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河北省乡土人才培养开发研究

2021-01-15 07:45李宇征刘芯宇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乡土河北省人才

李宇征,刘芯宇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土人才”是指扎根乡村基层,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并被广大群众所广泛认可的人才。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乡土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成为制约各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新时代,河北省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完成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必须建立健全培养开发机制,不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新时代河北省乡土人才培养开发的措施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土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河北各地基层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更新思想,落实政策,完善机制,在乡土人才培养开发方面不断推出新措施,乡土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一)实施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通过乡愁维系、政策吸引等,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引导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返乡创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新的渠道。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下,为了吸引更多人才返乡下乡,推动农村各地区的发展,河北省许多地方实施“雁归工程”“凤还巢工程”等相关工程,为外出人才返乡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河北省巨鹿县从2020年3月下旬施行“凤还巢”计划,拟在三年之内聘用100名本县户籍的大学生回村就业,以扩大村干部培养渠道,解决村班子成员年龄大、发展力量薄弱等相关问题。截至目前,已经有76名大学生与该县签订合约。2020年5月,沧州市开展“抓党建、促脱贫、保小康”活动,深入实施“返乡创业回引”计划,将回引人才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以县乡村作为基本单位,统计在外求学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信息、在外的乡村能人信息,建立在外能人档案,制定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鼓励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在家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为脱贫攻坚打下人才基础。截至2020年6月,沧州市的674个贫困村已有3243名各类人才选择本地就业。[1]

(二)健全人才在乡工作机制

外来人才既要“引进来”,还要“留得住”“用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就敏锐地意识到人才是经济发展战略的支撑点、市场竞争的关键点、要素聚集的凝结点,因而提出正定“人才九条”,提出要从政治态度、工作环境、利益分配、奖励机制、调动手续、生活待遇、家属安排、来去自由等9个方面,为人才发挥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华罗庚、于光远等著名学者在内的数百名科技教育工作者参与正定建设,为正定的乡村繁荣奠定了深厚的智力基础。从2019年开始,河北省深入推进乡镇和街道改革,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向基层流动。通过编制引人,向基层下沉编制2.2万余名[2];待遇留人,打破基层事业编干部晋升“天花板”,增加基层领导岗位职数,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了“没人干事”难题。河北省高邑县始终秉承人才强县理念,不断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力度,制定出台了《高邑县柔性引才四条措施》《高邑县柔性引才操作办法》等系列文件,在本地发展需求和人才自身需求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不但要把人才引进来,还要让人才留得住。

(三)发掘本土人才

新时代,建设农村人才队伍,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从乡村内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因为,就立足农村本土,熟悉农村基本情况并热爱农村事业角度来讲,农村自身涌现的人才是最可靠、最能短时期适应农村情况,并且能最大程度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有,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并科学使用这些实用人才。张家口尚义县结合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需求,挖掘本地乡土人才潜力,并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帮扶、在技术上支持,指引激励有一技之长和组织领导能力的种养能手领办、开办农民合作社,带领贫困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截至目前,贫困村已注册草莓种植、西瓜种植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3个,带动贫困户1305户。[3]此外,井陉县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创业”“理论+基地实践”的方式,对种养殖大户、返乡农民工创业骨干、农村电商经营者、大学生村官等,进行贴近群体需求的实用型培训。并且,该县还利用技术支持、资金信贷等手段对这些培训对象进行跟踪服务,使培训服务常态化。大量实例表明,本地产生的各类“土专家”“田秀才”,既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二、新时代河北省乡土人才培养开发存在的难题

河北省地域辽阔,且属于农业大省,农业人口的比重也比较高,同时各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均衡,越贫穷落后的乡村越亟需人才,但是越贫穷落后越“产不出、引不来、留不住”人才,人才匮乏与经济发展滞后成为恶性循环。就整体来讲,新时期的河北省乡土人才培养开发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城乡差距导致人才流失

在当前自由流动的社会资源日益丰富、社会空间日益宽广的背景下,经济收入的高低成为指挥人才流动的风向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2000-201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稳定在2~3之间,从整体趋势来看,河北省收入差距比长期控制在2.9以下,基本上呈波动下降趋势。[4]另外,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1,比2018年的2.69:1缩小了0.05。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 359元。[5]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村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仍在扩大,加上城乡之间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短期内难以消除。这就导致城市人才下乡意愿偏低,乡村本土人才大规模流向城市。突出表现在当代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意愿比例偏低(仅有30%),远低于其他亚洲国家(孟加拉国和泰国为60%,印度为50%,越南为33%)[6]。另外,国内学者2018年对H省8所院校1224名应届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调查显示,仅有554名大学生(约占比45.3%)有到农村就业的意愿。[7]农村户籍人口是流动的主力军,20~30岁的青年和30~40岁的中年占比较高[8],导致河北省“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严峻。

(二)水土不服导致人才难以融入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9]。由此可见,人才技能的发挥和能力的体现,离不开周围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对于乡土人才来讲,尤其是外来人才,在农村工作就意味着要融入农村生活,处理好与村民的关系。一方面,对于外来人才来说,他们对当地的情况不够了解,缺乏与群众打交道的经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足,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可能无法直面问题。另一方面,从当地村民的角度来说,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村民具有排外思想,认为本村的工作不需要让“外人”来指挥。而外来的乡土人才,大多是从全国各地选聘而来的,当地村民对于该群体易形成偏见,在接到村委通知或布置的任务后,有些村民可能表现出不支持、不配合的消极态度。因此,一些外来人才在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耐心,与村民往来关系不畅,工作得不到认可和支持,社会融入感较低,陷入“引进—流失—引进—流失”的恶性循环。

(三)机制不健全导致发展受限

在乡村,无论是外来人才还是本土人才,都面临未来发展空间拓展的难题。对于本土人才来讲,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他们本身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就目前河北省的乡土人才培训机制来讲,存在碎片化、原子化倾向,发展经济的不懂政治,从事管理的发展不了经济,从事文化事业的不事稼穑,导致每个专才在本领域小有成就的同时,想谋求进一步发展却遇到了“瓶颈”。建立在“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数量极其有限,导致乡土人才内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影响到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对于引进的体制内乡土人才来讲,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以实际能力和贡献评价人才”的考核标准,存在“唯GDP论”的倾向,将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衡量指标,对一些乡土人才在建设生态文明、改变陈规陋习、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的贡献视而不见。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必然导致部分乡土人才价值观的扭曲,盲目追求短平快的经济项目,不能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也使一些不能凸显经济效益的乡土人才感到灰心失望,进而逃离乡村。

三、新时代河北省乡土人才培养开发的改革建议

发展之要,首在创新,在此意义上来讲,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推动力。新时代,河北省应立足省情,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科学的乡土人才培养开发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在乡土人才培育开发上下大功夫,扎扎实实取得成效,进而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

(一)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土人才双向流动

人才流动,最根本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寻找促进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契合点。乡村能不能留住人才,关键是能否提供促使人才自身和关联群体总体利益最大化的环境。因此,吸引、留住乡土人才的最好途径就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0]总书记的指示为河北省乡土人才培育开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避免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城乡两极分化,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曾发起一场以“勤劳、自助和合作”为基本精神的综合性乡村发展运动,遵循经济发展与效率的发展主义模式,视村庄为一个经营单位。[11]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河北省的功能定位,“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是四大功能之一,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总体来讲,河北省要针对乡土人才的认定、引进、培养、考核、支持、晋升形成省级政策体系,促进乡土人才在联结城乡、提升城镇化水平等方面作用的发挥。

(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营造乡土人才工作环境

新时代背景下,河北省要想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不断完善“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一是以自治发现乡土人才。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体和核心。借鉴河北“青县模式”的成功之处,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探索各地区有效果有特色的乡村自治形式,完善现有乡村自治体系,为各类人才特别是社会管理型人才搭建良好的施展本领的平台。二是以法治留住乡土人才。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河北省必须从乡村振兴的大局出发,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乡土人才的地位,维护他们的合法及应有权益,赋予其以法律为依据的角色定位。此外,还要通过法治和政策培训,使他们成为遵法、守法的典范。三是以德治吸引乡土人才。德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和道德支撑。就目前河北省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来讲,应该从讲政治的角度将培养选拔优秀的乡土治理人才放在首位。加强农村党支部的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贯彻落实到基层,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中“积极分子”的作用。在乡村,仍有相当一批留守的中老年人,他们不但热心参与公共事务,而且熟悉并能熟练运用乡土社会的规则(也就是村民所谓的“会做人”)来调节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矛盾。

(三)建立良性体制机制,拓展乡土人才发展空间

人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青年人才更注重自身的成长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才成长既靠个人努力,更靠组织培养”[12],健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良性的体制机制是关键。首先,要加强培育机制,提高乡土人才专业素质。乡土知识是与特定的族群、地域、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等联系在一起的,“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13],因此要开展乡土知识基础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从传授单一实用性技术技能向经济管理、技术进步、现代农业科学等多个领域延伸,做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其次,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完善乡土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规范乡土人才的选拔聘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等各项评价指标,真正实现“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稳定农村乡土人才队伍。最后,要完善奖励机制,激发乡土人才内在活力。通过合理化的奖惩机制调动农村人才整体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参与热情,并且对农村人才行为进行有效规范,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农村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四、结语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是新时代河北省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要义。河北省是京畿要地,也是农业大省。提高河北省农村治理能力,基层组织是保障,党员干部是关键,农村人才是基础。乡土人才作为基层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强产业、带群众的核心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要想使农业更发达,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首要的是实现乡土人才振兴,由基层党组织引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三农”人才工作队伍,牢固树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的人才理念。

猜你喜欢
乡土河北省人才
人才云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北省分行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