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薇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双线融合式”教学是在“互联网+”“智能+”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建立在对教学、课程、教师等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既不同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获得“井喷式”发展的单体在线教学,也不同于以往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传统课堂的技术型教学。它是教学理论、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完全融合,是线下传统教学模式与线上创新教学模式的内在的有机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迁移叠加、时空交错与结构混合。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改革方向,通过“双线融合式”教学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堂,是大力推进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代全面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
“双线融合式”教学的概念最初是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提出来的。李政涛教授认为,后疫情时代,人类将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的新时期。与已有的“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相比,“双线融合式”教学更加强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生。在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上,是“加法思维”向“融通思维”“双线混合”向“双线融合”的转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或“融通”,是“双线融合式”教学的根本特性与核心追求。[1]4-7
“双线融合式”教学由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整合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线上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至少有一部分是在线上进行的。“双线融合式”教学中的线上教学,不同于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传统课堂的技术型教学,也不同于教师通过电子白板为教室里的学生讲授在线课程,它不强调全体学生学习的统一性和同步性。“双线融合式”教学中的线上教学具有灵活性、交互性和主体性的特征[2]7,集中体现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控制性,即学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或进度。这是一个从“教师视角”向“学生视角”的转变,是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学生不再需要实现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同步学习,而是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由随意地对在线教学的内容进行暂停、回放、快进,也可以自主选择在线学习的时间、学习某个知识点的路径,以及完成在线学习的场所。
二是线下教学。“双线融合式”教学必须包含一部分线下教学活动。学生在进行线上学习的同时,需要定期回到教室等实体空间,在传统课堂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面对面的线下教学过程。被誉为世界翻转课堂先锋之一的美国伍德兰公园高中教师乔恩·伯格曼(Jon Bergmann)曾提出问题:“鉴于课程和教学逐渐在向网络转移,那么课堂上面对面的时间该如何利用呢?”[3]80由于课程和教学的一部分已经转变成了在线的形式,学校及教师即可以利用让渡的线下教学时间去指导学生完成更高阶的学习内容,从而形成更有价值的学习体验。
三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整合。“双线融合式”教学最核心的部分是融通整合式的学习体验,即学生以“双线融合式”教学的方式来学习某门课程时,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这两个部分要共同构成一个通融整合性的教学体系。这种融通整合性的教学体系需要建立在对在线学习进行跟踪统计技术的基础上,使教师了解大部分学生甚至每一个学生在线学习的进程,以及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线下课堂因重复在线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很好的内容而导致的低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在线下面对面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中难于理解的问题,弥补学生的知识断层与认知盲区。
综上,我们可以对“双线融合式”教学进行一个基本的界定:“双线融合式”教学是指学生至少进行一部分的在线学习,期间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和进度,同时,学生需要部分时间在学校等实体空间进行线下学习,并需要得到教师或其他指导者面对面的指导。学校及教育者必须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进行内在的融通整合,为学生提供一种融通整合性的学习体验。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它强调个体起点的差异性和目标的不确定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内涵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方便学生、发展学生”,基本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本质上看,“以学生为中心”由两个相关的理念组合而成:一是个性化教学,二是掌握式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学生开展“量体裁衣”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取得最大进步。个性化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状况施行的定制化学习,教师需要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帮助与个别指导,要按照每个学生对知识概念的掌握状况调整教学进度或转换教学角度,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人经历、学习习惯、成长背景和知识结构等,运用更加贴近学生或更易于学生理解的语言和例证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性的阐释和讲解,直至学生达成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有实验证明,这种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体验相较于群体性的大班教学,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掌握式教学也被称为是“基于能力的教学”,是指教师必须在确认学生已经掌握了特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继续进入下一课程内容的教育教学,这既包括学生对特定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也包括学生完成某方面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还包括学生对某项技能的掌握以及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养成等。在掌握式教学的实践层面,教师需要提前设定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是以班级平均程度或预设的固定时间作为参照,没有达成平均程度或未能在预设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不继续向前进行下一内容的学习。掌握式教学是进阶性的,它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或同学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解决难题,直到真正掌握知识内容为止。因此,掌握式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无论对教学内容掌握与否,只要在时间上等待教学内容结束,即可以跟随全部同学一起进入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状态。相对于基于时间而不断推进的教学方式,以知识掌握为基础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信心的建立。
尽管“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普遍的教学理念,但在高校思政课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理念难于真正实现。一方面,学生的差异性显著。每个学生的资质不同,在同样的教学中能够获取的价值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同时,差异性的知识背景和个人经历等也使得每个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显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有快有慢,有深有浅,难于同步。另一方面,差异性问题难于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大多采取中班或大班教学的形式,一个教学班的容量大体在90-150人左右。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努力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在如此庞大的教学容量面前,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无法得到个性化、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和学习体验,也很难保证每个学生对下一课程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对前一知识内容良好掌握的基础上。这种参差不齐的状态是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就必须改变既往这种在同一时间接受同样教学内容的模式,使“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真正落地。
“双线融合式”教学既保留了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的基本形式,又添加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在线教学,并实现了两种教学方式的深度有机融合。它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能够在当前大班、中班教学状态难于改变的情况下持续改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使传统课堂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运转。
首先,“双线融合式”教学能基本满足高校思政课个性化、掌握式教学的需求。个性化教学与掌握式教学相结合,即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体系的基础。在“双线融合式”教学中,以在线教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是这一模式开展实施的第一步,思政课教师需要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创设一个充分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进度,提供教学资源以及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进行自主在线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的跟踪数据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教学指导。这既可以鼓励先进的学生继续进步并享受到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帮助后进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其迎头赶上。同时,基于在线教学平台强大的技术功能,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设置的进阶式测验来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只有通过测验的学生才能继续完成下一课程内容,那些没有通过测验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重新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或向教师和同学寻求指导与帮助。在“双线融合式”教学中,个性化教学与掌握式教学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转,学生不但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在线教学系统的及时反馈和评价数据,持续获得自身进步的成就感,从而建立后续学习的自信和动力。“双线融合式”教学为不同学生通过不同途经迈向同一个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思政课大班、中班教学所带来的过于集中化、同步化的问题。
其次,“双线融合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政治思想、价值观念的引领和道德品格、健全人格的培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4]。“双线融合式”教学将部分学习内容转移到线上由自主学习完成,这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不再需要把重点放在备课等基础性工作上,而是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比如,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认识社会、解决问题;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思想困惑;强化学生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引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双线融合式”教学不但能使他们的学习安排更加灵活自由,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速度,减少了学习投入的时间。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样给他们创造了更多社会实践、积极社交以及发掘更多兴趣爱好的机会,他们可以更好地学以致用,增长见识,训练思维,锻炼能力。“双线融合式”教学在“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方面优势显著,有益于全面促进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再次,“双线融合式”教学还能够部分解决高校思政课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思政课专职教师不足是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按照2020年2月教育部出台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校并不能完全达致教育部的规定要求。一名思政课教师授课总量达到500人以上的情况并不鲜见。如前所述,同时面对几百名完全不同的学生,思政课教师与每个学生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根本不可能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难于与学生真正建立牢固的、可信任的、正面积极的师生关系。而在“双线融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教学团队的方式,使每一位学生得到与单独辅导或一对一教学相类似的学习体验,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方式更容易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更直接地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双线融合式”教学在施行个性化、掌握式教学的同时,不但没有过度增加思政课的教学成本,而且通过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思政课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双线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双重优势,对于持续改进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确保思政课“双线融合式”教学的顺利运行,并实现预想中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设计实施中应注重把握几个重要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高校思政课“双线融合式”教学的基本出发。课程缺少吸引力、学生缺少学习动力是影响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被动学习”的尴尬局面,使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从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本身下功夫——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设计课程与教学内容。只有当学生真正觉得思政课能够契合他们的现实需求,能够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他们才会从心理上、情感上接受思政课、喜欢思政课,并从思政课中获益。因此,在设计思政课“双线融合式”教学时,首要原则就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观点,包括了解他们现实的焦虑、面临的问题、情感的需求等。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优势,通过线上网络调研、平台师生互动、线下直接征集、个别深度访谈、实践报告反馈等多种形式,提炼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或认识误区,并以此作为问题导向,对各门思政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双线融合式”教学设计。只有高度契合学生需要的思政课教学,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是要以教师的角色转变作为高校思政课“双线融合式”教学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高校思政课“双线融合式”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即在于思政课教师能否实现其自身角色的转变,并具备与“双线融合式”教学相匹配的教学能力。传统课堂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角色被看作是“讲坛上的圣人”,这样的课堂被称为是教师的“一言堂”。思政课“双线融合式”教学可以解放教师,使他们走下“讲坛”,走入学生当中,成为思政课教学的设计者、课堂讨论的指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导师、顾问、评价者和咨询师等,作为学习过程的积极促进者全面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当中去。当然,在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教学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双线融合式”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传统模式与新模式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还要熟练运用网络平台、掌管数字设备以及整合所有的在线数据和教学资源等。思政课教师在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之后,往往能够较好地驾驭“双线融合式”课堂,其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地采取更多具体的、直接的措施来改进思政课教学。此外,与“双向融合式”教学相配套,还需要组建不同的思政课教学团队并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更加细致的专业化分工,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新教学技能的掌握给予正式认定等。总之,打造一支理念更新、能力更强、更加适应“双线融合式”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双线融合式”教学的关键和保证。
三是要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作为高校思政课“双线融合式”教学的核心目标。“双线融合式”教学的真谛即在于通过各种教学要素的化学“融合”,取得最优化的深度学习效果。[5]9其核心就是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高阶学习。高校思政课“双线融合式”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线上教学要通过形象化、直观化的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展示给学生,确保学生掌握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内容;线下教学则要改变以往单向灌输的线性路径,突出学生主体和问题驱动,结合课程内容和线上学习的情况,采用“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交流与协作探究。有研究认为,互动与合作学习更适合用来获取高阶的学习成效。[6]4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要形成一个整合融通的教学体系,线上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线下教学则重在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化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社会实践。“双线融合式”教学并不完全拘泥于线上教学与线下实体课堂,如前所述,这一模式的显著优势之一即在于提升了教学效率,从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更多社会体验的机会。因此,在进行“双线融合式”教学设计时,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将社会实践纳入到整体设计当中来,要指导学生以社会为课堂,实现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亲身实践,通过线上与线下、理论与生活的双重维度,不断深化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持续增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感。
总之,“双线融合式”教学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高校思政课中进行“双线融合式”教学改革,能够有效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实现高校思政课的个性化、掌握式教学,为新时代全面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重新转化的问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问题、教学反思与督导机制的构建问题等,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