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育人实践探索

2021-01-15 03:11刘晓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礼仪育人院校

刘晓红,马 兰

(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安徽 淮北 235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尤其应该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育人的特点

《论语·季氏》直言“礼”为常人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2]203《荀子·修身》强调了“礼”对个人与家国的重要性:“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3]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命脉,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一)内育“仁德”之爱心——“礼形于外,德诚于中”

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所谓“礼形于外,德诚于中”。《论语·八佾》篇孔子阐述了“仁”和“礼乐”关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20孔子把礼乐与仁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仁的本质,则亦丧失了谦让敬人、仁爱宽厚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

《礼记》也把“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作为礼仪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礼首先要立德,让仁德在内心扎根,并时时加以培植。孔子的“仁”即“爱人”,就是要尊敬他人、关爱他人,“爱人”是立德的基础。若想改变一个人,使其处事以诚、待人以敬、温婉有礼,不是仅仅改变其外在的言谈举止,而是要真正改变其内心,因为一个人有仁爱之心、恭敬之心则必然举止有度。可见,改变一个人的待人态度,归根结底是改变其做人的态度。因此,高校礼仪文化育人应重在内育仁爱之心,帮助大学生提升内在修养,引导他们真正学会如何做人,而不能片面强调外在的礼仪形式训练。

(二)外修“恭敬”之态度——“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意思是“恭在外表,敬存内心”。一个人谦逊有礼的外在表现,正是其内心尊敬与仁爱之情的真实表达。“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而“礼”则是人们外在行为的礼仪规范。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内心的“仁”与“敬”需要通过外在的“礼”来表现,或是以一定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或是以得体的言行举止、服饰仪态等向交往对象表达出律己敬人、谦虚恭敬的态度。如果说没有仁德作为基础的礼是虚泛的无意义的机械动作,那么,内心的仁德若是不能够以恰当的礼仪形式表达,也可能导致仁德内涵的背离和丧失。

传统礼仪文化要求人的内在道德和外在形式必须相一致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4],以礼待人,按礼行事,正是道德高尚的反映。“德”与“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只有德礼相融,内外兼顾,才能叫做有道德的君子,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所以,这也要求高校传统礼仪文化育人应该做到“道德修养内蓄于中,礼仪修养形之于外”。

(三)终达“和谐”之目的——“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这样阐释礼与和的关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2]7主要意思是“礼”的应用以“和”为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准则以此为美,大小事情都遵循这个原则。如果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句话强调了“和”是“礼”的终极目标,但必须是用“礼”加以节制的“和”。

长期以来,在对儒家和谐思想的传承中,人们往往只片面强调“和为贵”而忽略了“礼之用”。我们在传承儒家和谐思想时只有厘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发挥古为今用之功效。[5]在儒家思想中,“礼”与“和”是紧密联系的,“礼”是手段,“和”是目的。“礼”与“和”刚柔相济,能够调节和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协调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创造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所以,高校的礼仪教育若想达到“和”的目的,就必须重视“礼”对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就业、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难免会造成价值观念上的激烈冲突,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和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几千年来滋养着中华民族心灵的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孔子之‘礼’,具体所指的是个人自我约束、社会交往的规则,它实质上是一种个人行为范式的构建;旨在化人。”[6]244孔子倡导的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格心理,他强调“以礼化人”的重要:“不知礼无以立也”[2]242“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2]64礼仪文化的核心在于仁,它以“亲亲”思想为基础,以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之爱)为起点,以“爱众”即博爱天下众人为终点。此外,仁的内涵还包括忠、恕、恭、宽、信、敏、惠等丰富内容,这些都是传统礼仪文化育人的宝贵财富。高职院校应将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入到各类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内在品德修养与外在礼仪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爱自己、爱亲人、爱他人、爱国家,与人相处懂礼谦让、明理守信,让学生通过为人以诚、待人以敬、宽厚仁爱、内省反思等方式来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个体身心的和谐。

(二)规范日常行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就业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高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由于缺乏礼仪修养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现象,比如:出口伤人、举止粗俗;在处理与父母、同学、老师或者朋友等关系时,不尊重对方想法,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感受;做错事或损害他人时不主动认错或道歉;不能换位思考,不能对他人的行为加以宽容和理解,等等。因此,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起到规范行为与调和作用的礼仪就显得至关重要。关于礼的规范调和作用,《论语·颜渊》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13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32。《孟子·离娄下》也有相关阐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7]可见,礼仪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本质就在于“敬”,对他人敬的前提是对自身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在待人接物中要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在为人处世中表达出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才能有效化解各种各样的矛盾,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8]。传统礼仪文化倡导宽容博爱、礼尚往来、谦恭礼让、尊重他人的处世准则,为大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和谐思想。

(三)塑造良好个人形象,提升职业综合素养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内在品德修养的外在综合表现。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2]2他指出花言巧语、仪容伪善都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做的行为,内心并不是对他人怀有尊重的情感,所以,这样的人几乎无仁德可言。孔子强调的内在仁德与外在表现的统一,正是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所要求的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礼者,敬而已矣”,“敬”即人们在待人接物方面体现出来的尊重他人的恭敬态度。良好的个人形象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将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外化,具体表现为得体的仪表形象、礼貌的行为举止、恰当的语言表达等。但由于缺乏礼仪文化的浸润熏陶,不少大学生往往仪表修饰不得体,行为举止不端庄,语言表达不文明,不但有损于高职大学生应有的良好形象,而且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阻碍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内仁外礼”的传统礼仪文化,可以帮助高职大学生修身养性,提高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职业道德意识与职场自信心,为他们将来求职创业及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9]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应结合新的时代要求挖掘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论语》的《学而》篇阐述了道德修养要从根本上着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4《里仁》篇也用“德不孤,必有邻”[2]3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36来勉励人们自我修行。传统礼仪文化所包含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都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高职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要求大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把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操守之中,通过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道德理念、价值标准转化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高职院校传统礼仪文化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高职院校传统礼仪文化育人现状,本文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国内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教师为调查对象,针对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状况展开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67份。

(一)礼仪教育意识淡漠,造成礼仪课程缺位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1.92%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礼仪课程。在这些开设的礼仪课中有的只是作为选修课,有的仅仅针对文科、服务类专业开设。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之后进一步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有80.95%的学生希望学校将礼仪类课程列为必修课,特别是工科专业的学生愿望更加迫切。可见,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普遍缺乏重视,造成了绝大多数学校礼仪课程处于缺位状态,难以满足目前大学生提升礼仪修养的需求。

(二)传统礼仪教育缺失,导致学生行为失范

对大学生身边不文明不礼貌行为调查的结果显示:讲话带脏字的占77.24%,公共场所大声讲话的占72.31%,不排队、乱插队的占58.91%,对父母的电话、信息不耐烦甚至不接听不回复的占57.49%,出言不逊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占68.07%,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的占61.02%,公共场合情侣间举止过度亲密的占68.78%,不会进行得体的装扮(如:上课穿拖鞋、浓妆艳抹等)占46.03%,校园里遇见老师、同学不打招呼的占33.33%。可见,由于传统礼仪教育的缺失,严重导致了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失范,这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高职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水平亟待提升。

(三)教师礼仪素养欠缺,影响文化育人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80.2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礼仪方面能够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但也有将近2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言行偶有不当,或者礼仪素养普遍较差,需要很好的学习提升。对教师的调查也显示,仅有极少高职院校教师系统学习过礼仪知识,即使是礼仪任课教师也多由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师兼任,绝大多数都没有参加过正规的礼仪培训。绝大部分教师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掌握礼仪知识,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礼仪文化素养。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自身礼仪文化修养的欠缺势必会影响礼仪文化育人的成效,因此,师资的培养是礼仪教育的关键所在。

四、高职院校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关于大学生提高礼仪修养的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礼仪类课程的比例高达76.54%;选择礼仪大赛等相关活动的占63.84%,选择参加企业大型接待、庆典等实践活动的占62.43%,其他选择礼仪文化讲座、参加礼仪社团的比例也较高。笔者所在学校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礼仪教育实践也正印证了这一调查结果,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礼仪文化育人之路。

(一)课程支撑,线上线下混合育人

文化育人,课程建设是基础,有了课程的支撑,才能形成品牌,创新育人成果。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礼仪课程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而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开设礼仪课程,少数已经开设的学校也多是作为选修课设置的,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若要改变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就应该重视大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培养,将礼仪课程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礼仪课程建设与研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全校专业普遍开设了礼仪类课程《职业形象塑造》,经济管理学院是作为专业平台课设置,其他专业作为公共选修课设置。此课程现为江苏省省级在线课程,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完成了六期的教学,受到了校内外广大学生的肯定与好评。课程内容涉及第一印象、语言沟通、商务接待、重要仪式等,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线上的视频、微课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通过慕课堂形式活泼的师生互动,结合线下课堂的仪态、礼仪等训练,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个人形象、礼仪修养得到极大提升,在人际交往、求职就业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大赛引领,课赛融合创新育人

调查结果说明,通过参加礼仪大赛等活动提升礼仪修养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礼仪大赛利用课赛结合的形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仅形式生动新颖,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笔者所在的《职业形象塑造》教学团队,指导学生成立了“形象大使之家”社团,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策划举行一年一度的礼仪大赛,经济管理学院自2018年至2021年分别举办了大学生礼仪风采大赛、“炫酷青春”校园彩妆大赛、“塑礼仪形象,展青春风采”校园礼仪风采大赛、“提升形象,赢在职场”职业形象大赛。学生全员参与比赛,教师全程参与指导,目前,礼仪大赛已成为经济管理学院的文化育人品牌活动,通过课程与大赛的有机结合,实现课赛融通,创新文化育人形式,极大提升了文化育人成果。此外,在礼仪大赛活动的引领下,社团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诗词大赛、经典诵读、文化讲堂、典礼仪式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养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服务搭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来提升礼仪修养。所以,除了根据培养方案定期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以外,高职院校可以主动为企业提供礼仪服务,组织学生参加合作企业的相关活动。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就经常指导学生参加合作企业的年会、庆典、大型接待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养成律己敬人、谦虚恭敬的行为规范,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与职业发展素养。教学团队还指导“形象大使之家”社团参加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活动以及徐州市文旅局主办的相关活动,如:“中国·徐州汉服产业发展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等,使大学生能够从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接受、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师资保障,言传身教示范育人

首先,高校应该打造一支专业的礼仪教学师资队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礼仪教学与培训,满足他们学习礼仪知识的迫切需要,弥补他们在沟通交流、社会交往中的短板。笔者所在的礼仪教学团队,定期参加师资培训,积极投入课程建设,团队主讲教师曾获得江苏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同时,团队也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获得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优秀成果二等奖。团队成员定期给学生开设茶艺与礼仪文化讲座,出国访学教师举办中西礼仪文化比较主题讲座,等等。目前,二级学院的“礼仪文化大讲堂”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其次,礼仪教育蕴含于每一位教师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之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个体必须具备较高的礼仪文化修养,将传统礼仪文化融于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影响学生。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礼仪培训,学校层面也把教师礼仪素养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提升教师礼仪素养的途径。

总之,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魂,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文化基因,对高校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受其所处时代的局限,孔子之‘礼’主要服务当时的统治阶级;而今日之中国人尚‘礼’、学‘礼’、用‘礼’,则显然意在提升整体中华民族的素质。”[6]248传统礼仪文化只有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才能焕发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才能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育人效果,发挥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礼仪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