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菲菲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真切的到来。和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不同,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依靠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信息传播迅速、便捷、传播面广等特点,深受大学生青睐。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大学生们在心理、生活和学习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指出,将促进新媒体发展成国家战略。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是新时代必须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新媒体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新媒体有更好的交互性和平等性,通过微博、微信、QQ等媒体平台,把信息更快、更便捷的方式传播出去。而以往的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体,只是把信息被动的传递给需要的人,信息的传递是单方面和直线型的。如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信息传递以被动变为主动,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新媒体以传播的高效性和时效性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大学生只要轻松的通过网上冲浪、搜索引擎、百度等方式,快速而又高效的获取需要的信息,新媒体的发展,使原本需要通过阅读大量书籍、花费大量时间而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本领的时间大大缩短,大量的信息源源不断的涌入大学生的意识中,个别大学生对于新媒体逐渐产生了依赖和成瘾的情况。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在价值观导向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由于年龄的关系,大学生的年龄阶段还处于身心不坚定,容易人云亦云的阶段。在遇到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容易受他人影响,产生错误的判断。大学生往往具有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和态度,采取和大多数人相一致行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对一些事情无法产生判断或者没有能力进行判断,因此会产生从众心理,和周边人的思想保持一致和统一,哪怕事情的本质是错误的或曲解的。有些大学生不善于人际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孤僻独,把精神都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无法承担自己的责任,任凭错误的思想不断蔓延,对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2.新媒体发展的普及,满足了大学生们情感表达的需求,不同于以往靠文字或者口头表达情感的模式,新媒体让大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趋于多样化。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但过度的依赖网络,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不擅长用口头沟通,而更趋向文字沟通。久而久之,性格会变得内向,孤僻和不合群。新媒体的出现,也很容易诱发当代大学生过度消费、透支消费,从而引起消费失当。手机可以随意下载购物APP,只要手指轻松一点,就能无障碍的购物和消费。直播带货、微商、网红等新型名词的出现,刺激学生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从而造成恶性攀比,导致价值观的丧失。
3.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使用的自律性不够,很容易迷恋网络,深陷其中。因为新媒体的传播具有时效性和双向性。既有正向积极地一面,又有反向消极的一面。在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会让大学生深陷网络难以自拔。另外西方的敌对势力会通过新媒体把反动思想和腐朽的思想散布给大学生,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高校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可行的。一是因为新媒体能够承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只要注册账号就能进行教育内容的传播。二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交互性和社交性,这就使信息实现了双向、非线性、交互式传播,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可以实时沟通,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之间的有效联系。
2.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面对新环境新变化,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纷纷以新媒体为手段。传统的思政课形式比较单一,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侃侃而谈到下课。学生上课是被动的获得知识,往往觉得很无趣。新媒体为高校的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上课的模式,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设置,高校缺乏统一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主流声音被削弱;高校新媒体还处于渠道建设即平台开通阶段,缺乏优质内容,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高校更多地注重新媒体的媒体属性,忽略“寓教育于服务”功能。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新鲜事物存在着抵触的心理,对于电子设备不会熟练地操作,一堂课大部分时间在调试设备,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触碰设备。年轻教师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较强,多新媒体的使用相对比较熟练,能准确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但是缺乏教学经验,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筛选。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高校缺乏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使得很多思政教师都不愿意转变教学模式。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观念尚未完全匹配新媒体发展趋势,同时高校的新媒体运维队伍专业人员也很缺乏。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接受电子信息设备,培训或者学习如何使用电子信息设备。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由以往的主导转变为引导,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沟通。
互联网下的新媒体运用,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创新。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把传统的课堂模式延续到课后,上课地点可以从教室转换到自习室、寝室、餐厅等。上课时间更加灵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微课”等形式,把教学内容上传到平台,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且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微课”中,学生可以线上提问或者回答问题等形式,和老师保持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传统思政教师的授课往往以一本书和一支粉笔为主,教师的上课模式以教师为主讲,学生为辅的讲课模式。没有构建出以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甚至有些教师一整堂的授课都没有离开讲台。高校思政课一般以大课为主,学生较多,因此教师也无暇顾及学生到底听进去了多少,学会了什么。这样大大的限制了学生上课的积极能动性,对于思政课程的教学也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如何打造高校思政一堂“金课”,杜绝“水课”,是目前思政授课亟需解决的问题。思政课堂因“寓教于乐”。摒弃传统的训诫式上课,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教师应投入饱满的上课热情,用自己的激情潜移默化中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觉得上思政课有意义、有兴趣、有收获。教师应用自己巧妙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积极、主动、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
新媒体的运用,对思政教师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使用能力以后,才能更好地把这些新技术运用到课堂中来。高校应该为思政教师学习新媒体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辅导,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思政老师的培训。高校在招聘新教师时,需要重点考核新教师对于新媒体使用的能力。优秀录用对于新媒体技术掌握娴熟的思政教师。对于优异的思政教师,实行奖励制度等。
高校应倡导大学生实行文明的网络环境,在构建清朗的文明网络中,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根据共青团的研究决定,深入推进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深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网络文明建设,引导大学生有正确的三观。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因此新媒体的使用必须在合理的控制范围之内。思政教师也应该教导学生加强信息的鉴别能力。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不可照单全收,需要有识别能力,这样才不会被负面信息所带偏或受到干扰。
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无时无刻的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新媒体渗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对于传统的思政课堂的模式,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从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高校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可行性,也对新媒体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创新和策略。通过此研究和探讨,旨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总而言之,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只有摒弃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挖掘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结合思政课堂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求,用心上课,上好课,科学合理的开展思政教育课程。再则,教师应该学会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思政课堂中,辅助课堂思政的教学,紧跟当代学生思想脚步,优化相关教学环节,给予学生不一样的思政课堂教学体验,真正做到多元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