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智高兵谏的边疆民族政治生态考察

2021-01-15 18:15李斯玺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交趾朝贡领土

李斯玺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干部学校,广西 南宁530031)

侬智高是壮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对侬智高兵谏宋朝这一重大事件,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史学家争辩激烈,尚未有定论。要客观看待侬智高兵谏一事,需突破以往的学术研究局限,把握侬智高兵谏是为了实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终极要义。只有这样,才能对其兵谏中的一系列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并重新界定他作为“爱国志士”的身份。侬智高从保卫中华领土完整的角度出发,守土抗交,并以兵谏的方式试图推动北宋朝廷南下抗交,值得肯定。从这个角度出发,他的兵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宋朝“割地求安”政策

宋廷把边境领土看成是人体皮肤上的小疙瘩,是“无用”的东西。这违背了中国历来视每一寸土地神圣不可侵犯的庄严道德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即使中央政权羸弱,对诸侯、郡、省管理比较松散,但中央政权在领土领海等根本问题上,始终态度鲜明,毫不妥协。正如《诗·小雅·北山》所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56-57王朝对土地和区域的所有权是不容侵犯的,只是管理有松紧之分而已。早在商周史书记载中,中国南方西瓯、骆越方国就向中原中央王朝进贡,他们有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观念。《逸周书·卷七·王会》曰:“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遇越纳。姑妹珍。具区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锺。锺牛。扬蛮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其余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众,皆北向。”[2]1281-1282商汤让伊尹确定四方献令,“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鱼吴)鲗之酱,鲛瞂,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2]1281-1282其中,“瓯”即西瓯,“路人”即骆越人,他们是壮侗语族民族的祖先。西瓯国主要在广西中部、西部、北部和贵州东南部一带,骆越在广东西部、广西南部、云南东部和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骆越国的中心在今广西南宁市区北郊大明山南麓一带,一直管辖到越南中部和整个南海[3]146。作为西瓯和骆越后裔的北宋僚人,其传统的民族向心力始终未变。但遗憾的是,“割疣”政策自始至终都贯穿在不同时期的宋朝统治阶层的意识之中,王朝任敌入侵,任凭国土沦丧,甚至通过“赔款”“割地”等卖国方略以求自保。

宋朝为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来,故而历代皇帝害怕内部兵变。他们宁可削弱将帅的兵权,通过损失自己的利益来预防兵变,也不肯培养和支持名将,让他们卫戍边疆。宋祁曾向宋仁宗上疏《上三冗三费疏》,论述宋朝现存体制存在的危害,虽得到重视,但对宋朝的境况未有所改观。宋朝历来把内患看作比外敌入侵更为可怕的事情,“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的主张在朝野当中是主流思想。只要官员不涉及夺权谋反之事,一般的贪污受贿、吃喝玩乐,并不会引来皇帝的责罚。北宋时期,社会相对富庶,经济发展较快,但与此同时,平民百姓受到排挤、欺压,人民怨声载道。更为甚者,各边境战争都处于失利状态,为求暂时的和平,皇帝和朝廷将自己的土地和金银拱手让人,令人扼腕。

北宋时期,朝廷上下视国家领土为“礼物”,一打败仗就割地求和。考察北宋与辽、西夏、金等周边政权的往来,整个朝廷均以“割地”“赔款”作为换取安宁的常备条件。宋王朝把“割地”“赔款”当成“国策”,既而发展成为卖国求“安”的外交政策,严重危害了南部宋交领土的安全及黎民百姓的安危,这是侬智高这样的爱国者所不能容忍的。交趾和辽、金、西夏不同,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活动,1010年李公蕴称帝,交趾成为外国,李氏政权蚕食宋朝一寸土地,中华国土就损失一寸土地,因而容忍交趾蚕食边境国土就是卖国行为。

二、皇帝放任交趾脱离中央政府管辖

历史上,交趾曾长期为中原中央王朝郡县所统治,直到北宋时期,宋朝和交趾才进入宗藩关系阶段。宋朝对更迭不断的丁、黎、李等多姓政权统治者一直给予“交趾郡王”的册封。通过加封,宋朝与交趾维系着表面的友好关系。这是赵宋皇帝的错误观念,认为“遣使招诱”是使交趾臣服的有效途径。作为最高统治者,宋朝皇帝对交趾不同政权的陆续册封、接受朝贡等行为,甚至制止大臣试图干预交趾“内政”的做法,是逐步放弃中央王朝统治权的表现,是对交趾分离的默认,促使交趾政权野心不断膨胀。其中,皇帝对交趾以及宋交边境地区领土主权的漠视、对交趾强大之后一次次挑衅的妥协,造成了交趾日益倨傲、多次入侵、侵食北宋南部疆土的危急局面。

968年,交趾丁朝的开国国君丁部领,终结了交趾“十二师君之乱”的状态,建立起统一的王朝。他即帝位,自称“大胜明皇帝”,后世又称之为“丁先皇”。丁朝政权国号“大瞿越”,以华闾洞为国都。丁部领为华闾洞(今越南宁平省)人,其性格喜好征战,有“万胜王”之称。他不但征伐了交趾各地的割据者,还滥用酷刑对待民众,为穷兵黩武之辈。973年,丁朝以丁部领长子“南越王”丁琏的名义向北宋朝贡请封。宋太祖赵匡胤出于北宋国内稳定的因素考虑,接受了丁氏的朝贡。“开宝六年(973年),南汉静海节度使丁琏闻岭南悉平,遣使朝贡,表称其父部领之命。五月戊寅,以琏为静海节度使。八年五月甲午,静海节度使丁琏遣使来贡方物。八月,朝廷以丁琏远修职贡,本其父部领之意,始议崇宠之。丙午,封部领为交趾郡王,遣鸿胪少卿高保绪、右监门卫率王彦符往使。”[4]152宋朝不但封丁琏为检校太师、充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两年后还加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可授特进、检校太师、上柱国,封交趾郡王,食邑一(万户,食物实)封一千户”[5]459。

宋太宗即位后,曾讨伐篡夺丁氏政权的黎桓,在白藤江之战后铩羽而归。黎桓为交趾爱州清莲县(今越南河南省清廉县)人,“轻侻残忍,昵比小人”[6]630,凭借勇猛和杀戮之道成为丁朝大将,在971年被任命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十道将军殿前都指挥使。在白藤江之战前夕,授意群臣逼迫丁璿退位,黎桓登基。980年宋交战争中,宋军一开始占优势,但由于侯仁宝轻信敌军,宋朝其他将领停滞不配合进攻,最终导致宋军的失败。宋太宗不但下令撤军回国,还下诏惩治相关将领。其中,刘澄忧惊病死,贾湜、王僎二人在邕州被处死。孙全兴被押赴汴京斩首,其他将领都遭惩处。阵亡的侯仁宝则被追赠工部侍郎的官爵。这些惩处,也预示着宋朝不愿意再与交趾动兵。

在黎桓借丁璿之名向北宋遣使贡物后,宋太宗改变了对待黎桓的态度,延续了对交趾的放任政策。在端拱元年(988年),“加桓检校太尉,进邑千户,实封五百户。”[7]9662到了淳化元年(990年),又“加桓特进,邑千户,实封四百户”[7]9662。同时还派出使节赴交。淳化二年(991年),又派使“以美玉带往赐桓”[7]9662。淳化四年(992年),还进一步加封黎桓为“交趾郡王”。到了宋真宗即位,他又加封黎桓为“南平王兼侍中”[8]14063。诸如此类的一系列加封,不但是宋朝皇帝姑息放任交趾脱离中央朝廷控制的信号,还直接导致交趾掌权者更为漠视宋朝主权,屡次入宋南境进行掳掠与侵占。即便黎桓到宋朝钦州、邕州劫掠百姓,宋太宗依然对交趾“志在抚宁荒服,不欲问罪”[9]285。皇帝轻视南部疆土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宋真宗、宋仁宗继续奉行对外息事宁人、委曲求全的国策。黎桓死后,交趾再次内乱,宋朝内部又出现了乘机出兵收复交趾的声音。景德三年(1006年),知广州凌策等向宋真宗报告黎桓诸子争立的情况,建议趁机平复交趾,而真宗却“以桓素忠顺,屡修职贡,今幸乱而伐丧,不可”[8]14064为由拒绝了。广西安抚使邵晔奉上《邕州至交趾水路图》和《控制宜州山川》图等,宋真宗看也不看就说:“交州瘴疠,宜州险绝,若兴兵攻取,死伤必多。且祖宗开疆广大若此,当慎守而已,何必劳民动众,贪无用之地?”[10]9786当时交趾尚未完全从宋朝统治中分离出去,宋真宗就打算不要了,这埋下了后来的交趾分离和蚕食邕州边境的祸根。1007年,宋真宗封黎桓的继承者黎龙铤为交趾郡王,“特进、检校太尉,充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安南都护,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户”[8]14065。同时,他还追赠黎桓为“中书令、南越王”。

1010年,黎朝大将李公蕴篡位,开启交趾李朝时代,彻底脱离宋朝。李公蕴为交趾北江古法州亭榜村(今越南北宁省东岸县)人。他原为黎朝的大臣,官至左亲卫殿前指挥使,因作为黎龙铤“亲任”之人而被赐姓黎。1009年,黎龙铤去世,黎朝发生内乱,李公蕴趁机自己称王。在这种情形下,宋真宗虽然说:“黎桓不义而得,公蕴尤而效之,甚可恶也。”[11]932却又忽视交趾一方独大、蔑视宋朝的趋势,认为“以其蛮俗不足责”,按照对待黎桓的标准,“制授特进、检校太傅,充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安南都护,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封交址郡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一千户,赐推诚顺化功臣”[8]14066。在李公蕴“表求太宗御书”的时候,宋真宗仍“诏赐百轴”,此后又给他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保节守正功臣”“南平王”及“检校太尉”等。赵宋皇帝直接通过各种封赐承认了李氏政权对交趾的掌控权,却不去问责夺权和宋交边境冲突事宜。此后交趾到如洪寨“掠人畜甚众”,宋真宗也只是“诏转运司督公蕴追索”[11]932,还要告诫边疆大臣“自今不得诱召蛮僚致生事”[8]14066。皇帝只求保住王位,维系名义上对交趾的宗主国地位,对交趾侵入宋境和蚕食边境的情况一概不问。

宋仁宗继承了宋真宗的衣钵,容忍交趾不断蚕食边土。即便李公蕴“令其子弟及其婿甲承贵率众内寇”[5]14069,宋仁宗还给李公蕴加封“检校太师”,在其死后封他“侍中”“南越王”。此外,还给李公蕴的儿子、继位者李德政封为“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以及“交趾郡王”等称号。李德政部下“寇邕州之思陵州、西平州、石西州及诸洞峒,略居人马牛,焚室庐而去”。宋仁宗也只是下诏责问,轻描淡写令官员追捕。其后,又继续对李德政加封“南平王”,死后追封“侍中”“南越王”。李德政之子李日尊受封为“特进”“检校太尉”,“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及“交趾郡王”。在被北宋皇帝加封的情况下,李日尊仍不满足,多次率兵进入北宋南境骚扰及抢掠。嘉佑五年(1053年),李日尊“与甲峒贼寇邕州”,又向宋朝要求“侬宗旦男日新”,“欲取温门洞等地”,宋仁宗也只是询问“交趾于何年割据”,对北宋南部国土的主权漠不关心。宋神宗即位,又封李日尊“南平王”“开府仪同三司”[8]14069。

宋朝对交趾的姑息政策反而助长了交趾的野心,导致其不断北侵,大量蚕食宋朝土地。宋仁宗时期,交趾将边界向北推进数百里。李日尊还“自帝其国,僭称法天应运崇仁至道庆成龙祥英武睿文尊德胜神皇帝”[8]14069,已经完全不把宗主国——北宋放在眼里。

纵观北宋时期交趾对宋朝的朝贡,从其规模、频率上都可以看出,交趾以名义上的朝贡换取宋朝承认自己独占一方,对其侵食宋南部领土的放任。从规模上看,交趾对北宋中央王朝政权的朝贡物品,一般价值在五千贯以下,而宋朝回馈的赏赐则更为丰厚。从频率上看,从开宝四年(971年)至靖康元年(1126年)的155年间,交趾对宋的朝贡次数达到75次。其中,大多数朝贡行为集中在景佑三年(1036年)以前。而到了开宝四年(971年)至景祐三年(1036年)的65年间,交趾对宋的进贡次数为43次。此后的90年,交趾对北宋的朝贡频率明显下降。到了宋仁宗时期,甚至多次出现五年以上未对宋朝进行朝贡的情况[12]28。由此可见,交趾对待宋朝这个名义上的宗主国愈发不重视,态度日益傲慢。这与宋朝皇帝不断给予交趾掌权者各类加封、赏赐形成了鲜明对比。宋朝皇帝对交趾政权更迭的容忍,对宋交边境领土的归属权漠不关心,甚至将边界领土拱手让人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交趾对北宋宗主国的朝贡规模与频率。随着皇帝放任交趾分离、每有争端就往后退缩的情况被交趾所掌握,交趾对北宋的朝贡自然从规模到频率上都逐渐走低。

北宋历任皇帝“重北轻南”,光顾着通过割地、赔款等措施应付北方辽、夏等政权,而轻视南方宋交边境状况,置国家领土和人民安危于不顾,不愿意承担作为一国之君的守土责任,这是导致侬智高不得不进行兵谏的重要原因。

三、宋廷纵容交趾入侵,阻挠侬智高回归

除了皇帝个人放任交趾分离,北宋整个朝廷也任由交趾入侵宋交南部领土,群臣几乎没有人提出异议,毫无国土意识,只知道跟随皇帝喜好,保住自己的一官半职。总体来看,宋朝对于周边政权,都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表面认可为妥协。例如,交趾一上书请求宋朝赐封,或入侵中国领土后表示认罪,宋朝就不计前嫌,维持与其之间的藩属关系,甚至厚赏之。

交趾黎、李两朝期间,从黎桓掌握交趾政权到李德政在位的60余年中,各类史书中有关于交趾入侵、蚕食宋南部领土的诸多记载。宋至道二年(996年),“广西转运使张观,与钦州如洪镇〔兵马监押卫昭美皆上言:有交州战船百余艘,寇如洪镇〕,掠居民,劫廪食而去。其夏,桓所管苏〔茂〕州兵五千,寇(邑)〔邕〕州所管(禄)〔绿〕州,巡检杨文杰走之。”[6]285宋至道三年(997年)、咸平二年(999年),黎桓分别侵入“杜洞”及“何洞之十九州”,强行控制了邕州及额外的山僚[13]161。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至八年(1014年)间,李公蕴打败大理国以及宋邕、钦二州的洞首,将渭龙州、都金州、常新州、太原州、定原州、彘源州等纳入其管辖[14]87-88。《越史略》记载:“(顺天四年)冬十月,王征渭龙州蛮,克之。”[15]27此后,交趾又通过联姻的手段,笼络这些时常反叛的僚人首领[16]27-37。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广南西路转运使言:“交州贼船泊如洪寨江口”[17]432,而宋朝居然“诏止于界上设备,无或生事”,消极防御、不重视交趾入侵之事宜[7]9789。过了一个月,“广(南)〔西〕转运使高惠连言:‘交州寇钦州及如洪寨,钞人畜甚众’。”而朝廷只是给交趾发去通牒文书,“追索之”[7]9789。宋天圣五年(1027年),李公蕴“命太子讨七源州,东征王讨文州”[16]27-37。七源州求附被阻,因为没有侬智高这样的爱国者抗击入侵,当年被交趾占领。朝廷对此熟视无睹,与交趾无任何交涉,使国土及其居民任人宰割。《中外地名大辞典》中说,七源州为“唐置羁縻州,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邕州;今阙,当在广西省境”[18]19,交趾夺去此地,实在可惜。天圣六年(1028年)“五月,广南西路转运司言:‘交州李公蕴令男、弟领众,使婿甲承贵为乡导,入省地打劫,累行根逐,并不放还人口,虑久远终为边患。’”[19]170而朝廷并不与交趾计较,此后只是通过诏书警告。宋宝元二年(1039年),侬智高父子同求回归,邕州殿中丞昌协代为上奏,史载“皇桔元年邕州人殿中丞昌协奏乞招收智高,不报”[20]175。宋朝曾册封侬存福,即承认其为北宋国民,其所统辖的地域为北宋领土,在交趾如此嚣张行事的情况下,朝廷却不发一语,任由交趾处置自己的官员与领土。此后,交趾攻灭大历国,侵占其土地,奴役广源州长达十年,朝廷无视。当侬智高请求回归,更遭到宋仁宗否决。宋庆历三年(1043年),因文州首领不服交趾统治,交趾“讨文州,文州平”[16]31。宋朝廷对于边境领土及其首领的爱国行动并未有任何支持。宋庆历八年(1048年),交趾攻打南天国,广西转运使萧固和邕州人殿中丞昌协都上奏朝廷,请求接受侬智高内附,宋仁宗还对其进行驳斥,让他们能保证侬智高归附后始终不反叛再说。赵宋皇帝这种无视侬智高爱国情怀、不听从边境官吏合理建议的做法,让侬智高的处境更为窘迫[21]1963。宋皇祐二年(1050年),交趾在夺得宋西平州后,“置决旱、大发、文湘洞于宋境西平州界”[16]35。即便如此,宋朝也只是让当地的宋军戒备。

侬智高曾屡次上书求回归无果,表面上是地方官员出面阻挡,实际是朝廷的主意。亓赟曾与侬智高商量议和,而宋朝却怪他为朝廷生事,“以赟妄入其(即侬智高,笔者注)境,取败,为贼所擒,又欲脱死,妄许其朝贡,为国生事,罪之,黜为全州(今广西全州)都指挥使,智高之人皆却还”[22]279。对于积极回归宋朝怀抱的爱国人士不欢迎,反而拒之门外,难怪侬智高“大恨”。

宋皇祐三年(1051年)3月,侬智高还是奉金、函求附。宋仁宗下旨:“广源州本隶交趾,若与其国同供奉,即许之。”[23]513把自己的领土说成隶属交趾,纯属卖国言论。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下旨是给广南西路转运司、钤辖司的,密旨中明示,不接受侬智高求附的意旨,不能公开说是皇帝的意旨,而是以广南西路转运司、钤辖司的名义下达。看来皇帝心里也知道阻挡侬智高回归不道德,不合乎常理,因而不敢公开。

从上述所引材料来看,对于交趾侵犯宋朝南部领土、侵扰当地居民的行为,宋朝廷不去伸张自己的主权,而是一味想保皇位,任由边境领土被人侵占。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交趾向宋朝索取边境之地,宋真宗问起情况,韩琦居然说:“向以黎桓叛命,太宗遣将讨伐,不服,后遣使招诱,始效顺,交州山路险僻,多潦雾瘴毒之气,虽得其地,恐不能守也。”[8]14068身为朝廷命官,不重视领土问题,还放任交趾的分裂,认为即使拿下了交趾也没办法守住,观念与立场不明。总而言之,北宋朝廷怕得罪交趾,拒不接受侬智高内附,朝野上下群臣无人言语、替国分忧,任交趾恣意妄为。

四、侬智高兵谏的最终目的:反卖国

侬智高在广州建立的是临时地方政权,意在暂时保边,而不是要推翻宋王朝。他起兵横扫邕州、广州,是一石三鸟,一是扩大抗击交趾的地盘和实力;二是清君侧,打击腐朽卖国的地方官吏;三是反对朝廷任人入侵致使国土沦丧,凡爱国者都会这样做。侬智高的作为,和西夏李元昊形成鲜明的对比。1038年李元昊称帝,1041年侬智高称帝,侬智高建立的是临时地方政权,八次向宋廷请求内附。李元昊则相反,他在投奔于他的宋人张元帮助下,西攻甘肃的甘州、瓜州、沙州,东攻宋境,先后在三川口、好水川、麟府、定川寨四败宋军。1042年,又接受张元建议,以两路军进攻长安,因一败一胜,双方议和,宋稍安。后在张元策划下,制定了联辽灭宋的战略。制定独立于宋的礼乐制度,创西夏文,禁用汉族法式。政权传子传孙,历经10代(连追认祖父为太祖、父亲为太宗共12代),1223年亡于末帝,立国长达232年。显然,李元昊和侬智高两人的所作所为,迥然不同。

侬智高明确反对从上至下的、任何行径的割让领土之举,是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祖先开辟的国土,是非常神圣的。《礼记·曲礼下》载:“大夫去国,逾竞,为坛位,乡国而哭;素农,素裳,素冠,彻缘,辏屦,素镶,乘髦马,下跪叩首图不蚤箭,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24]744就是说,士大夫离开自己的国土出边境,要设立一个祭坛,面向祖国而泣。还要穿上素色的衣裳、帽子,除去中衣的彩色镶边,穿没有装饰的草鞋,车横杠盖上白色的狗皮,乘坐不剔鬃毛的马,不剪手脚指甲,饮食之前不行祭祀礼,不向别人辩解自己无罪,不与妻子同房,直到三个月以后才能够复原。离开国土都要“乡国而泣”,更不要说丢掉国土了。《礼记》说:“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25]75,意思是古代圣人把天下治理得像一个家、一个人那样完整。古人对国土之敬畏可见一斑。宋王朝完全违背了《礼记》圣人之言,侬智高在华南边陲,不顾一切振臂高呼,为的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卖国行径。

从侬智高起兵过程来看,没有发现他有推翻宋朝、打倒皇帝的言论,从邕州进军到广州,对各州府仅仅扫荡而过,没有建立永久性分裂地方政权的行动。当时有人曾担心侬智高渡海占领海南岛,建立永久性地方政权,侬智高有壮族历史上最庞大的船队,但他没有去占领海南岛,而是占领不了广州就回师,同时回师途中第八次上书朝廷请求回归附宋。这说明侬智高起兵的第三个目的是兵谏,不是长期割据,达到了让朝廷猛醒,阻止朝廷继续任人割宰国土的目的就收兵。后来宋仁宗将受其降,狄青南征,说明兵谏达到了刺痛朝廷的目的。侬智高兵过九州不留镇守,不是占领。有人因此认为侬智高“傻”,这正说明了他的目的是兵谏,是为了中华民族领土的完整而做出的最终努力,而不是为了割据和独霸一方。

猜你喜欢
交趾朝贡领土
论宣德“弃置交趾” 中明朝的政策变化及影响
传说中的交趾国
国防小课堂 领土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浅论士燮的功绩及后人对他的评价
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跟踪导练(四)5
《陌生领土》:考验还是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