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新林
(贺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贺州542899)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百年辉煌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不管是从成立之初五十多人的政党,还是发展壮大到如今九千五百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融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系统性地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原理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使群众路线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并薪火相传。
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根本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屹立百年并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根本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基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起点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进行了批驳。费尔巴哈不能发现“人”的感性与主观能动活动的重要性,源于他对“人”的观察仅从感性与直观出发。费尔巴哈哲学的错误是将群众的实践活动与群众所处的现实的生活条件相分离,把“人”与现实世界相脱离,从而将人民群众变成虚无、抽象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指出,人民群众绝不是陷入孤立与虚幻之中的抽象主体,而是以现实活动为基础的客观存在着的生命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19。因此,现实社会历史中的人,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起点。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考察“人”的视角小到每个人具体的实践活动,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是从孤立的、片面的抽象“社会关系”出发,而是将现实的整个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即研究现实人民群众的现实活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为人首先要吃、穿、住、用、行,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同时也进行着精神文化的生产,人民群众是社会与历史进步的推动者和主要力量。马克思在群众观上有很大突破的同时,还直接参与工人罢工活动、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开启了百年群众路线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之旅。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2]4。百年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不断探索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的智慧结晶。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把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兴国兴党、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结合中国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化的进程。
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对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3]162。中共一大提出了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思想路线,“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4]3。毛泽东在1927年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详细阐述了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组织农民的群众观点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九月来信”多处提到了“群众路线”一词,并指出“筹款工作”和“没收地主豪绅财产”都要“经过群众路线”,强调“需用品可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5]481-485,因而“九月来信”可以说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最初来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6]136。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强调,“凡属正确的领导,必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899,“群众—领导—群众”的深刻理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认识—实践”在群众观方面生动、具体的阐述,并成为群众路线基本内涵的经典表述,也标志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基本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899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伟大创举,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开始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总结,逐步形成了以马克思群众观为理论基础、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群众路线[8]32-39。
党的群众路线既反对精英主义,也反对大众主义,它寻求的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公约数;它既反对本本主义,也反对经验主义。“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9]1094,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任何政党相区别的一个十分非常显著的特征。“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英雄的人民群众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匹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车给我们推出来的胜利”。人民群众,不仅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也推出了崭新的中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凋敝的经济局面以及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如何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成为党的中心工作。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曾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0]285。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重要体现。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这个时期基本建立起来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事实证明,由于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为了完成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要求必须本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开展党的各项工作,他强调共产党人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困难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敏锐把握时代发展潮流,顺民意,挽狂澜,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吹响了改革开放号角。群众路线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简明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1]163。党的十四大对群众路线进行完整的表述:“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2]22-29
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不仅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体现。邓小平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重申了“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13]8。改革开放的胜利,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胜利,也是人民群众的胜利。
江泽民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面前,针对建设怎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进行了不懈探索,发展和完善了群众路线。世纪之交,根据党和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4]816。人民才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最后的评判员,为此江泽民强调:“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5]129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使党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胡锦涛在新世纪重要战略发展期,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围绕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境界。以人为本,回答了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6]107。中国共产党把“人”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丰富、发展了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因此,“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7]369。
习近平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使群众路线得以赓续与升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81]31。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9]17,更是体现了党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坚定性和科学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逻辑,重新阐释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各项工作的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0]137。在各项工作中,群众路线始终是连接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的一座桥梁,保证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习近平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肆虐,中央采取果断措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遏制了病毒的蔓延,使广大人民群众深感党的温暖。在抗疫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第一”,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脱贫攻坚战中,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坚持全民、全面、全区域脱贫,是对新时代群众路线最好的诠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习近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地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实现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正进行着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更加需要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实践群众路线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思想教育、能力提升、制度建设和增强人民幸福感等方面,探索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
群众路线的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要想实现群众路线,务必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理论学习,学原著、悟原理,学透弄懂、真学真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思想建设是首要任务,共产党人应坚守信仰力量,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迈向新时代,向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正是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才不断发展壮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最大危险则是脱离人民群众。
群众路线实现路径中,能力提升是关键。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共产党人要从党的百年历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有不断提升能力,提高执政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完成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才能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
群众路线实现路径中,制度建设是保障。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从严必依法度。所以,制度建设是群众路线实现的保障。党的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完善以党章为根本,构建系统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紧紧围绕国家人民生活中的问题,完善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科学的国家制度体系。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制定出科学的规章制度,进而提高执政能力和效率,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党,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
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遵循,并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1]103。将人民对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22]4的美好期盼转变为党前进、奋斗的动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好,“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23]12。实现人民幸福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要将发展落脚到人民“共建共享”上,让百姓在改革中受益,在发展中共享。
回顾百年党的群众路线,是一条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为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3]12经过百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各行各业皆能践行“群众路线”的良好局面。在新的征程上,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启航新时代,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