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日嘎太,赵小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和全面型人才,作为临床医学的重点学科,康复治疗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1]。我国现阶段多通过课内实践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对于科研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但科研活动能够有效延伸教学内容,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消化理解。为了探索适合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的发展性评价,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选择对其科研活动进行初探。选择内蒙古医科大学2015级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41名进行研究。
研究主体为内蒙古医科大学2015级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41名。其中A组27名,男6例,女21例;年龄21~25岁,平均(20.25±0.76)岁。B组14名,男6例,女8例;年龄21~25岁,平均(20.83±0.34)岁。经假设检验并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学生并无参加科研活动,但其根据教师指导,定时参加课内实践活动。A组参加科研活动:包括教师申请立项的学科内课题研究小组、学生自发组织的课题立项研究组。所有项目获得课外项目资助,进行项目设计与研究,教师作为指导者对于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监督和引导,并指导其撰写论文,协助学生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指导学生总结科研活动体会,通过论文答辩汇报科研活动成绩,并按期结题。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估科研活动的赞同率,并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率。经自制评价表,测评学生对于自身科研素质的满意度,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康复治疗学知识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共100分,>70分记作满意;45~70分记作相对满意;<45分记作不满意。
数据处理经由SPSS 21.0软件完成,计数数据表达是[%],经x2值对比与检验,假设校验有意义的标准为P值不足0.05。
A组学生对于科研活动的赞同率均高于80%。见表1。
A组的实践能力提高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A组的自身科研素质满意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分析科研活动赞同率[n(%)]
表2 对比实践能力的提高率[n(%)]
表3 对比自身科研素质满意度[n(%)]
医科大学的本科教育将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康复治疗学是我国的新兴医学,其课程设置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科研能力较差,需要积极举办科研活动,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2]。科研活动具有以下作用:
康复治疗学的专业性较强,但是理论知识教学不具有示范性,难以直观化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延伸至实际操作。此外,部分本科生在考入康复治疗学专业后,缺乏客观认识,对于该专业的热爱度不高。科研活动的开设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对临床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评定。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直观化掌握康复治疗学的相关知识,认识治疗原理与临床应用价值。科研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教育平台,调动其参与性,使其更为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科研活动提倡学生自发设置课题,即个性化课题研究,从课题的选题、方案设计、标书撰写到课题实施与总结,都由学生完成,教师负责专业指导,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可为课题研究提供支撑,而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指导学生进行数据与结果分析,监督论文的撰写工作。个性化课题多为社会调查研究,社会参与度较高,可使学生在课题实践中了解康复治疗学的专业现状。
科研活动中可以采取动物实验,使学生认知到康复治疗学的学科前沿,了解实验方法、文献查阅法和实验报告撰写等科研方法的流程和作用,培养其创新意识。科研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是教师立项的科研项目也提倡学生自主完成部门研究内容,能够提升其学习主动性。而科研活动的目的性明确,可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结构。项目结束后,科研结果以论文方式进行展示,可采取短篇摘要和论著报道等形式,也可发表经验交流类文章。科研活动具有系统化流程,由教师全程把关,能够保证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但科研活动种类多样,教师尽量应坚持自愿原则,使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结果中,A组的科研活动赞同率均高于80%。说明学生对于科研活动的认可度较高,认为开展科研活动极为必要,能够提升其科研能力和思维,使其具备创新意识,掌握论文撰写的相关技巧,了解专业发展动态。A组的实践能力提高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科研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其熟练掌握康复治疗学的理论知识与理念。A组的自身科研素质满意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科研活动能够优化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其具备专业素养,利于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