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

2021-01-15 12:58柴艳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战略院校人才

柴艳艳,彭 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了具体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办学目标,为切实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功能,必然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产业振兴”是根本,只有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人才振兴”是关键,乡村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只有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育出来,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文化振兴”是灵魂,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1]。

(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职教育的使命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工程,是全民都有义务参与的事业,必须要汇聚全社会力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高等学校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实施,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因此,服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更是一项政治使命。

(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天然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行之下,地方高职院校发展迎来新的机遇。首先,优化了地方高职的办学模式。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在政府鼓励和推动下,高职院校积极调整办学模式,“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新型农民的培育、弹性学制的实行等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同时优化了地方高职办学模式。其次,推动地方高职产教融合。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发挥自身人才、技术、资源等优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广度和深度[2]。再次,拓宽了地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从而缓解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问题。

二、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现状分析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自身发展需求双重动力驱动之下,地方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助力乡村振兴,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产教融合、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等角度对接“三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笔者所在的区域和院校为例: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现辖七县、二市、三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5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三分之二,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历来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近三年来对接农村产业,开设了以培养农村生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村农业技术”、“村园林”、“村畜牧”等专业,以及培养农村管理人才的 “村财务”、“村电商”等专业,招收1500多名“村干部”,实施弹性学制全日制培养;组建了10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针对农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20000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00名。

尽管地方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标国家总体目标和要求,依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创新度不够。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并未进行深入调研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仅仅结合自身专业开设和专业优势,以“自身擅长的领域”为出发点,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针对性不强;同时,人才的培养主要以脱产的形式,在校内完成教学,教学内容与农村需求匹配度不高、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用性不强。其次,助力乡村振兴模式相对单一。地方高职院校在助力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包括提升乡村管理人才的水平、培训提升农民的技能等,大多是仅仅围绕“三农”中的“农民”,对农村产业发展研究不够,“助力点”相对单一。再次,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缺乏对对乡村民间文化的深入认知,无法形成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一)创新人才培养,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2020年9月底,教育部、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建设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因此,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聚焦人才培养。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切实深入调研院校所在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从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着手,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产业人才、文化人才、生态人才、组织人才和乡村规划强人、创新创业能人、增收致富能手,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 “三农”工作队伍;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政府主导下,针对乡村管理人员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开设现代农业技术、园林园艺、畜牧兽医、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村环境规划等专业,弹性学制、分段教学式。针对乡村企业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共同制定适合农村企业经营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践等方面深度合作,培养乡村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广大农民需求,直接开展农业种植、乡村旅游、环境治理、电商运营等职业技术技能中短期培训,提升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

(二)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地方高职院校要大力服务乡村产业的发展,首先专业对接产业。瞄准农村新兴产业布局,优化专业布局,专业群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比如,在高职院校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核心专业,融入园林园艺、畜牧兽医等专业组建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群。其次,教师对接技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人才资源优势,教师与乡村企业技师对接,通过横向课题研究、科技服务、技术成果推广等方式,融入企业技术团队,结合自身专业开展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村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培训等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指导,开展网店开设、产品销售、运输物流等商贸领域的技术服务。再次,作品对接产品。高职院校与乡村企业深度融合,将企业生产车间、办公场地转至校内,将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将学生作品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比如,在校内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工作对接教学工作、研发任务对接课程目标、研发成果对接教学效果、学生作品直接转换为产品。建立农村特色产品线上销售中心,农产品线上销售与农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紧密对接,教师指导学生“真刀真枪”的实践,借助校内人才、设备等资源,切实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三)推动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以文化传承作为主要职能之一的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优势助力乡村文化的振兴。一是将乡村特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乡村情怀,激发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如,黄冈市红安县是著名将军县,是革命老区,将红安的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职校园文化,发扬和传承革命英雄的精神,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二是将地方特色文化的发掘和品牌培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以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和研究。采取乡村文化产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深入发掘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内涵,通过精准匹配,实施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定向培养模式,更加紧密的将产学研结合起来[3]。三是挖掘、传承与推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可以组建乡村优秀文化挖掘、传承与推广团队,开展包括剪纸、女红、编织等民间工艺文化和农耕文化遗产、传统民族节日等特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提炼道德规范、练习传统技能、组建演出团队、编制演出节目,通过展览、巡演等方式推广和宣传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4]。

地方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角度对接和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增强办学活力,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大政方针深入推行的需要。

猜你喜欢
战略院校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