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鹭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传统观光旅游逐渐朝着体验式旅游模式整体转型发展,人们对住宿环境及乡村风俗体验需求不断提高,因民宿具备特色化、亲民化特征而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也对“民宿”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性作用。民宿发展面对两种状态,一是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二是其发展的自发性导致建筑居住质量良莠不齐[1]。
就目前来看,国内对“民宿”这一新兴产业尚无精准、明确的释义。现有的定义大致以“民宿”“客栈”“农家乐”等为主。从国内学者对民宿作出的相关定义来看,民宿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民宿管理者与民宿主人一般为同一人;二是主人与客人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流;三是经营规模一般不大,能提供特色化服务,彰显本地特色[2]。
国外学者对民宿的相关研究大多从经营与销售角度出发,对民宿建筑改造设计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不仅包括了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服务品质测评体系,还从建筑改造方面入手聚焦空间构建、功能部署与装饰装修,力争打造出舒适、休闲、自由化的家庭气氛,为广大旅客提供更优质的住宿服务。
1.空间平面布局
王家花园原本的房屋格局为传统的两进三间东西横向布局。以原始民居西侧入口处的庭院作为整间民宿的起始点,接下来的空间是两间倒座厢房和天井,然后是老宅的主体建筑部分。整栋建筑坐北朝南,在一个独立式的三合院基础上进行部局。
改造过后的民宿保留了原本古民居主体的南侧部分,在建筑的北侧进行了相应的扩建施工。扩建后的建筑北侧部分,包含了一个单座观赏庭院、三间标准化客房和公共服务区[3]。整间民宿的入口被设置在观赏庭院的两侧,观赏庭院被一圈廊道环绕,廊道的两侧栽种了各式的绿植,景色别致多样,展现出强烈的空间层次感;原建筑北侧的倒座厢房等部分空间被改建成了厨房和员工休息室;天井上增设了玻璃顶棚使之更符合现代居住使用需求,在天井下还设置了吧台与用餐区,古民居的建筑主体部分则维持初有格局不变,把原本底层的两间厢房改建成了客房,二层的空间则由单间客房和套房组成。
2.空间营造
在对王家花园原有建筑空间改造时,将徽州古民居的代表性空间——天井完整保留了下来,成为整栋建筑连接各空间的核心部位。保留了原始建筑的天井,不仅为民宿空间保留了徽派建筑的历史脉络,也使民宿空间更富有魅力。在室外景观的营造上,位于民宿南北两侧的两座庭院在设计的整体风格上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两座庭院从规格上来看一大一小,从状态上看一静一动,从布局上看则一疏一密,两庭院间形成了相互分割、互为渗透的关系。位于建筑北侧的庭院以观赏景观、交通疏导为主要功能;相比之下,南侧庭院在空间布局上则相对更紧凑,在庭院的中部建有一座凉亭,环绕凉亭设置了一些传统造园的景观小品,如水池、假山、盆景等,使得整个庭院空间别有情趣,意境深远[4]。
3.空间装饰
从整体空间布局上分析,王家花园的装修装饰由室外立面样态塑造与室内布设两大方面构成。关于室外立面样态的装饰塑造,要先对裸露在外的管线与空调外机实施隐匿、弱化措施,比如利用绿色颜料将空调外机表层涂擦成深色,通过种植爬藤类植物隐藏管线,借此方式去更好地优化立面形态。把一些视觉标识牌和装饰物增置到立面上,借此方式使民宿建筑更具导向性,显示出深厚的乡土氛围。在建筑室内环境布局上,一般以老宅为主,王家花园带有鲜明的古典风格,在餐厅、客房等部分都使用了非常明亮的色彩,这与民宿主人的兴趣爱好相一致。
1.空间平面布局
尚品铭居采用的是东西朝向两进三间式的布局方法。于西北处建设一个规模较小的入口庭院,门设置在两侧,老宅的一进本来是主人读书习字之处以及倒座房,二进主要为厅堂,两端都建设了厢房;整改之后,南侧作为扩建部分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标注式客房与厨房等空间和老宅一道构成“U”型格局,在中部彼此围合,构成了颇具韵味的庭院,在庭院的四周根据墙体构建了单圈廊道[5]。整改以后,老宅入口朝向发生变化,朝向北侧西递村的内主街,书房的户口则正对庭院,倒座房主要承担吧台以及垂直交通的作用,厢房主要作为卧室,根据具体情况,二层基本用来接待客人。
尚品铭居整体平面布局结合不同时期民宿建筑的要求而建设,规划整体性略显不足,功能分区间独立性欠佳,线条过于曲折并且显现出互为交叉的状况,对交通形成了一定干扰。
2.空间营造
在空间营造方面上,尚品茗居承接了初有的居住空间格局,力求将其空间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适当结合自体要求略作整顿,建筑空间具有徽州寻常人家的生活气氛。室内厅堂空间维持初有布局,向外开放,呈现自我,对内作为客人和家人的餐饮空间。庭院空间开敞通透,其内错落的布设假山、水池等小品景观元素,中间布设了石桌、石凳。从细节上分析,不同元素布设缺乏规章法则,较凌乱,可能会对视觉观感形成一定影响,空间美感不足,观赏度偏低[6]。
3.空间装饰
民宿改造设计时,因尚品铭居的入口部位做出了一定调整,所以外立面样态在形式上出现较显著的改变。原入门弃用以后使用废旧青砖进行填塞处理,墙面上形成原有门洞的轮廓印痕,新建入口效仿初有形式,采用了旧有青砖构件材料,坚持修旧如旧的规则,建成以后的主体立面风格并不唐突;室内陈设风格更具质朴性,素雅端庄。参照初有位置按次摆置清代老旧家具,包括八仙桌、条几、太师椅等,对外呈现出旧时传统耕读殷实之家儒雅的意蕴,扩建部分始终坚持实用性原则,在装饰风格上也力求与老宅保持一致。
继承传统建筑内核等同于维护与延续初有建筑物的外观形态。这需要从空间部署与立面形态两方面入手,其主要是基于古旧老宅初有样态,为其赋予崭新的生命,把现代元素和古代元素有机整合,采用特殊的建筑语言去增强建筑的整体氛围,进而为广大游客带来崭新的居住与旅游体验。在增置现代建筑元素环节中,不能为了单纯地传递出与时俱进理念而忽视了和古老建筑元素之间的融合,否则会使民宿设计表现出不伦不类的状态,降低旅客的居住体验[7]。
和传统民居相比较,不管在是功能构成还是目标服务对象需求方面,古民居民宿化改造具有显著性差异,故而不能同一而论。在改造设计民宿时,应将消费者的主观需求设定为出发点,确保改造的适度性。例如,在改造墙体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民宿建筑的整体空间感,墙壁作为传统的空间分隔装置,在空间部署时应确保分割的合理性,应参照民宿建筑的整体格调进行装修装饰。而关于建筑室内的装修,不同功能分区装饰风格的利用应有一定差异,这样才能在民宿改造时塑造出多样化体验式场景。比如依照古时居民的格调对厅堂部分进行装饰设计,这样入住客人很容易体验到传统空间的特殊韵味,而针对建筑客房的装修装饰,可以倾向于现代风格,进而更好满足现代游客的心理习惯。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持续进步形成一定驱动性,对我国经济市场结构体系也作出一定贡献。民宿建筑实现持续发展是以其自身生存的环境土壤为主的,徽州老宅民宿改造以地方特有的优质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为基础。在具体改造实践中,应在满足民宿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老宅原貌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改造设计水平,进而为广大游客创造出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