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伶俐
(淮阴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所谓学业预警,就是“高校按照一定的标准,综合评估学生的家庭情况、日常学习表现、实践表现、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因素,依照评估结果,向相关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及时干预措施,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避免出现因学业问题导致的学生被取消学位或退学等不良后果的活动”[1]。当前,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学业预警活动,已成为地方工科院校强化学生学习管理的重要举措,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比照学业预警的目标和愿景,地方工科院校的学业预警活动仍存在理念偏差、内涵窄化、主体单一、保障不力等问题。反思这些问题,展望地方工科院校未来的学业预警活动,应确立“治未病”的预警理念,基于多维视野确立分层分级的预警机制,充分调动利益相关者的全方位深入参与,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建立预警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学业预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地方工科院校,即以工学为优势学科和工科为优势专业的高校。传统的地方工科院校多属于单科性大学,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乃至日益接近普及化阶段,近20年来,地方工科院校也逐渐从单科性大学走向综合性大学。但即便如此,地方工科院校以工科为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的格局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地方工科院校开展学业预警活动,既符合地方高校办学的一般逻辑,同时也与工科院校自身办学的特殊性息息相关。
首先,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存在学习不适的状况。这种学习不适的问题,与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及基础教育重应试的现实息息相关。第一,功利化的社会舆论环境追求学习成绩与考取名校等显性指标,难以看到身心和谐发展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导致许多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所承受的学业压力巨大,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促使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厌学情绪,而到大学,在基础教育阶段被过度压抑的休闲娱乐心理需要被释放出来,从而易出现学生过度上网、过度娱乐,以致影响学业的现象[2]。第二,重应试的现实促使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大多是在教师安排下的被动学习,而进入大学后,大学的学习强调内在动力的激发,强调个体的主动学习,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这种由被动向主动转换的格局,进而导致成绩下滑,严重挂科。
其次,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学困生相对较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上升,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1.6%”,距离马丁特罗所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只有一步之遥。与部属高校相比,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地方高校大多处于金字塔的中低端,考入地方高校的学生群体其高考成绩也通常处于高考群体的中低端。这也就意味着,在地方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学习困难学生相对会更多一些。对于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来说,学业预警有利于促使教师、家长乃至学生自身等各类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双方共同致力于推动学困生“脱困”。
相比较于传统的文理院校,工科院校开展学业预警活动,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是由工科院校男生多、课程学习难度大的特点所决定的。
1.2.1工科院校学生性别结构的影响
工科院校通常是指是以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为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工科的教学与研究的大学。建筑、机械、土木、电气、能源、交通等专业通常是工科院校设置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受传统职业思维惯性的影响,普通社会公众一般认为,这些专业所对应的岗位通常更适合男生,即便是理科女生,她们通常都会选择金融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等偏于文科的专业。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男生多女生少的生源特点。《华西都市报》曾经发布了2018全国高校男女比例排行榜,在排行榜中,工科专业均一定程度存在男多女少的格局,诸如,“软件学院的男女生比例为4.1∶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男女生比例为3.3∶1,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的男女生比例为3.0∶1”[3]。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动机上,女生目的明确、紧迫感较强,而男生目的不明,紧迫感较差;在学习态度上,女生较主动,注意力稳定性好,而男生较被动,注意力稳定性差。由此出现的问题是,男生的学困生数量通常要比女生多。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许多男生学习动机不明、学习自控力较差,难以抵制互联网的诱惑,上课时不时看视频、玩游戏、发说说、刷朋友圈,下课后更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玄幻小说、交友聊天等,进而十分容易产生学习困难现象。
1.2.2工科院校课程学习特点的影响
与传统的文理科相比,工科专业知识体系严密,课程学习的难度要大于文理科专业。工科知识结构严密的特点,决定了工科的知识学习既不能靠短期突击,也不能靠碎片化的获取方式。所以工科学生如果前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时常沉迷于网络,缺乏学习的连续性和刻苦性,则后期很难弥补和赶上。
除此之外,目前地方工科高校的生源日益多元化,既有教育基础优良的东部地区,也有来自于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既有经过高考录取的,也有来自于单招、转本、中专直招、大专直招等方式的。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自然会造成学习结果的差异,再加上工科课程学习的难度较大,必然会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理念的偏差会导致行动的错位。当前,地方工科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于学业预警的认识尚不到位。这种认识的不到位有两种表现:第一,把学业预警视为推脱教育责任的手段。当前的社会转型,显著增强了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民主意识和表达自觉,“促使他们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大学事务持更为积极的应对和表达态度”[4]。对于学生及其家长而言,学业显然是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影响其今后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一些高校管理者把学业预警看作是避免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的事后“纠缠”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业预警,发挥信息告知与信息传递的功能,促使学生家长认识自己子女的学习状况,这样当学生出现无法按期毕业或者毕不了业的情况时,学校可以避免因未提前告知而引发的“不必要的麻烦”。第二,把学业预警视为惩治学生的手段。在一些高校管理者看来,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都属于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存在无故旷课、上课不听讲、热衷于网络游戏等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因此,借助于学业预警,学校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其子女在校的种种不良表现,从而达到推动家长出面惩罚学生的目的。
从学生学习的流程看,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涉及到注册入学、选课、考勤、考试、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从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看,其学习的结果不仅受学校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的制约。然而,当前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在开展学业预警活动时,却存在窄化学业预警内涵的现象,这表现为:第一,在内涵上,多把课程的考试成绩或者总评成绩,作为学业预警的关键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仅限于把成绩不合格达不到一定学分的学生作为预警对象。第二,在方式上,预警通常发生在学生补考成绩出来后的学期初进行,采用的是统一化的预警方式,既没有对预警进行分级管理,也没有考虑预警后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跟踪和帮扶。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影响或被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核心利益群体有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因此,要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需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协作精神,大家共同努力,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据此,从多元主体的参与需要来看,当前的学业预警至少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学业预警是学校——家长之间的单向信息传递,家长是被动的参与者,双方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合作交流机制;第二,学业预警是极少数人参与的活动,考虑到个人隐私、管理方便等问题,学校在发布学业预警时,通常只限于极少数的管理人员、学生本人及学生家长知晓,而广大任课教师却被排除在信息传递范畴之外。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与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学得怎么样,是事关高校生存发展的大事。然而,一些地方工科院校却始终把学业预警单纯定位为教务部门或者学工部门的单一性工作,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学校下发学业预警的文件通知;其次,各二级学院学工或者教务部分指定专人搜集并汇总学困生的重修或者学分未完成等信息;最后,向达到预警标准的学生及其家长寄送学业预警通知书。这种操作模式,并没有真正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校的一切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因为就理论层面而言,学生在高校学得怎么样,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本身,学校有没有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有没有完善的教学条件、有没有建立有力的组织领导、有没有建立学业预警与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之间的联动机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业预警活动的成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保证学业预警能有正确的行动,首先必须树立“治未病”的学业预警理念。所谓“治未病”一词,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简而言之,治未病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基于“治未病”的理念,学校管理者对待学业预警,应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认识,确立防范于未然的思路,应该充分认识到即便是那些最终成为学困生的学生,其本身也是具有积极力量、美德和善端的,教育的目的正是培养、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存在一定学习困难的学生,其自身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的动力,改善学习的方法。
基于“治未病”的理念,学校在设计学业预警时,应尽可能在前端加大预防力度,这里所说的前端,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流程看,是指学生入学之初的学习环节;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状态看,是指学生学习处于不良状态的初期。通过前端的有效预防,可以最大可能减少后进生的产生。同时,基于“治未病”的理念,学校在中端和后端所设置的学业预警活动,也不仅仅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前端的有效预防,提供信息,反馈信息,积累经验。
首先,如前所述,学业预警应该涉及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全环节和全过程。因此,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环节加以区分,学业预警大体可以包括:报到注册预警、平时学习表现预警和学习成绩预警。其中,注册预警应根据学生注册报到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结构、高考成绩等做出综合判断;平时学习表现预警主要根据学生课堂教学考勤、选课情况、考试缺考情况、实践实验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而学习成绩预警,则主要根据学生各种等级考试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进行合理权衡。
其次,按照学业不佳从轻度到重度的渐进,学业预警可以分为一级预警、二级预警、三级预警、四级预警和五级预警,也可以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这种划分,旨在强调对学困生学习困难程度的甄别,以确保对不同程度的学困生采取有的放矢的关心和帮扶机制。
再次,按照学生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学期初预警、学期中预警和学期末预警。通过这种划分,可以对某一名学困生进行动态追踪,可以有效分析其成长变化的轨迹,基于前后对比,可以找到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
最后,按照干预方式划分,学业预警干预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预防式预警、针对性预警和心理辅导式预警。预防式预警没有明确的具体对象,适合于所有的学生;针对性预警主要针对学困特点已经较为明显的学生,预警与相应的帮扶措施同步进行;心理辅导式预警主要针对存在学习心理问题的学困生,力图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帮助其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3.3.1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积极作用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自身的积极力量、美德和善端为研究对象,培养、发掘积极的心理品质。班主任辅导员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应该积极关注被预警学生,在态度上对他们予以充分的尊重和接纳,在方法技术上注重倾听、理解、信任和欣赏,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批评和纪律处理的教育方式。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一些具体措施,一是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勤奖助免补等教育契机,对被预警学生开展爱党爱国、为社会、为家庭担当奉献的活动,教育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用信仰的力量去迎接人生道路上各种挑战。二是在新生阶段,应重视对列入预警范围的学生思想观念、学习方法、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转变,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生活,尽快适应工科专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三是要指导被预警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方面的研讨和交流,让人生理想的灯塔照亮前进的道路。四是要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鼓励被预警学生参与班级活动,鼓励他们克服学习、环境适应不良带来的困难。五是要重视营造宿舍良好氛围,激发被预警对象和其他学生一起,将宿舍营造成为勤奋学习、互帮互助、关系融洽、卫生整洁的良好氛围。
3.3.2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
任课教师是十分重要的预警帮扶群体,因为任课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课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如上课出勤、作业或者测验的提交[5],及时发现学困生的存在,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对于预防学困、减少学困生及降低学困的程度显得十分重要。专业老师对预警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学业辅导,可针对辅导学生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专业前景、社会需求。提早安排好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重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6]。所以,学业预警要联系任课教师,促使任课教师关注教学课程班级中的可能成为学困的学生,并给予特定的关心和帮助。
3.3.3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力量
第一,发挥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邀请优秀的学长、学姐参与被预警学生的座谈会,大家共同分享学习体会,适当进行学习策略指导,鼓励他们从高中的被动学习状态转为自主学习。第二,建立同学结对帮扶机制。对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足的同学可以开展结对帮扶,让班委、入党积极分子与预警学生结对,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辅导。
3.3.4要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积极作用
要推动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关注被预警学生学业成绩和专业成长;要通过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能采取支持、理解、鼓励等积极方式配合学校一起开展学困生的帮扶工作;要借助于相互沟通,促使家长和学校一起找到学生学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警措施。
3.3.5要发挥心理咨询教师的积极作用
许多学困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咨询与学业预警的联通机制显得十分重要。为此,可以充分发挥心理咨询教师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开内心的症结[7]。首先是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开展个别心理辅导需要与思想教育相融合,从人际关系、学习状态、常规管理等表象中积极探寻背后的原因。讲究介入艺术,润物无声地将心理辅导技术融入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教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被预警学生,对他们学业困难背后的原因耐心倾听,站在学生角度去理解信任他们,给他们成长进步的空间,要允许他们出现反复,对他们取得进步及时发现并给予欣赏,为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断注入正能量,逐渐融化心理的消极面,从而实现后进生的转化。其次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针对共性的学业预警原因,例如网络成瘾、童年寄养、留守儿童造成的童年心理创伤,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在初创阶段,可借助心理游戏,融洽群体氛围,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契约,如保守秘密、按时参加辅导等。在实施阶段,可推动成员相互分享成长经历,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展示优点特长,获得自信;分享进步,相互鼓励,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来实现后进生的转化;在结束阶段,可建立积极情感联系,通过建立微信或QQ群进行持续跟踪和鼓励。
3.4.1完善制度,确保学业预警的规范性
要促使学业预警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保障地方工科院校学业预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诸如,从教学层面看,需要完善考试制度、重修选课制度,针对高考统招、对口单招、专转本、少数民族预科生等不同生源制定不同毕业和学位要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从管理层面看,要建立完善学业预警制度,在制度中体现人性化和差别化、弹性化的思想理念;要建立学业预警考核制度,把学业预警的校内利益相关者都列入考核的范畴,以保证他们的有效参与;要建立学业预警的宣传制度,促使学业预警问题能在学生、教师、管理部门和学生家长中形成共识,对学业预警管理工作形成支持性合力。
3.4.2加强组织,整合学业预警力量
为加强学业预警工作的领导,通过建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便于协调学生工作、教务管理、教学管理、专任教师等各方面力量,卓有成效地开展学业预警工作。要加强学业预警的组织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协调学业预警的各项事务,明确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二级学院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4.3优化条件,加强软硬件平台建设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积极进取、勤奋乐学的校园氛围浸染每一位学生。其次,要积极开展学业预警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网络时代大数据分析技术更加深入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找出预警学生的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对同一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并且提高帮扶效果和帮扶效率,有效避免帮扶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和盲目性。最后,要加强硬件平台建设,包括自习教室、图书馆、宿舍、校园晨读等设施建设,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建设园林化校园,为学生提供轻松舒畅的学习环境。
总而言之,在地方工科院校,学业预警工作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需要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协调各部门、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做好学业预警工作,需要各类利益相关者认识到学业预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业问题本身上,更应该关注造成学业问题背后的原因,以不断增加学业预警学生心理的积极面,逐渐融化心理的消极面,给他们注入积极的心理能量,让他们主动改变学业后进的状况。