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音乐的联系

2021-01-15 00:44张宇莹
参花(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羌族民俗音乐

摘要:民俗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都有区别,例如衣食住行、节日庆典、风土人情等,且与之对应的音乐也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区别。这些民俗的发展与变化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了解民俗与音乐的联系,本文以求知的态度,以拉祜族和羌族为例去探寻民俗影响下的音乐是怎样的。

关键词:拉祜族 羌族 音乐 民俗

一、民俗概述

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世世代代共同遵守着的一种行为模式,人们常常因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产生行为规范之间的不同,称之为“风”,而将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产生的行为规则,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好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的特点。

“民俗”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常常出现,例如在《礼记·缁衣》中记载:“料事物,查民俗”;《汉书》中有“变民风,化民俗”等。古代人所提及的“民俗”,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民间风俗”,即在民间存在并流传的风俗。由于民俗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因此民俗孕育了当地社会的一致性。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民俗涉及衣食住行、节日庆典、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二、羌族民俗与音乐的联系

羌族由古羌发展而来,是我们国家西部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古羌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羌族人有他们自己的语言——羌语,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的民俗也是非常古老的,这种古老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民俗音乐活动中,形成了“唱什么歌跳什么舞”的传统习俗。曾经有书籍对羌族描写到“石田山地,俗尚勤俭,咿唔之声,彻放四境”,这正是羌族人们如今在音乐活动中的真实写照。

民俗歌曲大部分都是在各种各样的民俗仪式和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情感而创作的。羌族人结婚时有喜歌,喝酒的时候有酒歌,耕田种地时有放牧歌,修房造屋的时候有修房歌,请客迎宾的时候也有非常庄重的歌舞,还有男女在恋爱时的情歌以及穿戴出门等的习俗歌。可以说是无事不唱,无时不歌。例如“萨朗”,“萨朗”在羌语中的意思是又唱又跳的舞蹈,是表现羌族歌舞的基本形式。在羌族丰收的日子、结婚摆喜宴的日子或者亲人离开的时候,都要唱跳“喜庆萨朗”和“悲伤萨朗”。比如在羌族婚嫁仪式时,女方嫁到男家的日子称“正酒”,也就是婚礼之夜,在这一天大家就要开心地一起唱跳“喜庆萨朗”,表达对新人的祝福。领歌节,这个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茂县曲谷一带,羌语称“瓦尔俄足”。领歌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节日活动大概进行3天时间,传说是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在节日时,妇女们欢聚在一起,忘情欢跳莎朗,不需要做农事和家务事,这些事情由家里的男性负责。羌历年也是羌族非常重视的一个民俗节日,羌语称“日美吉”,意思是“吉祥欢乐的日子”。羌历年也就是羌族人说的“过小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节日活动大概进行三天到五天,但是各地羌族欢庆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有的村寨节日庆典要持续到初十。羌历年到来时大家欢聚一堂,一边喝酒一边演唱酒歌,歌曲内容大多是恭贺大家新年快乐、祝福假日吉祥如意和缅怀祖先的伟大业绩。演唱时主人和客人轮流对唱,声音高亢,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十分动听。节日时大家还会在伴奏下跳锅庄和皮鼓舞,一般是在铜锣、铜铃、羊皮鼓、竹笛的伴奏下进行,为节日增添了许多欢快的气氛。在羌区各地,羌历年每年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成为羌族人民共同的节日。

羌族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并且历史源远流长的民族,有着自己的民俗活动。羌族的民俗反映了羌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状况,并对民族的发展进步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羌族的民俗以及羌族的音乐。各种民俗信仰都在发展变化,与之对应的音乐也在发展变化。羌族的民俗信仰发展推动着羌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各种民俗活动与音乐共同生存和发展,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文化以及羌族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活标本。

三、拉祜族民俗与音乐的联系

拉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拉祜族是一个民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民族。拉祜族从一个不断迁徙的游猎民族慢慢发展到从事农业耕作的定居民族,在不断地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显示出了自己的文化个性。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和拉祜族的风俗习惯独特而新奇,在这些民俗节日中我们能感受到拉祜族人民的热情。

拉祜族人从出生开始就有拉祜族摇篮曲等儿歌陪伴着小朋友的成长,民俗音乐涉及拉祜族人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对于拉祜族人而言,春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在拉祜族新年被称为“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节日。在新年到来之际,拉祜族人需要清理室内和室外环境,还要换新衣、洗头、洗澡。据说如果不干净,年神不会来。在新年前一天,每家每户都在忙着屠宰牲畜,到了晚上,大家唱着年歌,并跳着芦苇舞,迎接新年的到来。火把节是彝语支各族的共同节日,其中也就包括拉祜族,也是春节过后,拉祜族人们的一个重要节日。拉祜族有着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在节日晚上,寨子中央会点燃一个巨大的火把,由村寨中的头人或德高望重者将大火把点燃,各家各户也会在自家房前点燃一个小火把,然后持火把在房屋前后绕行,意为驱赶蚊虫鼠蛇。青年们则围着村寨广场的大火把欢跳芦笙舞,通宵达旦。拉祜族的婚嫁也是非常有特色和开明的。拉祜族的单身男女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了,他们的社交活动包括上山劳动、节日活动、婚礼寿辰等,这些庆典活动都是青年男女们交友的好机会。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差不大、彼此情投意合就可以结婚,不受辈分的限制。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火塘,吹着“巴乌”或口弦,唱着各种情歌,对着喜欢的人相互表达着恋情。《婚誓》就是拉祜族里比较流行的一首经典情歌,更是成了電影《芦笙恋歌》的插曲,它的特色在于它是一首对唱情歌。它用芭蕉的不同部位和蜜蜂与蜂蜜的关系展现出相恋人的甜蜜爱情,所以它也是拉祜族男女表达爱意时常会唱的歌曲。

以往有许多学者对拉祜族的音乐或者民俗都做了研究,但是却很少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从拉祜族的民俗中去看音乐,从音乐中去感受拉祜族的民俗发展。拉祜族当地民俗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与音乐相互交融,形成了风格不同、色彩浓郁,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音乐。音乐在拉祜族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是拉祜族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途径。这些音乐是基于人们的民俗和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化,并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与民俗相互融合。

四、结语

音乐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当把音乐和民俗放在一起研究时,我们会发现民俗与音乐的关系是那么密切。不同民族在各自的环境中长期劳动生活,形成了自己的民俗。这些民俗不断丰富发展,并与音乐紧密相连。在民俗活动影响下形成的音乐,是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文化现象。

音乐是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种习俗活动是形成音乐的基础,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劳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民俗中的音乐活动,同时又表现出社会生活的面貌,并集中体现出各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及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音乐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所以,当我们把它放进人类文化背景中去综合考察时我们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无论是音乐的形成与发展,还是音乐作品的创新和传承,都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吕岩.羌族舞蹈的音乐风格与羌族文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05):88-90.

[2]刘东.探析羌族酒歌的传承价值和发展对策[J].戏剧之家,2020(29):57-58.

[3]黄涛.论四川羌族劳动歌音乐的艺术特色[J].艺术评鉴,2020(17):40-44.

[4]韩坤.中国古代音乐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5]张升浩.理县羌族音乐简论[J].北方音乐,2015(03):17-18.

[6]李妮亭.羌族舞蹈在传承中的发展与思考[D].重庆大学,2013.

[7]王晖.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J].大舞台,2010(06):21.

[8]陈瑞清.浅谈风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443.

[9]阮宝娣.羌族释比与释比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作者简介:张宇莹,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聲乐演唱与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羌族民俗音乐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音乐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音乐
秋夜的音乐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