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从新时代文化传承的背景出发,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探究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即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校园文化内涵;把握高校教育环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加强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长效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策略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要求,高校需要探索多元化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而这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创造而成,它蕴含着人类的终极智慧,也展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一个时代都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谱写出了壮丽的篇章。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持久广泛的影响,才为当前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过程中,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进行了精准的概括。在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衍生出了新的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高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园生活与实践中形成的校园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引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打造高校的文化品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物质、制度、组织、活动等都是文化形式的不同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驱动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构建良好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导向、规范、激励、教育等功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在社会上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这样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摆脱千篇一律的发展误区,走出对他人经验的盲目复制,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第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文明、行为规范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对自身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为学校、为社会的发展而奋斗。
第三,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先进理念,这些理念穿越了时空,为现代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校园文化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展现其在新时代的价值,有利于文化的时代价值内涵的展现,同时,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当代大学生传承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十分多样,例如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等等,这些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展现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能够凸显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构建校园文化深刻内涵,体现出校园文化的时代性,进而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把握高校教育环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
第一,利用文化教育的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成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促使大学生建立符合时代潮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品德、人格品质上提升大学生的素养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精神,为当代大学生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因此,高校应把握文化育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不断发展。
第二,利用专业课程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教师应积极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分析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中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实现情感价值观念的发展。
第三,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高校社团应利用重大节日的契机,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高尚的人格品质,引导学生成为新时代青年。
(三)加强传统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全面有效的宣传。高校的管理者应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利用多种载体,探索多元化的宣传途径。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加强文化宣传。当今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传播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而当代青年更加习惯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基于此,高校应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栏目,将与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校园文化宣传形式、宣传位置、宣传方法进行创新,实现最优的宣传效果。
第二,利用校園设施条件,加强文化宣传。高校校园内文化宣传载体多种多样,例如基础设施、文化景观等都是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将其融入文化宣传中来。例如学校建设校舍、实验楼、道路、广场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传统文化设计风格,在命名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设计文化景观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设计,以形成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质的物质载体,为学生建设主题鲜明、优雅美丽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第三,利用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加强文化宣传。大学生是一个极具创意的群体,而高校的校园活动不仅能够展现新时代学生风貌,能够塑造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应利用互联网创建高雅艺术教育平台,让学生能够积极开展校园活动;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组织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等,提高学生的精神品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合发展。
(四)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长效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相关措施保障融入过程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基于此,高校应从制度、组织、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效果。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高校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应建立长期规划,用科学健全的工作机制来规范和指导各项工作,逐步建立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高校应积极组建工作小组,统筹规划,从制度层面完善经费管理,并形成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加强组织建设。高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需要健全的组织领导。在组织建设中,高校领导者应担负起责任人的角色,组建工作小组,明确小组内部的责任分工,并协调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设计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活动方式,例如文体娱乐、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传统文化通过活动融入校园文化体系中,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为构建全员育人的文化环境奠定基础,利用人才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中,应通过培训、指导,促使教育工作者明确把握自身的教育职责,明确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并加强自身教育,以一个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之中。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加强自我教育,提升政治信仰,强化政治理念,明确政治路线;提升家国情怀,从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家庭的存在延伸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创新思维模式,主动面对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題、新形势,用开放性的视野汲取文化育人的经验,挖掘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丰富文化育人载体,拓展教育渠道,提升文化育人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时代价值,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为文化功能的凸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科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丰富建设路径,完善文化建设保障,进而为当代大学生营造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仝江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价值与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7):46-50.
[2]刘爽,陈梦露,王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施路径研究——以陶瓷文化为例[J].中华手工,2021(03):132-133.
[3]仝江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1):51-52.
(作者简介:陈剑,男,博士研究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