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 710000)
许多学生上大学之后,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比皆是,会产生心理落差,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不能正视自我,开始变得焦虑、自卑、压抑,再加上一些学生不善长与人交际,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长此以往,性格上会产生缺陷,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疾病。
大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就业、考研等压力,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中,有些学生就会出现情绪反复无常的情况,有时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感,精神萎靡不振,这些表现都是由于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更有学生会内分泌失调,严重影响了生活态度及生活质量。
大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学习,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使部分新生很不适应,会产生无助的心理。大学课程复杂多样,学生要在学好各门课并通过考试的基础上设立自己的目标,考取相应的证书,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想要在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认为不努力就会和别人产生差距,会影响以后的生活质量。
大学对学生的评估不再唯成绩论,还与兴趣、特长有关,尖子生不再是焦点。对于这种落差,学生会产生否定自我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进行正确疏导,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大学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新旧观念发生碰撞,使学生的内心产生矛盾,在期待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又害怕改变。
在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中,最影响大学生情绪波动的就是恋爱。一些大学生无法恰当解决恋爱问题,无法获得美好的恋爱体验,容易迷失自我。父母在大学生情感压力中担任重要角色,父母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害怕自己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这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害怕父母失望,这是父母给自己的压力。这两种压力长时间被放大之后,就会使大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开始出现转变,一些大学生的盲从心理、攀比心理加重,生活开销逐渐增多。一些不富裕的家庭承担学生的学费已非常不易,而学生的攀比心理更是让家庭雪上加霜。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就养成了朴实、坚强、勤俭、自立的良好品质,但随着消费观念的扭曲,有些学生就会出现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的行为养成和人格培养产生深刻影响。我国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受到长辈的呵护,缺乏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抗压能力较差,挫折教育缺失,遇到挫折就惶惶不安、心灰意冷。
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教师和家长更关注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弱,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新环境,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大部分高校设立的心理辅导室只存在于形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辅导员教师没有真正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解。
很多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自控能力差,会因为与现实的偏差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会出现自卑、烦躁等负面情绪。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全面认知,在人格养成和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消极观念和不良因素的影响,使性格变得孤僻、冷漠。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愉快轻松的氛围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家长要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给予帮助,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与感知。家长要定期与教师进行沟通,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避免对孩子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家长要关注当下流行趋势,融入孩子的生活,尽可能减少彼此之间的代沟,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成长。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讲座,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正确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还应设置心理咨询中心,请专业教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使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要组织富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培养正向的人格。
大学生要积极处理校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消极,不焦虑,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学会缓解压力,调节心态,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化实践活动,打开眼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乐观积极的处事态度,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正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