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声演唱中的心理特征

2021-01-15 00:44:53冯莉娟
参花(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声演唱心理特征

摘要:每一位美声演唱者都有各自的心理困惑,如果这种心理困惑不能被消除,他们要想在演唱中取得进步是不可能的。本文主要探讨美声演唱中的心理特征,旨在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关键词:美声 演唱 心理特征

美声演唱的不良心理就是声乐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产生的紊乱心理活动,它会影响歌唱的效果。歌唱者的优美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地指挥发声器官在生理上做出反应的音响效果。美声演唱中的不良心理和心理障碍往往影响声乐表演的成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美聲演唱中的心理特征,使美声演唱者的心理调控能力得到提高。

一、注意力

注意分为随意注意(也称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也称有意后注意)。美声学习和排练过程中的注意往往属于随意注意,而已经熟练,可以自动化进行的事情往往就转化为随意后注意。

从审美来看,兴奋时的面部表情尤具美感,自觉地排斥装腔作势的丑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奋能充分调动神经,使歌唱与发声按着神经系统进行条件反射,而把注意力从不应该紧张的器官上转移到应该积极运动的器官上,从而使注意力在唇、齿、舌上,在“面罩”上,在鼻咽腔上,不断加强并能持续下去。歌手的演唱实践证明,兴奋不仅能使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使声音轻松自如。

像举重运动员登台前教练用力击打运动员的身体,目的是让他兴奋、紧张起来,以更好地投入比赛。每个从事表演艺术的人都会紧张,歌唱者要学会利用紧张,将紧张转化为兴奋,使自己的表演更有激情,更能感染人。

美声表演中的注意并不是单一的,表演者往往会听乐队的前奏、过门、尾奏,以及在舞台上的整体感觉、观众的反响等,演员最重要的注意应当在如何才能完美地表现作品上。

二、情感

歌唱演员的情感和情绪准确、真实、鲜明,同时在情绪的形成、转折、发展上合乎情理,温度和火候恰当,才能使听众受到艺术感染,这种艺术感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馈给表演者。

歌唱艺术中的歌词是演唱者情感表现的基础,它与音乐共同构建了歌曲特定的情境和情感,在准确表现客体(作品)情感的同时,各具生命力,各放异彩。歌唱者要想充分表现作品所设定的意境,就必须设想自己所处的特定环境,这一特定环境就是作品中的人物、景象,与歌唱者自我认知、体验及角色转换后的情感意象复合之总和,再通过歌者自身的表演过程,如形体、眼神、表情和动作等,结合优美感人的歌声形象来感染和影响欣赏者,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审美效果。

三、思维

思维是人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而歌唱中的思维则是歌唱者大脑对实际歌唱发声过程的理性认知,并经过思维的提炼和概括,揭示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

歌唱表演中的思维认知活动,并不是纯粹的抽象思辨过程,而是形象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歌唱中的思维始终结合着具体生动的形象,即歌词语言的描绘形象,并且伴随着这一思维过程,在主观意识的控制下,将作品的认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一)分析与综合

在美声艺术活动中,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思维的对象有三个方面:首先以分析、综合的方法研究歌唱主体的各级系统。同时又不是分开地研究,而是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细致的剖析,使各个系统达到最佳的状态,呈现出最自然的发声状态、最美的美声作品。其次是用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客体进行研究,如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的曲谱、作品的思想感情。最后则利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主客体之间进行组合研究。

(二)比较

美声表演者还应对不同民族、地域,不同种类、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以便更好、更精致地表达作品。另外一种比较则是在不同的演出质量之间进行,如好与较好、较好与优秀、好与差,某个人今天的演唱和过去的演唱相比是进步还是倒退,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样也有利于歌唱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

(三)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

美声表演的艺术想象,是贯穿在整个歌唱中的一种心理要素。演唱者的想象越丰富,越真切,越鲜明,他所表现出的音响与情感也就越自然,越清晰,越具有感染力。因此,演唱者在丰富的想象中,既要设身处地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验来进入角色,又要将这种通过想象的心理感受与体验诉诸自己的歌声,这样才可能产生情真意切的艺术魅力。如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曲,其中既没有像歌剧那样的布景、道具、服装等,也不用任何语言提示,欣赏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想念,这就是想象所赋予的力量。

艺术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思维活动,被称之为形象思维。就思维来说,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一种概括的间接反映过程。而形象思维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的特点。这种思维的取材往往是具体的人象、景象、物象等,如要表达一种回忆的、思念的情绪时,歌唱者往往想到的是儿时家乡的房屋、亲人及周围环境。

(四)创造想象与形象思维

创造想象与形象思维是歌唱艺术表演的心理动力。想象具有超前性和超现实性。由想象创造意境,创造想象的形象越鲜明,艺术创作的效果也就越感人。创造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而形象思维,则是实现构思达到目的的手段。为了使自己唱出美声规范的声音,歌手必须依靠创造想象,去构思符合自己嗓音条件的声音形象,如高位置声音的“圆”“竖”“集中”等音乐色彩是完全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在头脑中的创造想象出来,并且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处理,形成可感知的美妙歌声。

(五)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在美声的思维当中都是很有用处的。

不管是在美声学习中还是美声表演中,聚合思维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综合演奏者的表现,如何提高自身的演唱技能,如何达到最佳的表演状态,如何充分吸收其他演唱者的优点,这种在数个事实的调查和思考中总结与提炼出来的规律就是聚合思维的功劳。同样在美声表演中,往往有些方法不适合自己,此时应采取发散思维,运用哲学观点,即解放思想,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美声艺术发展、美声风格形成的途径。

四、气质

歌唱者气质在歌唱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气质在心理活动上带有独特的个性色彩,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性、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均具有不同特点。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但也可以通过长期渐进的过程有所改变。比如我们只要看到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看到其歌唱形象,听到其歌唱线条及处理,就能准确定位这个人的歌唱气质。如歌手魏启贤的演唱气质纯朴真挚、情真意深、音质优美、行腔含蓄。他在演唱《十里风雪》时,动作恰到好处,不贪求夸张,更着意务实。

歌唱气质非一朝一夕或唱几首歌就能形成的,它是歌唱者在长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经过摸索、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个人演唱特点。如卡拉斯性格坚毅、鲜明,有着如火的激情,因此,她更擅长扮演美迪亚、薇奥来塔、托斯卡、露齐亚等充满戏剧性、性格冲突强、心理活动复杂的人物。可以说,卡拉斯演唱风格的形成,气质和性格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五、感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叫作感觉。感觉构成了认知歌唱与发聲过程的初级阶段。从认识的一般规律来说,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这一阶段。演唱者凭感觉可以判断自己的松与紧,气息支持的深与浅,声音位置的高与低,共鸣体的打开与否等。这都是歌唱发声活动的信息反馈给大脑,演唱者通过感觉加以接受的。感觉训练的作用在于充分调动人的悟性来更好地调节和支配各部分肌肉协调运动。

美声表演与发声感觉主要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歌唱与发声感觉是人的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声音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声音是运动的,它是以运动的特征被人感知的。我们对歌唱的认识是以动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来感知的。通过视觉反映舞台形象,通过听觉反映美声语言等。

(一)感觉的功能

感觉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开端。在所有的实践活动进程中,一切认识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从感觉开始。感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也是美声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没有知觉就不能形成歌唱与发声的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复杂心理过程。在演唱时,歌唱者很难对自身的演唱进行剖析研究,歌唱发声的一些技巧也不好用语言进行精确的描述。在这种状况下,感觉也自然成为演唱者描绘歌唱发声的重要手段和学习的最佳方法。因此,美声演唱者只能讲述歌唱发声的手段,描述歌唱发声时的感觉,从感觉入手。如共鸣位置、气息支点,这些都要靠感觉去把握。

在美声演唱中,歌唱者要用许多不同的生活感觉去解决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毛病和具体困难,并通过感觉逐步掌握、建立正确的歌唱方法。

(二)感觉的重要性

感觉引导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美声学习中有前人总结出来的很多方法,但是方法的提出依旧是抽象的,只有感觉是具体的。如情绪的感觉、音乐的感觉、呼吸的感觉、共鸣的感觉、吐字咬字的感觉等,这种具体的感觉很好地指导了美声演唱。歌唱的感觉是对歌曲的最初认识,为歌唱的深入认识和高级认识打下了基础,为美声艺术进一步提高提供了信息和材料。

六、结语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实施歌唱训练与表演是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手法。歌曲演唱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积极心理对于声乐学习顺利进行和歌曲演唱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惠明.心理暗示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9(11) :132.

[2]公建勇.口诀在歌唱中的心理暗示作用[J].黄河之声,2008(17) :89.

[3]陈玉虎.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7(27) :127.

[4]雷晓兰.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6(18) :108.

[5]高玉涛.灵活运用心理暗示提高学生的舞台自信[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0(02) :59.

(作者简介:冯莉娟,女,硕士研究生,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声乐)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美声演唱心理特征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中国篆刻(2017年6期)2017-07-18 11:09:54
浅析如何建立科学的声音概念观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16:22
声乐教学略见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1:44
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