越强,才能有克服更大困难的动力,才能更接近心中的目标。

(二)创新创业导师目标

创新创业导师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个人目标与最高目标。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活力的因素是创新者的基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目标是要培育创新者的基因。创新者的基因包括视野、思辨、远见、求实、包容、极致。创新创业导师应围绕培育创新者的基因这一基本目标,结合在生态里的位置、自身的优势资源,明确个人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优势。因此,不同的指导教师,应该确立不同的指导目标。

创新创业导师最高的理想目标应该是将个人发展、学生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结合,培育出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这一目标非常困难,但非常有意义。

二、高校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内容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课程、活动、项目、大赛和孵化等。高校创新创业导师要找准自身的创新创业生态位,树立目标,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应该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创新创业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是创新创业指导的首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创业教育跨越教育和商业两个范畴,更应遵循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将“德”放在人才标准的首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坚持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唯利是图,不随波逐流,不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倡导诚信经营,以和为贵,学法懂法守法,不逾越红线,确保学生处理好“义”“利”的关系,以“义”当先,避免误入歧途。面对热火朝天的创新创业大赛,要守住初心,冷静看待评奖,实事求是地路演,不误导学生让数据“放卫星”,不让路演场变成“秀场”。

坚持引领创新创业项目符合远大的国家和社会价值导向,履行社会责任。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的局限,拓宽视野,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就要让项目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发挥一个产业链的优势,拥有一片更大的市场,一片属于未来的市场。导师可以发挥其在多年专业领域研究的优势,与学生探讨未来大势。

坚持引领乐于合法竞争的价值观导向。温室里的花长不好,创新创业的生命力必然在社会、在全国,甚至在全球。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高校教师面对大学生的项目,要有自己的鲜明立场,判断该项目是否有价值,而不是盲目鼓励,认为学生有热情就都该鼓励其尝试一下,这显然容易误导学生。导师不能“懒”于指导,而应积极与学生讨论、论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潜力,把学生当成社会人来培养,激发其竞争心理。

(二)创新创业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是创新创业指导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认知和常识,而他们也不太可能在大学早期就通过接触创业企业来学习创新创业,高校教师就是他们知识学习来源的第一人。创新创业导师要修炼好传授知识、宣讲政策的基本功,通过慕课、翻转课堂、讲座、培训、书籍、新媒体等多种形式,传授创新创业知识。

专业教师要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热点、创新创业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探索时间。事实上,每门课程都应该也都可以融入创新或创业的元素。经管类专业教师应详细区分小企业和大企业成长规律,不套用大公司的理论。要允许学生充分、积极讨论出现的最新技术、最新业态、最新模式。同时,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和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释放创造力。

(三)创新创业项目辅导

项目辅导是创新创业指导的中心内容。创业导师与创业者的辅导沟通方式分为四类:劝说、承诺、批评、激怒。不同的方式对创业者行为(认同、顺从、拒绝)和创业有不同的影响。辅导内容包括技术研究、商业模式、产品测试、商业计划、创业比赛、财务融资等,辅导项目的时候要坚持实际导向、合作导向。

实际导向是指坚持实事求是是指导、检验创新创业项目的唯一标准。首先导师辅导项目要立足学生的项目实际情况,避免教条主义,避免生搬硬套理论到学生的项目上,除了运用理论指导,更应该运用案例指导,启发学生。其次,不管是项目发展还是参赛评审,都应避免盲从评委的意见,而是采取“兼听则明”的策略,批判性地吸收建议。

合作导向是指三类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各有所长,应该形成共识、合作辅导。专业教师擅长专业领域知识,创业就业团委机关教师掌握创业项目运作规律和资源,辅导员掌握团队建设经验规律。建议组成专家指导组,再加上社会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

坚持以上两个导向,归根结底是要坚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导师只有学习咨询、教练提问技巧,不预设答案、不设“天花板”,让学生可以站到自己的肩膀往前看得更遠,而不是让学生走进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里,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创新创业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创新创业指导的提升部分。高校拥有一般创新创业项目起步需要的资金、人才、场地和空间等资源和政策条件。导师为了让学生项目更好地发展,应该链接校内外资源,主动为学生引荐资源、匹配资源,甚至将个人资源对接给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机关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制订创新创业政策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导师需要有前瞻意识,提倡师生共创。

三、高校创新创业导师的提升路径

高校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方面,面临的障碍与局限性有以下几方面。1.路径依赖:思维僵化,凡事第一反应就是加强科研,加大投入。2.机会误判:只盯着最好的、最全的,而非实用的、适度的。3.轻视商业:认为技术是第一的、是决定性的,商业仅仅是补充,商业可以被轻易建立。4.想法太多,认为产品应用非常广,自身模式非常好。5.主次不分:认为学生只需要都听教师的就好了。6.用人不当:一些学生把创新创业当成是教师的任务,没有持久动力。7.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储备不足,没有思路等。

要打破以上七种障碍,增强指导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四种路径来实现。

(一)增强创新创业感知

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活动和创业者,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创新创业本质上是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短期可规划、长期不可规划,要不断创新思路、整合资源进而创造更大价值的活动。创新创业与创始人本身的禀赋、性格息息相关,创业者从不抱怨周围环境,而是以一种“此时此刻,非我莫属”的主人翁心态迎难而上,乐于挑战。创业者必须实事求是,呈现最本真的自我,拒绝官僚作风;创新创业项目需要结合社会国情,更重要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而不是纸上谈兵,不能“规划”出来。创新创业一路坎坷荆棘,“只有一天的成功,没有成功的一天”,永远在挑战的路上,不追求“创业率”“成功率”,不要认为融资、上市、赚钱便是成功的标志,挑战和隐患随时都存在。

(二)加强创新创业研究

要做跨界的、深刻的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既要研究最新的技术和商业,也要研究人类几千年来的技术史和商业史,从中发现亘古不变的规律,预判未来;既要研究中国的,也要研究西方的,从中理解产品的全球化和本地化;既要研究本专业领域的,也要探索不同领域的,从中促进技术、商业、艺术的融合创新。加强研究是发挥高校导师的特长,而研判未来的正确与否,要在实践中检验。

(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

要不断找机会和业界接触,促进产学研结合。教师要精于研究,但决不能止于研究。要想方设法参与一定的商业实践,比如参与公司成立、划清师生运营职责、帮助学生对接资源、联合研究,甚至参与商业谈判等,形式丰富多样。《意见》提出,支持“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四)密切与创业学生的互动

研究发现,影响创業学生对导师指导行为的内在价值认同程度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导师尽责性、导师具备的创业指导能力。创业青年更容易接受能与自己维持亲密互动关系且比较尽责的导师,至于导师自身创业指导能力是否特别突出并不是其认同导师指导行为的首选评价标准。有些大学教授能力资源都很强,但无意、无法投入过多时间与学生进行长期、稳定的互动,这样的教师也无法成为合格的创新创业导师。

四、结语

创新创业导师是创新创业生态里面的重要“生产者”,其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导师需要从生态位、大学生需求和自身动机的角度明确自己的定位,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创新创业的评判标准是实践,导师对学生的辅导应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打好四个组合拳:突出价值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遵循实践导向辅导,主动提供资源整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事求是,师生共创创新创业新蓝图。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凤,于丹.我国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的动机及特征分析:基于ERG理论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8(6):181-187.

[2] 郑慧君.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方式与途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8(48):103,105.

[3] 刘凤,熊小飞,陈光.国外创业导师研究:回顾、述评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8):47-57.

[4] 刘凤,宋小婷,魏毅斐.创业导师指导行为认同形成机理[J].科学学研究,2015(8):1225-1231.

[5] 章嫦华,高来健.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评论,2018(3):77-81.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20-07-02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YJB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FRF-BR-18-001B);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学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

[作者简介]邓张升(1989-),男,广西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邓立治(1977-),男,江西奉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王丽红(1983-),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指导定位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