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蕊 莱阳市统计局
近年来,全市各基层统计机构严格执行基层统计规范化有关规定,加快推进基层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进程。一方面,各基层统计机构基础建设“八有八化”基本达标、联网直报单位“五有五化”基本达标,实现了基层统计机构和联网直报单位统计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全面覆盖。但受机构编制改革要求和统计工作经费等限制,全部基层统计机构均为联合型机构;另一方面,各基层统计机构积极开展统计台账建立与统计数据资料管理工作,确保了统计数据的“数出有源”“数出有据”,保障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但是,受调查对象所属行业类型、统计人员业务素质等影响,不同基层统计机构在专业规范化建设与统计台账规范化建设方面存在“专业化”差异。
大数据和共享经济下,统计数据具有规模大、多样性、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点,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分析方式已无法适应丰富的数据来源与复杂多变的数据变化形势,基层统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已是新时代基层统计机构发展的必然。近年来,全市在基层统计机构建设方面始终把提升基层统计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不断加大基层统计机构的硬件配置与软件投入工作。目前,72%的基层统计机构实现了独立办公、100%的基层统计机构的统计网络连接稳定畅通或比较畅通。但是,受各部门相关法律条文影响,基层统计机构与其他各部门之间虽有政府网等相关平台实现统计数据共享,但深度共享难度较大。
基于全市财政现状,全市基层统计机构实行实报实销的统计工作经费保障制度,统计人员劳动报酬发放存在专业差异。其中,全市只对村居(社区)统计人员进行劳动报酬的发放,基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与企业统计人员尚未进行统计岗位补贴和统计绩效评价鼓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近年来,全市基层统计机构统计工作人员结构日益年轻化、高学历化、经验化,基层统计队伍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升,呈现出传帮带、新老青、高学历局面。但是,从基本单位数量、人口规模变动与统计工作人员匹配情况来看,部分镇街基层统计机构工作负担较重,建立统计人员增减联动机制条件尚不成熟。
加强和完善基层统计工作,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要设立专门的基层统计机构编制,专岗专用,切实保障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与专业性;二是要建立岗位责任追踪制与追究制,增强基层统计人员工作责任感,实现数据质量的溯源制;三要建立健全各专业统计台账制度,做好统计台账建立常态化、统计台账监督检查常态化、统计台账指导常态化,切实提升基层统计人员建立统计台账的业务素质与职业技能。
把统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本地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一是加大信息化统计人才培养力度,尤其统计编程、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方面人才,让他们成为推动基层统计信息化改革的真正实践者;二是在统计数据法定密保的前提下,积极构建计算机辅助处理系统,为后续顺利开展统计数据存储工作、数据加工与传递工作等提供保障;三是积极构建数据公布与共享平台。严格贯彻落实《统计法》等关于统计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要求,打造一个统一管理、用户实名、有序开放的分类查询系统,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的差异化需求。
加大财政对统计工作的专项支持力度,尤其是信息化建设、“升规纳统”、灾备系统、统计人才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为提升统计服务质量提供财政保障。
一是拓宽培训内容。既要全面,也要专业,综合提升基层统计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二是丰富培训形式,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培训形式不仅有业务讲解、任务布置等内容,还可采取相互交流研讨、实地参观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三是加强统计技能培训深度。为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加大对基层统计人员的数据查询、汇总、分析培训,打造一批专业知识基础牢固、工作专业能力优秀的高素质基层统计队伍。
一是加强基层统计工作机构的建设。明确承担统计任务的机构,配备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建立辖区基本单位数量和人口规模变动与统计人员增减挂钩机制。全面落实“双重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统计法实施条例》关于“乡、镇统计人员的调动,应当征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同意”的规定,镇街调整统计工作负责人、主要业务人员和评聘职称时,需征得市统计局的审核同意。二是向企业延伸。制定《统计信用体系建设总体实施方案》,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统计工作制度,落实统计机构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配备完善网络环境和软硬件设施。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联网直报能力。三是向村居(社区)延伸。加强村居(社区)统计组织网络建设,明确统计工作专(兼)职负责人和工作职责。村居(社区)和“四上”企业统计人员要在市统计局备案,统计人员变动要报市统计局批准,实行先补后调。
基层统计机构作为最基层的政府统计机构,其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基层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与有效性,是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源泉开关,是切实保障源头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要求和服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