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01-15 07:45马文杉陈志新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塞罕坝文明绿色

马文杉,陈志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1962年建场以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历经艰难险阻,创造了从一片荒原到今日世界上最大人工林的绿色奇迹。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塞罕坝建设者们不忘初心,听从党的召唤,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塞罕坝精神。大学生是传承塞罕坝精神的先锋力量,将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塞罕坝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接续传承的责任担当

牢记使命是铸就塞罕坝精神的灵魂。塞罕坝原是美丽高岭,清朝末年遭到大肆开垦,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0世纪60年代初,为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党和国家决定建设人工林场,为此塞罕坝林场肩负起“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崇高使命,第一代建设者怀着革命理想和远大抱负来到塞罕坝,红色基因便在塞罕坝扎下了根。半个多世纪来,几代林场人接续传承,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己之力,听从党的号召,忠于党的事业,甘于奉献,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不仅偿还了生态历史欠账,同时也实现了绿色发展。这个绿色的梦,早已化成塞罕坝人生命和信念的一部分。初心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会轻而易举就能坚守,这种守初心、敢担当的精神在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至关重要。

(二)艰苦创业: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的意志品质

艰苦创业是铸就塞罕坝精神的底色。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并且偏远闭塞,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为在荒原上实现绿色发展,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战天斗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重复繁琐的工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扰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几句无名诗道尽了其中艰难。[1]与此同时,在生产作业上也一再经历考验。例如,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种下的落叶松成活率不到8%;1977年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1980年遭遇了一场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面临重重打击,塞罕坝人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信只要人不倒,塞罕坝就不会倒,了不起的塞罕坝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塞罕坝,这就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写照。

(三)绿色发展:绿水青山,生态优先的坚定信念

绿色发展是铸就塞罕坝精神的动力。蕾切尔·卡森指出:“我们与其他生物共享地球的问题,必须通过全新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来解决”。[2]塞罕坝人科学求实,攻坚造林,成功地解决地育苗、植苗问题,研究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创造性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塞罕坝精神用不争的事实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理念,有力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的思想。如今,塞罕坝林场造林面积已达115万亩,在阻击沙化、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塞罕坝林场不仅发挥了巨大的生态价值,并且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森林旅游、绿化苗木、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收入比重超过一半,有效改善了职工生活,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实现了通过保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塞罕坝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二、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锻造大学生忠于使命的政治品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3]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四个自信”,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塞罕坝在视觉上是绿色的,在精神上是红色的,尤其是第一代塞罕坝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视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任务高于自己生命的使命担当精神,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我国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当代大学生作为这一重任的亲历者和实现者,要向塞罕坝人学习勇于承担重任,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靠理想信念和真才实学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塞罕坝的创建就是塞罕坝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大学生学习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示范。老一辈塞罕坝人在流沙中植树,斗严寒,抗冰雪,住马架子、窝棚和地窨子,吃黑莜面、窝头和咸菜,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塞罕坝人依旧凭借顽强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年年苦干实干,干出了一番了不起的成就,他们是艰苦奋斗的生动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艰苦奋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已不仅仅是指要战胜贫穷的困难,更多指的是要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对于国家的发展还是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才来讲,艰苦奋斗都是不可缺少精神气质。大学生应当汲取塞罕坝人艰苦奋斗背后的价值,继承和发扬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肩负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重任而不懈奋斗。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4]塞罕坝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示范,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生态文明主体意识及生态文明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从第一代塞罕坝人朴素的生态文明观念发展到现在逐渐成熟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一具体而又生动的过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增强坚守绿色未来的信念具有直接指引作用。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那样的践行者和推动者。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宏观层面的绿水青山,也是从小处着眼的生态文明习惯,塞罕坝的绿色奇迹源于生态文明理念,也具体表现在对花草树木的珍爱,对环境卫生的保持上。大学生要自觉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大局观,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一言一行筑牢生态文明理念。

三、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塞罕坝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筑牢思想阵地

塞罕坝精神在大学校园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高校对塞罕坝精神的宣传教育。高校可通过充分挖掘“塞罕坝”教育资源,在课程、校园文化、网络等方面开展塞罕坝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理论层面增强大学生对塞罕坝的认知与认同,多角度多渠道将塞罕坝精神落实到立德树人工作中。

1.推进塞罕坝精神进课堂

通过塞罕坝精神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可以最大范围地起到宣传塞罕坝精神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挖掘思政课内容与塞罕坝精神的契合点,并将塞罕坝精神和其他精神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进而发挥课程育人的效果。通过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学生践行塞罕坝精神的典范等课堂实践形式,可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塞罕坝精神的认知与践行。同时,可结合不同专业,多种角度,在其他课程中适当地融入塞罕坝精神内容,以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除此之外,通过课堂上塞罕坝精神的启发,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以塞罕坝精神为主题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比如“暑期三下乡”“调研河北”“挑战杯”“冀青调研”等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引导部分大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去探索、学习、研究和践行塞罕坝精神。

2.推动塞罕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塞罕坝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精神文化价值。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校园本身的生态和谐与塞罕坝精神有相通之处,能够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植树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可通过标语宣传的形式或者生态文明相关活动来开展塞罕坝精神教育;在微电影、话剧、舞台剧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中融入塞罕坝精神的元素,通过此类美育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塞罕坝精神的认同;图书馆可以购置与塞罕坝相关的书籍,给大学生提供进一步接触塞罕坝精神的便利机会;在新生入学教育班会上,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融入塞罕坝精神,引导大学生创造自己的成就。与此同时,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塞罕坝精神与劳动教育、就业指导、励志教育、创新创业和志愿服务等不同的主题教育相结合,以进一步延展塞罕坝精神的教育意义。

3.发挥塞罕坝精神网络育人的实效性

在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体,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越发严峻的挑战,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网络阵地。塞罕坝精神是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生动素材。可以创造性地依托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微博、qq、抖音短视频等网络形式传播塞罕坝精神,增强网络互动。通过现代AR技术展现塞罕坝的绿色风貌,强化网络生态体验,拉近青年大学生与塞罕坝的距离。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自主设计,创建塞罕坝精神主题相关活动,增进大学生对塞罕坝精神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奋斗感和绿色情怀。

(二)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的实践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生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5]在高校弘扬塞罕坝精神,需要通过丰富多彩和深入人心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把塞罕坝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去。

1.实地体验,增强践行塞罕坝精神的自觉性

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可以组织部分大学生到塞罕坝实地体验,通过加强视觉冲击,增强融入感,进一步启发大学生将塞罕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一个接受塞罕坝精神洗礼的人,也具备了成为一个又一个塞罕坝精神传播者的可能性。塞罕坝精神的传承与践行,不仅仅是短期内产生效果,更重要的是长远的教育效果。尤其是承德本地的高校应该积极创造互惠共赢的条件,加强与塞罕坝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并结合相关专业,开展实习和旅游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将承德高校打造成塞罕坝精神传承的一个重要发散地。

2.讲好故事,做塞罕坝精神的传播者

塞罕坝精神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通过这些故事可以更好地传承塞罕坝精神,增强塞罕坝精神的影响力。“六女上坝”“马蹄坑大战”“一个苹果的故事”“望海楼的守望”等故事,孕育着塞罕坝精神,容易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得。塞罕坝故事需要进一步挖掘和讲述,需要被记住和传播。但是,这些故事的传播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塞罕坝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尤其是不能忽视第二代和第三代塞罕坝人的守业故事,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塞罕坝精神走进大学生心里,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带动大学生积极认同,努力践行和广泛传播塞罕坝精神。

3.知行合一,打造塞罕坝精神高地

塞罕坝不仅仅是绿色发展成果,更是一种价值选择,塞罕坝精神不局限于塞罕坝,而是应该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将塞罕坝精神教育生活化,实现知行合一,打造塞罕坝精神高地,具体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做到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提高责任担当意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标准指引人生的方向。第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怕吃苦受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不劳而获等思想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青年人只有不怕吃苦、勇于吃苦、乐于奉献,才能奋斗出幸福的美好生活。第三,提高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践行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大学生要勇做先行者和引领者,用平凡的实际行动弘扬塞罕坝精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猜你喜欢
塞罕坝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